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我在職場已經是姨字輩的存在了。幸好因為到處講課當講師、也到處上課當學員,我有機會與年輕人對談,聽到他們對工作的想法。我發現:
我們的上一代,工作是為了生存;
5、6、7年級前段班,工作是為了養家活口;對更年輕的世代來說,工作是為了實現自我,活出喜歡的樣子。
這樣的轉變聽起來充滿理想,實際上帶來新的挑戰。
年輕世代超級沒有耐性,期待一滑開手機就要看到答案,一打開影片就要1.5倍直奔結局,一見到苗頭不對就想閃人——於是乎就常有HR或主管們無奈抱怨:
「愈來愈多新人才來一個禮拜,下週一就打電話來說:這不是我要的,我要離職。」
「更嚴重的,早上才剛報到,中午去吃飯就不回來上班了。」
年輕人,我相信你們不是不想努力,也不是草莓族,只是還沒學會怎麼在不完美裡成長。所以,以下有幾點提醒,給你們參考:
1.熱情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很多人以為:「我只要找到熱情,就能全力投入。」
但事實是,有些熱情是做了以後才長出來的。像學吉他、練語言、健身,剛開始一定不舒服、不習慣、沒有成就感,但它必須撐過一段時間,熱情才會漸漸發芽。
所以,不要用「我不喜歡」當成立刻退出的理由。
試著問問自己:「我還沒喜歡,是因為不適合?還是因為還沒投入?」
2.不用一下就決定未來,先給自己「三個月試用期」
太多人才剛到職沒幾天,就開始焦慮:
「這是我未來的方向嗎?」
「我會在這裡待一輩子嗎?」
「我是不是浪費時間了?」
這些問題其實還太早。你不是要立刻決定人生方向,可以這樣想:
「公司有試用期3個月,那我也趁這段時間來觀察、嘗試、練習,看看這裡的職場文化、這份工作能給我什麼、我能累積什麼。」
這不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是給自己一段鍛鍊與判斷的時間,練習怎麼讓自己變得更穩、更強。
3.工作不必完美,也可以是鍛鍊自己的地方
只要你確認這個職場沒有霸凌文化、行事符合勞基法、有正常發薪、有人願意教,就算有時候覺得任務好無聊,根本提不起勁;同事不太合拍,有點格格不入;主管講話太直,帶來工作壓力......你仍可以將這些不完美當作養分。因為在這些情境裡,你有機會學到:
- 怎麼應對不同性格的人;
- 怎麼讓指令落地執行出來;
- 怎麼面對挫折不內耗,學會自我調節。
我們都想做喜歡的事,但真正的成長,是在不喜歡的事裡練出能力,讓自己走到喜歡的目的地。
三個問題,幫你找回投入感
如果你現在正在一份還搞不清楚自己喜不喜歡的工作,不妨問問自己:
- 我期待從這裡學到什麼?(技能、人脈、觀念、流程、實務、專業......)
- 我期待三個月後的自己有什麼變化?(更自信、更專業、更懂職場生態......)
- 我能在這裡貢獻點什麼?(一個改善提案、協助團隊、創新觀念......)
只要其中一題有答案,就值得再留下來經歷這段過程。
最後,我想對你說:
不是每份工作都會發光,但你可以在這裡淬鍊自己的發光能力;
不要一開始就想找到對的位置,而是先學會讓自己在哪裡都能站穩;
你不需要完美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真實的歷練與累積。
所以別急著跑,先穩穩走一段。你會驚訝地發現——有些成長,不是找出來的,是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