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你來主持今天的會議?」
主管一句話,小傑的心跳立刻加快。他笑著搖頭說:「小張比較有經驗啦。」但心裡,其實早就開始打鼓。
不是沒想過站上前線,只是每次想到要承擔風險、面對評價,他就自動退回舒適圈。久而久之,「選擇不出頭」成了一種默默養成的習慣——一種看似保護,其實也悄悄限制了他的模式。但他也常在深夜自問:「我是不是又錯過了一次練習的機會?」

【為什麼我們總是回到那條熟悉的路?】
這不是你不夠努力,也不是懶,而是大腦在默默保護你。
面對不確定、風險、壓力時,大腦會自動啟動「安全模式」,把你拉回最熟悉、最不容易出錯的那條路。
你可能發現自己常這樣:
- 想嘗試新方法,又默默回到原本那套
- 想舉手發言,卻忍不住放棄那個瞬間
- 想多爭取機會,卻下意識先說「沒關係」
這些「退回熟悉」,短期看起來比較輕鬆,但長期下來,真正累的是你自己,因為你一次次錯過突破自己的機會。
【「不舒服」其實是轉彎的起點】
你不是不夠堅強,而是卡在那段「既想前進又不確定怎麼走」的尷尬地帶。
你怕丟臉、怕犯錯、怕讓人失望,但這些「怕」不是阻礙你的牆,而是提醒你:你在靠近成長的邊界。
所有成長,都是從「有點不舒服」開始的。
你不一定要馬上勇敢,但你可以先學著停下來,陪自己看看那些讓你想逃的感覺是什麼。
【怎麼和不舒服共處?三個實用心法】
1. 把不舒服「叫出名字」,你會比較不怕它
先問問自己:「我現在到底在怕什麼?」
是怕被拒絕?還是怕搞砸?還是怕自己不夠好?
當你能說出那股模糊焦慮的真正來源,它就沒那麼可怕了。你也會發現,其實你不是什麼都不行,而是只卡在某一小塊不安裡。
2. 做一個「非慣性小選擇」
不是要你立刻突破大魔王,而是先做點小變化:
- 多說一句自己的想法
- 多問一個你以前不敢問的問題
- 多停三秒,觀察自己想逃的反應
這些非慣性的選擇,是在告訴自己:「我可以不一樣。」
3. 不舒服不是敵人,是你的提醒器
你可以對自己說:
「我知道現在不自在,但這正是我在成長的證據。」
不是壓抑情緒,而是學會帶著情緒繼續前進。這才是穩定走遠的底氣。
【結語:每一條新路,都藏在那一點點不舒服之後】
你還是會有想逃的時刻,還是會猶豫、懷疑自己。這很正常。
真正的改變,不是你完全沒感覺,而是你願意跟這些不舒服共處、共走。
請記得——
習慣保護你一時,不舒服成就你一生。
每一次你選擇陪自己多走一點點,就多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可能。下一次,就讓我們試著陪自己勇敢那麼一點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