中午做好飯菜,我進房呼喚女兒起床吃飯。
她翻了個身,背對我,被子往上拉。 「你昨晚看了醫生,早上沒吃藥,中午也不吃,這樣感冒怎麼會好?」我忍不住說了幾句,語氣中帶著焦急。
她什麼也沒說,只把兩隻手摀住耳朵。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像被關在門外。
無聲的身體語言,頓時點燃我心中的怒火。
我沒再說什麼,只轉身離開。
心裡嘀咕著:算了,不想聽就不要聽,愛吃不吃隨便你。
只是,我也知道,我真正想說的不是這些。
下午兩點多,她起來了,到廚房找食物吃,在我眼前走來走去,我沒理她。
她知道我在生氣,吃完又默默回房。 沒多久,她開口叫我:「媽媽,我好像在發燒……」
我走過去摸了摸額頭,體溫還好,但心裡那股氣又浮了上來。
「你要吃藥嗎?還是要再去看醫生?」 她說:「我不知道……」語氣裡帶著一點害怕與迷惘。
我看著她皺著眉頭的樣子,不禁問自己
我要繼續跟她爭對錯嗎?我真正想要的是甚麼?
我生氣的背後,是擔心她的身體,是希望她能快點好起來。
那份愛,藏在我冷漠的語氣裡,也藏在她摀住耳朵的無聲訊息裡。
我深呼吸,放下強硬的姿態,對她說:「坐起來,媽媽抱一個。」
她馬上投進我懷裡,接著放聲大哭,感覺到她生氣、委屈、害怕、難過的情緒通通湧了出來。
我輕輕拍著她的肩,柔聲說:「我知道你不舒服,媽媽在,我陪你。」
愛,在我們之間流動了起來。
我也趁這個機會說:「如果妳不舒服,要用說的,不要摀耳朵。那會讓我以為妳不想被打擾。」
她點點頭。
一個擁抱,勝過千句說教;當我們選擇靠近,孩子就有機會卸下防備,讓愛流動。
孩子很多時候不是不講理,而是說不清楚。
我們很多時候不是不愛孩子,而是說不出口。
父母的情緒如果能先被自己看見、安頓下來,就更能靠近孩子的情緒,讀懂他們話語背後的需要。
我們不是不會溝通,而是從沒被教過如何「好好說話」。
我們以為的教養難題,其實可以用溫柔的方式靠近。
願你在每一次對話裡,找回愛的感覺,也讓愛更自由地流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