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知道我需要療癒了?— 看不見的傷,卻一直在影響你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我們常以為,受過傷的人會知道自己在哪裡受了傷。但事實上,真正影響我們生活品質與情緒狀態的,往往不是那些明顯的創傷,而是隱藏在日常裡、不容易察覺的「看不見的傷」。

也許你沒想過,自己也正處在「需要療癒」的狀態,只是還沒有意識到。本文將從六個面向出發,帶你檢視那些可能正在默默呼救的訊號,並補充一個容易被誤解的盲點——當「向內探索」本身也成為一種不平衡。

1. 想法層面:你怎麼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

若你經常對自己說「我是不是哪裡有問題?」,或者對事情總是先自我批判、否定自己,這可能是一種深層的不安與自我懷疑在發聲。其他徵兆還包括:

過度追求完美,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對重複出現的困境(人際、工作、情感)感到無力;

經常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或擁有幸福;

對生活缺乏喜悅,甚至感到麻木;

常有莫名的罪惡感、羞恥感或恐懼。

這些思維習慣,有可能源自過往經驗累積的創傷性信念。當你總覺得「哪裡不對勁」,那可能是內在正在向你發出療癒的呼喚。

2. 情緒層面:你的感受是否還在流動?

療癒與情緒的關聯密不可分。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情緒反應過大(例如小事就爆炸或崩潰),也可能相反——在重大事件中沒有明顯情緒波動,彷彿「沒有感覺」。

有些人長期感到悲觀,對未來缺乏希望;也有些人會說「我好久沒哭了」,或是「我不知道要怎麼感覺情緒」。這些都是情緒能量被壓抑的表現。

當我們的情緒變得不再靈敏,或者持續處於一種「不想面對」的狀態,那是身心在提醒我們:有些感受還沒被好好看見、被容納。

3. 行為層面:你是否經常對自己做出不健康的選擇?

行為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的內在狀態。以下是一些行為型徵兆,值得你留意:

習慣性逃避(例如滑手機、暴飲暴食、沉迷工作);

重複自我傷害行為(例如拖延、自我放棄、選擇不尊重你的人);

長期陷入有毒關係或特定的角色模式(拯救者、受害者);

難以說「不」,常常委屈自己以取悅他人。

這些習慣背後可能藏有一種深層的恐懼:害怕不被接納、害怕孤單、害怕麻煩他人。而療癒的開始,就是讓自己學會誠實看待這些恐懼,進而做出不同的選擇。

4. 瞬間觸發:那些「被刺到」或「忽然低落」的時刻

我們不一定需要經歷重大事件才會受傷。有時候,一句話、一次冷漠的對待、一個夜深人靜的瞬間,就能讓你感到莫名的痛楚與空虛。

曾因一句話久久不能釋懷;

在夜晚特別容易感到悲傷或孤單;

突然有種「不屬於這裡」的陌生感。

這些微小的觸發,可能正是潛意識或靈魂層面在向你示警。忽略它們,會讓傷口繼續發炎;但如果你願意看見,這就是療癒的契機。

5. 身體層面:你的身體正在傳遞什麼訊號?

身體是最誠實的夥伴。很多未被處理的情緒與壓力,最終都會表現在身體層面。

睡不飽、容易疲倦;

有慢性疼痛或不適卻找不到生理原因;

呼吸淺、胸口悶、容易緊張;

面對人群容易焦慮、逃避。

如果身體持續在說「不對勁」,請別輕忽它的提醒。它可能比你自己還早察覺出,哪些地方需要被照顧。

6. 靈魂層面:你是否渴望更深的連結?

