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進一般公司是為了養家活口,進非營利組織是為了實現自我。
但是當非營利組織搞得跟企業一樣勢利時,還能留住人才嗎?】
在台灣或世界各地,許多人選擇進入非營利組織,不是因為那裡薪資高、福利好,而是因為那是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有人願意拿低薪,熬加班,只為了相信「我在做一件對世界有意義的事」。
然而,當非營利組織開始學企業那套:KPI導向、績效主義、上對下的權力階級、對外形象比對內關係還重要。那麼,留在這裡的理由還剩多少?
●當理想撞上現實:非營利組織正在企業化?
近年來,我們越來越常聽到一個詞:「NPO企業化管理」。表面上,它強調制度、效率、規劃,聽起來沒什麼不對。但問題是,當效率凌駕於人性,績效凌駕於陪伴,制度凌駕於信任,這還是我們想像中的非營利組織嗎?
那些曾經不在乎職稱、不計較待遇,只因為理念相合而來的夥伴,會開始懷疑:「我來這裡,是為了變成一顆KPI的螺絲嗎?」
●組織文化比制度更關鍵
事實上,不是制度本身錯了,而是當我們在沒有充分溝通與共識的情況下,生硬地導入企業手法,會造成內部巨大的文化撕裂。許多非營利圈的資深工作者都有類似經驗:制度在紙上看起來漂亮,但在實際操作時,卻逐漸把人推走。
因為人不是工具,非營利工作者不是「志工版的企業員工」。非營利工作者的內在驅動力不是獎金,而是信念。
●組織要問的不是「怎麼讓人留下」,而是「我們還值得留下嗎?」
當我們問「為何留不住人」,常常得到的答案是:待遇不好、工時太長、人太少事太多。但真正的問題是:「理念不再被尊重,價值觀不再被對待,初衷被迫妥協。」
當一個組織內部越來越像「僵硬的上對下管制體系」,卻不願真誠面對內部流失的理想,那麼,即使提高薪資、辦更多活動,都只是延緩崩塌的止痛藥。
●保有理想,不代表拒絕成長
我們當然不是說非營利組織不該學企業的經營邏輯。在這個時代,專業化、制度化、績效可視化是必要的生存工具。但前提是:我們不能失去非營利的初心。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這種溫度,是人才願意留下的原因,是志工願意捲袖子的理由,是一間非營利組織與企業之間最大的分水嶺。
●給仍在掙扎的你
如果你是那個懷著理想走進NPO,卻在會議上一次次忍住淚水的你,我想說:你不是脆弱,而是你還有感覺。而這份感覺,是組織最寶貴的資產。
願我們成為那種,可以同時保有理想與效率的組織,而不是只剩下會做報告、卻無人願意傾聽彼此靈魂的空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