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主管,不能只靠理性
在許多制度設計的討論會議上,主管經常假設:只要講得夠清楚,員工就會照做。但在實際帶領團隊的過程裡,我反而看到另一種現象:制度沒錯,但效果不如預期。這不是因為主管們不夠聰明,而是我們忽略了一件事——人不是機器。
同樣地,過去我們認為最專業、最理性的主管會將團隊管理得最好。然而,員工對於損失的感受往往大於獎勵,對於公平的看重甚至超越高額獎勵,而團隊文化更是直接影響行動意願。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人會受情緒、比較、習慣與框架影響,這些「非理性」在職場中無所不在。如果我們仍只以「最大化效用」作為激勵邏輯,往往會讓制度在落地那一刻,與人的真實行為產生落差。理性不是錯,但不夠。好主管要有的不是冷靜計算,而是看見制度背後的人性張力。
企業管理,也要理解人性
行為經濟學領域知名學者 Mattias Sutter 的書籍《卓越領導者都懂得誘因推力》,正是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提出 50 個案例,來帶領我們看許多企業管理如何在「看似理性」的邏輯中潛藏著人性的偏誤與心理機制,並且告訴我們如何透過行為經濟學增加管理效能。
我自己覺得很有趣的五個案例,分享給你:
1. 面試順序偏誤:越晚出場越容易中選
大多數公司依姓名安排面試時段,結果排在最後的人錄取率最高。這就像音樂比賽裡,評審習慣把最高分留給後段演奏者一樣。面試官潛意識期盼「後來居上」,導致前段人才被保守評分。排程本身,就可能成為選才的隱形偏誤。
2. 團隊條件式合作:我相信你不會偷懶,所以我更努力
漁夫選擇均分漁獲的團隊,合作意願與漁獲量都更高。原因很簡單:我之所以拚命,是因為確信你也不會偷懶。制度若無法讓成員感知彼此努力,效能就難以真正疊加。
3. 冰冷領導效應:微渺的疏離,就足以拖垮表現
研究發現,對少數族裔名字有隱性偏見的經理,其下屬缺勤率提升 50%。即便沒有明顯歧視,管理者的距離感依舊會被員工讀取,進而降低投入度與效率。別小看一點點的疏離感,它足以影響整個團隊的表現。
4. 社群規範:坐在高手旁邊,你也會變快
如果最快的收銀員坐在 1 號櫃檯,2 號櫃檯的同事平均加速 20%。擺在身邊的同儕就是無聲的 KPI。制度不必嚴格管控,而是可以用座位與資訊可視化,塑造「大家都在努力」的默契。
5. 透明獎金的陷阱:「100% 」成了無形天花板
一家跨國企業公開了績效點數對照表,結果德國分公司的滿意度與次年績效同步下滑;美國分公司則維持穩定。原因在於透明化讓 「100% 」成為心理參考線,任何低於滿格的得分都被視為失敗。獎金不是越透明越好,而是必須精準設計參照點與比較框架。
領導,不是說服,而是設計決策環境
「理性的人才是好主管」的觀念,往往忽視了員工行為背後複雜的人性因素,認為只要講清楚、設計的完整,就能夠成功說服員工;而行為經濟學則提醒我們:只要把人看成「帶有偏誤與情緒」的個體,領導者在制度設計與激勵規劃上就能更具彈性與同理心,這些「推力」才是讓制度成功關鍵。
當主管能夠跳脫「完全理性」的迷思,從個人偏誤、團體行為、人性需求等多重行為角度切入,就更能打造一套貼近員工需求、兼顧組織目標的制度。
唯有如此,才能讓團隊不僅「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更是真正被激發出主動性與創造力,從而帶領組織走向持續成長與突破。
那麼,身為主管的你,準備好開始從「人性」的角度重新審視你的管理制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