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靈性逃避
最近從同是那邊聽到組織高層說:「對於想走的人會抱持著祝福的心對待但不會挽留;願意留在組織的人都會抱持著感謝的心。」
起因是因為最近有空降主管,一上任就風風火火展現王霸之氣。但這對資深同事來說:「舒適的工作環境不見了」,她是那種在輕鬆環境下才能跑業績的人,過度高壓反而做不出來。同事因為痛苦跑去找高層傾訴,但卻獲得這樣的解釋。我想組織應該是擔心整體業績持續下滑所以才找這樣咄咄逼人的空降主管進來,組織做為經營者這樣做好像沒大問題,不過我覺得管理心態值得探討。
#靈性逃避
與其說是闡述自己的感恩之心不如說是希望對方閉嘴
本文主要是針對高層說法做討論。
「對於想走的人會抱持著祝福的心對待但不會挽留;願意留在組織的人都會抱持著感謝的心。」這句話表面聽來很「溫和正向」,轉述給同事第一時間說:「這句話好像也沒錯…但…」因為組織高層跟轉述給我的人都修佛,乍聽之下這句話很慈悲也能接受的樣子,實際上卻有情緒操控、責任轉移與價值錯位的問題。
大部人會覺得組織高層那位表現出「溫和、寬容,彷彿充滿修養與慈悲」(外部相似組織也這樣覺得)。但是,仔細想這其實是一面蒙著佛法語言的遮羞布,巧妙掩蓋了組織內部的真實問題。
再度提出懷疑:「這種人修行真的就是這樣嗎?這真的是佛學正法的精神嗎?」
就我所知很多人離開,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忠誠、不投入,而是因為他們在這個體系裡無法被真正看見、無法發揮、無法不受傷害。因為我就是遇到這種事情,說真的我頭一次遇到喜歡炫耀學歷但沒有實力的主管;第一次遇到沒有把自己能力全部發揮的公司(因為學歷所以一直被看輕發言)。
我在組織的這段時間感覺到:「真正應該被質疑的,難道不是那些持續耗損人才、卻能一直「留下來」的主管嗎?」不確定是不是台灣NPO組織的通病,但好像已經不是我待過的這間組織有這狀況,我聽到的資訊是這個產業普遍沒有人才也留不住人才,比企業更看重學歷,而不是經歷,常常一廂情願、報團取暖,甚至聽過待很多本土環團的人提到組織內部很多「偽君子」的評語。
到底是不是偽君子…這篇不做評論了~我是感覺到高層的想法是選擇不去處理真正有問題的人事,只用「祝福」來安撫向他抱怨的下屬(也是叫那位資深同事閉嘴),用好似超然解脫的話語堵住埋怨,我覺得那只是假慈悲,也是一種心靈逃避,而且很不負責任的精神狀態。
這句話確實堵住轉述給我聽的同事怨言,但堵不住對方內心滔滔不絕的委屈,所以那位後面直接就在臉書上抒發工作上的心聲,反而造成組織公關問題…
所以我就想反問「當有人有問題,只要他願意進組織工作就包容?不管他問題多大?或是氣走多少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嗎?」是不是代表,只要不離開不管做錯多少、扼殺多少人才、造成多少傷害,都可以被保護?那些選擇離開的,反而要默默帶走委屈,然後被當作只是「不夠感恩的人」?
不太明白是不是高層太卑微,對願意待著的人產生這種感恩心態,但這種心態是體現一種「高道德姿態」的情緒勒索,變成另類的潛規則,組織不會留人才,而是只想留願意閉嘴、乖乖工作的人。抱怨的人就離職,還會被投射為不忠、不感恩;留下者則被潛移默化成「欠組織一份情、對組織恩情深重」的樣子。
組織完全不想考慮:「那些離開的人,也許不是不願意留下,而是已經耗盡氣力,無法再忍受持續的壓迫與看不見的傷害。」
可惜,在這樣的制度裡,組織不會問自己「哪裡出了問題」,只會用祝福話術包裝自己的不作為。高層只是將經營的責任推給個人,這句話完全迴避了管理問題,整體辦公室是否適合人留下的問題,把焦點從「管理品質」轉移到「個人忠誠度」。
工作要壓抑感受、停止判斷、選擇麻木嗎?
一個健康的組織會問:「我們哪裡需要改進,才能讓人才想留下?」,但是態度卻是:「你想走?祝福你,我們不改變。」,這讓人感受到的是:組織沒有自省,也不在意流動率或內部問題。
但工作是契約關係,不是修行場所。公司提供薪資、勞方提供勞力,彼此互利,不應強行灌輸「感恩」這種道德義務。而過度精神化的語言背後,容易掩蓋組織的不作為與責任缺席。
- 高層用祝福和感恩包裝,實際是在暗示離職是「不值得留戀」,留下是「高尚」行為。
- 不反思組織本身的問題,將人員流失簡化為個人選擇,責任轉移不願面對現實。
- 將職場包裝為修行場所,暗示離職是不感恩道德綁架。
結論
我本來還在猶豫要不要轉兼職,畢竟組織除了鄉愿很多點外,可以居家辦公的制度真的很好。但聽到資深同事說出高層的意思,把慈悲佛語掛在嘴邊的高層,無視組織內部的不公、情緒壓力與人才流失,我突然覺得這種地方不用繼續待了。這就不是慈悲,而是忽視現實、掩埋真正的問題的無能。把慈悲佛語掛在嘴邊的高層管理者,無視組織內部的不公、情緒壓力與人才流失,只想靠「感恩、祝福」穩住局面,這就不是慈悲,而是控制。
佛法的本意是「照見五蘊皆空」,照見的從來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修行不是往自己身上套一件「慈悲高尚」的外衣,而是在現實中不斷練習真實。那些說得好聽卻做不到的話,終究會被照見;真正的修行,不是語言的修飾,而是行為的落實。修行是讓我們更清明、更誠實的面對自己。
留下來,不是忠誠,而是自我背叛; 離開,才是我對自己最深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