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下屬?昨天還對你讚不絕口,今天卻突然冷眼相對?
或者,你自己是否也曾對某位主管「一秒粉轉黑」?
這背後,可能隱藏著一種職場人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分裂」。優秀員工為什麼突然「失控」?
Kevin手下有一位表現優異的員工Jack,平時工作認真,甚至多次公開表示「Kevin是我遇到過最好的主管」。然而,某次專案會議中,Kevin因時間緊迫,直接否定了Jack的提案,並略帶嚴厲地說:「這個方向不對,重做。」
Jack當場沈默,但第二天,Kevin收到了一封措辭激烈的辭職信,信中指責他「專橫」「不尊重下屬」。Kevin一頭霧水:「之前不是一直合作得很好嗎?怎麼突然就翻臉了?」
職場中的「分裂」心理
Jack的激烈反應,並非單純因為一次批評,而是觸發了他潛意識中的「分裂」模式——
1. 理想化階段:
Jack早年成長於高壓家庭,父母情緒反復無常。為了生存,他學會了將父母「理想化」(「他們是為我好」),同時壓抑自己的憤怒。進入職場後,他將Kevin投射為「完美主管」,以此獲得安全感。
2. 貶抑階段:
當Kevin的否定勾起了Jack曾被父母貶低的創傷,他瞬間將Kevin歸類為「壞人」,通過辭職「逃離傷害」。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正是「分裂」的典型表現。
「除非你意識到你的潛意識,否則它將主導你的人生,而你稱之為命運。」-心理學家榮格
許多職場衝突,本質是未療癒的童年創傷在重覆上演。
管理者如何打破「分裂」困局?
- 識別「觸發點」,避免誤傷
- 例句:「Jack,我否定的是提案,不是你的能力。你的數據分析部分非常出色,我們可以從這裡優化。」
- 原理:明確將「行為」與「人格」區分,避免觸發對方的羞恥感。
- 建立「灰度溝通」模式
- 方法:定期1對1反饋時,同時指出「優勢+改進點」。
- 例如:「你上次的創意很棒(具體舉例),如果能在deadline前更早溝通,我會更有安全感。」
- 效果:幫助員工適應「人無完人」的現實,減少極端評價。
- 引導員工覺察情緒
- 話術:「你現在的情緒,是否讓你聯想到過去的某些經歷?」(僅適用於信任關係建立後)
- 目的:將問題從「對抗他人」轉向「理解自我」,打破重覆循環。
你是否也在「分裂」?
當你對同事「一秒下頭」時,是真的對方十惡不赦,還是他碰巧按到了你的舊傷?
如果你總在換工作後抱怨「主管不行」,是否在無意識重覆某種模式?
職場關係的本質,是一場集體的心理修習。
真正的成熟,不是否認「分裂」的存在,而是在「理想化」與「貶抑」之間,找到那條允許人性複雜的光譜。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