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不用那麼努力也沒關係
我們常常以為,努力是一種美德。
從小到大,那些被讚賞、被肯定、被視為榜樣的人,
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不輕易放棄,總是很努力。
於是我們也這樣告訴自己,
要堅強、要拼命、不能懈怠,彷彿只有一直在前進,才不會被世界遺忘。
但有沒有可能,這些努力裡,其實藏著太多的不安?
我們害怕一停下來,就會被別人超越。害怕一放鬆,就會被說成懶惰、沒用、失敗。甚至,有時候我們根本不是為了成就什麼,而只是想避免那種「不夠好」的感覺。
努力本身沒錯,但當它成為我們逃避情緒的方式,那份努力就變成了壓力。
有些人把日子排得滿滿的,連喘息的空間都沒有;
有些人即使再累,也要讓自己看起來過得很好;
有些人,即使已經撐不住了,還是逼自己再多撐一下,因為「不能倒」。
這樣的努力,
不再是出於熱情,而是出於恐懼。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不停地證明自己,
其實是因為心裡有一個深深的聲音在說:「我這樣還不夠好。」
所以你努力討好、努力表現、努力在每段關係裡付出到筋疲力竭,
只希望有人可以說:「你很好,真的很好。」
可是那句話,即使別人說了十次、百次,若你自己不相信,那些話依舊會在你心中流失。因為真正能安撫你內在焦慮的,不是再做更多、更好、更完美,
而是學會慢下來,告訴自己:「我已經夠了。」
不需要再證明什麼,不需要再撐出一個自己也快不認識的樣子。
真正的自由,是當你發現:原來我不那麼努力,也沒關係。
這不是放棄,而是終於允許自己「只是人」: 會累、會煩、會有情緒,也會有做不來的時候。
你是人,不是機器。沒有誰能永遠運作、永遠正面、永遠堅強。
如果你累了,那就是真的需要休息了,而不是你不夠堅持。
很多人會說:「現在不努力,以後會後悔。」
但更深的一層是 : 你現在不休息,以後可能連努力的力氣都沒有了。
身體會告訴你它的極限,情緒也會用各種方式提醒你,它正在失衡。
可是我們總是選擇無視,因為我們太習慣把自己的需求擺到最後。
也許是因為不想麻煩別人,也許是因為從沒人好好對待過我們,
所以我們也不知如何好好對待自己。
慢慢地,我們成了一個很會照顧別人、卻不太知道怎麼照顧自己的大人。
那麼,現在可以開始練習:停一下,
問問自己 : 我現在這麼努力,是因為我真的想做,還是因為我不敢停?
如果答案是後者,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開始覺察了。
這份覺察是你與自己重建連結的開始,是讓你走回真實而穩定生活的第一步。
你可以嘗試把那些「一定要」的句子,
換成「我選擇」。
不是「我一定要完成所有事」,而是「我選擇先完成重要的事」。
不是「我不能休息」,而是「我允許自己需要休息」。
這樣的語言轉換,看似簡單,實則能慢慢鬆動你內在的緊繃,
讓你從「被逼著努力」變成「有意識地生活」。
你會發現,生活其實不是非黑即白,它容得下模糊、停頓與柔軟。
你可以在一件事情沒完成時說:「我今天先到這裡,明天再繼續。」
可以在一段關係感到疲憊時說:「我想暫時沉澱一下。」
可以在別人期待你時說:「我知道你希望我做到,但我想先照顧好自己。」
這些都是你與世界之間重新劃界的方式,
也是在練習用更寬容的方式對待自己。
或許你會擔心,這樣會不會變懶、會不會失去方向?
但當你開始這樣問時,其實就證明你還是關心生活、仍然有動力。
你只是選擇了更溫柔、更長遠的方式,而不是那種「燃燒殆盡式」的前進。
人生不需要每天都衝刺,有時候只是走得穩、活得踏實,也是一種了不起的前進。
所以,不需要再一次把自己逼到邊緣才覺得有價值。
你值得一種不用那麼努力,依然被好好對待的人生。
歡迎加入我的Discord,有專屬的樹洞空間可以私訊找我聊聊,記得先領取身份組 ~
如果你也常常對自己太苛刻、太用力,
願這本《善待自己:允許的力量》, 能成為你心裡那雙願意接住情緒的手。
它不是教你變強,而是陪你慢慢學會,能允許自己,就已經很好了。
讓我們一起練習溫柔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