有些人會突然對身心靈議題產生興趣,例如塔羅、冥想、能量療癒、占星學等;也有人會對現實生活感到無趣與疏離,總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

覺得正在過的生活,不是自己的;

渴望更真實、更深度的連結;

雖努力生活,卻感覺空虛、缺乏意義。

這些現象並不代表你哪裡有問題,而是內在的「靈魂之聲」正在喚醒你。你可能離自己太遠了,需要重新連結。

當「向內求」也成為一種失衡

很多人在療癒的過程中會學習「向內求」,也就是回到自己,檢視內在信念與情緒。然而,當這份內觀變成逃避現實的工具時,也可能是另一種不平衡。

以下三種情況,需要特別留意:

1. 出於恐懼的「向內看」

如果你向內探索,是因為不信任他人、無法面對外在的挫折,那麼這不是健康的療癒,而是一種心理退縮。

2. 過度自責,忽略外在影響

把一切問題都歸因於自己(例如「我一定不夠清醒,才會被情緒勒索」)忽略了外部結構與人際權力關係,可能讓你陷入自我批判的情緒。也許需要的是離開,而非忍受。

3. 長期卡在探索,而不進入行動

沉迷於自我挖掘、靈性學習,卻遲遲不願面對日常挑戰,也是種逃避現實的表現。

「向內看」不是避難所,而是讓自己更有力量走進生活的過程。


真正的療癒,不是將自己關在內在世界中,而是能夠柔軟地向內,也勇敢地向外。


小練習:五分鐘自我覺察

現在,邀請你花五分鐘,好好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最近在哪個面向特別卡住?

是想法、情緒、身體、人際關係,還是那種說不出來的空虛?

我是否忽略了某些感受?

我願意給自己一點空間,好好感覺它們嗎?

