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受眾或學員聊天時,提到自己過往職涯轉換的經歷,有人會說:
「Elsa老師,什麼原因讓你有這種勇氣,在當下能堅定選擇不被人理解的路?」
具體我也說不上來,或許就是想打破「固定心態」-- 一輩子被他人定義定型的概念吧!
每個人遇到人生的困難挫折,因應的心理動機各有不同。
對我而言,或許生長環境和背景,我從小被要求走特定的道路、要有特定符合期待的表現、要讓大家都覺得舒服、大家都覺得OK、要是榜樣、要懂得體恤他人,在童年時遇到人生的變故,比較多人期待我概括承受,並且表現出正向的態度。
甚至,我並不被允許自在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只要和主要照顧者的想法不一樣,得到的就是質疑和否定,得到的,就是我不體貼、我自私的標籤。
我一直非常習慣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習慣先擔心他人怎麼想、習慣順從情緒化的人,以為自己這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同等待我。
其實,並不會的。
而且,我並非自始至終都”這麼堅定”,彎路既多且長。
因為,當時,大多數人不理解,我也沒有什麼資源。我自己,也正在自我認同的道路摸索,心態和性格,也不足夠成熟。
選錯方向後悔的時刻很多。
差別只是在,當我在看似浪費時間的try and error時,我碰到很多「別人告訴你會這樣」,但事實完全不是如此的狀況;
我體驗到原來道聽塗說的建議,會跟你親身走過的事實差距如此大。
於是我逐漸明白「別人說的」,特別是這個”別人”沒有經歷過你做的事、和你個性不同、或者是跟你有利害關係 (比如:家人或愛人)說的話,你需要特、別、謹、慎、的汲取和判斷。
如果你因為”關係”,無法做到課題分離,到最後要承擔所有後果的,還是自己。
當然,和你關係更遠的人說三道四,更不需要在意。
我並沒有比較有勇氣,也沒有比較堅強,只是碰到太多”事故”後,深深體會到:唯有自己能夠改變自己。
當你老是想要得到他人的救贖,最後只會得到自我混淆;
當你只想別人給你答案,別人給的,會是他認為對的,而不見得是真正適合你的答案。
你想要這樣過一生嗎?
我不想,所以,我還在努力的路上。
#職涯轉換 #固定心態 #自我認同 #try and error #心理動機 #自我改變 #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