不需要急著改變,也不需要立刻找到答案。覺察本身,就是一種療癒的開始。

結語:療癒,是每個人的選擇

療癒不是為了「變好」,而是為了「更真實地活著」。

也許你曾想幫助正在痛苦中的人,但請記得——療癒永遠是個人的選擇與節奏。我們能做的,不是強迫對方改變,而是先穩定地療癒自己,成為一個溫柔、有力量的陪伴者。

願你在覺察與接納的路上,越來越靠近那個真實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賽麗的沙龍
6會員
38內容數
正走在學習生命的道路上~
賽麗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2
這篇文章探討了身心靈療癒的真諦,強調療癒並非追求高層次靈性知識或能力,而是回歸內在,面對並處理個人創傷與情緒。作者批判了過度追求外在靈性連結而忽略內在療癒的現象,指出真正的療癒是腳踏實地的過程,需要耐心與自我陪伴。文章呼籲讀者重視內在需求,以愛與接納的態度面對自身的傷痛與不完美。
Thumbnail
2025/06/12
這篇文章探討了身心靈療癒的真諦,強調療癒並非追求高層次靈性知識或能力,而是回歸內在,面對並處理個人創傷與情緒。作者批判了過度追求外在靈性連結而忽略內在療癒的現象,指出真正的療癒是腳踏實地的過程,需要耐心與自我陪伴。文章呼籲讀者重視內在需求,以愛與接納的態度面對自身的傷痛與不完美。
Thumbnail
2025/06/05
這篇文章探討療癒的真諦,並非神祕玄學,而是回歸自我的過程。文中闡述現代社會的壓力如何導致人們壓抑情緒,並說明療癒並非追求完美或快速好轉,而是接納所有情緒,照顧內在的自己。文章也解釋了能量療癒的概念,以及如何透過簡單的方式開始療癒旅程,例如誠實面對自己、允許休息、溫柔以待。
Thumbnail
2025/06/05
這篇文章探討療癒的真諦,並非神祕玄學,而是回歸自我的過程。文中闡述現代社會的壓力如何導致人們壓抑情緒,並說明療癒並非追求完美或快速好轉,而是接納所有情緒,照顧內在的自己。文章也解釋了能量療癒的概念,以及如何透過簡單的方式開始療癒旅程,例如誠實面對自己、允許休息、溫柔以待。
Thumbnail
2025/05/01
「目前的你最想學會什麼呢?」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學習課程中,從閃到腰的經驗中體悟到「完整地接受自己」與「好好照顧自己」的重要性。作者將自身經驗與學習神祕學的渴望連結,最後體認到照顧好身心靈才是學習的基石,並期許自己成為「練習照顧自己的人」。
Thumbnail
2025/05/01
「目前的你最想學會什麼呢?」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學習課程中,從閃到腰的經驗中體悟到「完整地接受自己」與「好好照顧自己」的重要性。作者將自身經驗與學習神祕學的渴望連結,最後體認到照顧好身心靈才是學習的基石,並期許自己成為「練習照顧自己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在命理諮商的晤談中,面對生命大小創傷,我經常邀請當事者覺察接納自已,那是一條邁向療癒與改變的通道。透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連結內在渴望而成為行動力。你會發現,自己的生命體驗正往另個脈絡發展,這就是改變的力量,同時也改寫命運。
Thumbnail
在命理諮商的晤談中,面對生命大小創傷,我經常邀請當事者覺察接納自已,那是一條邁向療癒與改變的通道。透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連結內在渴望而成為行動力。你會發現,自己的生命體驗正往另個脈絡發展,這就是改變的力量,同時也改寫命運。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或許你已經發現,你過去所做的一切,無法帶給您美好的經驗,那是因為,了解自己所擁有的內在力量與勇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你卻經常對內在的聲音置若罔聞。 你將那些令你不悅的部分投射到外在的世界,所以你看到的這些事件,以及挑剔你的人,像是毫無所覺的在你的外面,實際上這些都是你的面向。
Thumbnail
或許你已經發現,你過去所做的一切,無法帶給您美好的經驗,那是因為,了解自己所擁有的內在力量與勇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你卻經常對內在的聲音置若罔聞。 你將那些令你不悅的部分投射到外在的世界,所以你看到的這些事件,以及挑剔你的人,像是毫無所覺的在你的外面,實際上這些都是你的面向。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造成創傷的根本,是事後無法處理當下的情緒。
Thumbnail
      造成創傷的根本,是事後無法處理當下的情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尋找自我療癒力量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低潮期所經歷的挫折感和沉迷於社交媒體的過程,以及如何透過書寫和閱讀來梳理情緒和填補內心的傷痛。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尋找自我療癒力量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低潮期所經歷的挫折感和沉迷於社交媒體的過程,以及如何透過書寫和閱讀來梳理情緒和填補內心的傷痛。
Thumbnail
2021.3.19 有時覺得自我療癒是一件痛苦又美好的事情, 要將過去的某個已知的傷口、或封印在心裡某個自己都不知道的傷痛赤裸裸的攤開來面對, 如果只清理了部分,除了自己知道還需要鼓起勇氣再持續面對之外,終於被看見的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也會加緊頻率千方百計呼喚你再次去療癒她,
Thumbnail
2021.3.19 有時覺得自我療癒是一件痛苦又美好的事情, 要將過去的某個已知的傷口、或封印在心裡某個自己都不知道的傷痛赤裸裸的攤開來面對, 如果只清理了部分,除了自己知道還需要鼓起勇氣再持續面對之外,終於被看見的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也會加緊頻率千方百計呼喚你再次去療癒她,
Thumbnail
"熟悉回家的路,就可以隨時回家",這句話說明了情緒療癒不可能保證我們往後的生活都一帆風順,但可以確信,我們在療癒過後,再次遭遇負面情緒時,可以更容易地面對和處理它們,而不至於被風浪摧毀或淹沒 因為,在療癒過程中,我們學會了認識並處理自己的情緒,理解它們的起因和影響,透過健康的方式來處理負面情緒
Thumbnail
"熟悉回家的路,就可以隨時回家",這句話說明了情緒療癒不可能保證我們往後的生活都一帆風順,但可以確信,我們在療癒過後,再次遭遇負面情緒時,可以更容易地面對和處理它們,而不至於被風浪摧毀或淹沒 因為,在療癒過程中,我們學會了認識並處理自己的情緒,理解它們的起因和影響,透過健康的方式來處理負面情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