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阿崴-EP.73 單向罵人絕非好的教導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從畢業到現在也20年了,還算是看過不同的世代,從網路普及到智慧手機,加上經濟的變化,不同世代的溝通與領導有很大的差異,當然自己也還在練習與摸索,一來是面對不同的主管可以怎麼做,二來是自己可以怎麼優化,最後則是如何創造一個組織內的風氣與文化。

 

#主管有時就只是要唸

 

有些主管在問題發生的當下,難免會有情緒,畢竟他自身也是承擔對上或是對外的壓力。在這樣的情緒之中,也許要釐清過程,也許要收集資訊,但許多時候過多的情緒完全沒有幫助,甚至有時候只是單向的罵人,甚至有些問話根本就沒有真的想要回答。

raw-image


 

保持沉默,保持一副悔改的表情,當然是應對方式。但的確不是新世代會能夠接受的模式,進而也成為某種世代間的差異導致離職或是溝通不良,有反應的可能還有機會,更多的是保持沉默也就沉默地離開了。

raw-image


 

#如果就只是想唸

 

那就不要擺出一副好像有要溝通與傾聽的樣貌,可以釐清過程,也可以收集資訊,如果人員真的犯錯了,那明確的告知錯誤的地方,未必要用唸的,但可以告知事情的嚴重與影響程度,就算是依照規範進行懲處,多數工作者都是可以接受。所以也未必要用唸的,告知結果與影響其實就好了,會反省悔改的就會。

raw-image


 

#主管也是一種情緒的修練

 

自然有人會說當主管也太委屈,確實夾在中間,承上啟下,也許上面的就是這樣用罵的,但錯誤與不舒服的方式並不需要完全的複製,也許這是因為教養小孩之後才有的體悟,但也是在這樣的過程摸索與自我成長進步。其實真的不需要帶入那麼多的情緒,把事情處理與解決才是關鍵。

raw-image


 

#組織文化與風氣

 

溝通方式當然是可以透過一些訓練去養成,特別如果企業之中針對溝通的語言有一致性,有固定的模式與方法,這些溝通之外的情緒就能夠大幅地降低,彼此也能夠被理解。只是這樣的文化風氣必須還得是高階主管帶頭才能做到,能否遇到還真的是有點緣分,有機會的話導入一些跨世代的溝通課程,多少能有幫助

raw-image


 

#情緒穩定價值

 

最終,情緒穩定價值其實滿高的,當然自己被罵會有情緒,如何快速地排除然後繼續向前就是關鍵,能把這樣的修復期縮得越短,彈性自然就越高。而面對過度情緒的主管,其實久了也就是看看,提醒自己不要如此,如果真的到了相同位階仍然能夠穩定情緒,就算沒有真的飛黃騰達,但我相信至少是同事間或家人間那個不遷怒的人,會是相處起來舒服的。

raw-image


 

#人事阿崴 #HRfromZero #溝通 #背鍋H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崴的沙龍
26會員
701內容數
閱讀,生活,職場,分享,自我學習,透過分享內化也散播,如果你也有點收穫歡迎給我回饋與互動。
阿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23
 在一個理工當道的科技或是製造業,很常會有那種招募職位感覺是另一個世界的人,所以招募很常淪為用人單位主管自己撈履歷,只能負責聯絡,又偶爾會被人選有種你應該不太懂,而不太願意溝通,來來回回個幾次就真的把自己淪為那種聯絡溝通窗口。   #如何更了解職缺專業性   先問問AI與網路,有鑑於AI
Thumbnail
2025/06/23
 在一個理工當道的科技或是製造業,很常會有那種招募職位感覺是另一個世界的人,所以招募很常淪為用人單位主管自己撈履歷,只能負責聯絡,又偶爾會被人選有種你應該不太懂,而不太願意溝通,來來回回個幾次就真的把自己淪為那種聯絡溝通窗口。   #如何更了解職缺專業性   先問問AI與網路,有鑑於AI
Thumbnail
2025/06/16
  招募很常是人資相關工作的起點,同時也是一種與業務性質很相像的工作內容,怎麼推銷這個職缺,讓人員願意加入,當然還要考慮怎麼把人留住等等。其實就跟業務賣東西,怎麼希望客戶持續回購甚至去分享推薦的概念很像。因應組織的調整,要接下這個招募的工作,於是就稍微盤點一下預計打算的做法當個紀錄與試驗。
Thumbnail
2025/06/16
  招募很常是人資相關工作的起點,同時也是一種與業務性質很相像的工作內容,怎麼推銷這個職缺,讓人員願意加入,當然還要考慮怎麼把人留住等等。其實就跟業務賣東西,怎麼希望客戶持續回購甚至去分享推薦的概念很像。因應組織的調整,要接下這個招募的工作,於是就稍微盤點一下預計打算的做法當個紀錄與試驗。
Thumbnail
2025/06/09
  五月底有個新聞,標題通常是下有八千名員工將因為AI而被裁員,其中主要為HR部門。然後五月初的時候已經有大約200名HR因為AI的協助相關行政工作,而被裁撤。   #可被AI取代   當然多數中小企業,短期之內大概很難真的透過AI取代這些常見的行政工作,畢竟規則設計不夠明確,有太多人為可
Thumbnail
2025/06/09
  五月底有個新聞,標題通常是下有八千名員工將因為AI而被裁員,其中主要為HR部門。然後五月初的時候已經有大約200名HR因為AI的協助相關行政工作,而被裁撤。   #可被AI取代   當然多數中小企業,短期之內大概很難真的透過AI取代這些常見的行政工作,畢竟規則設計不夠明確,有太多人為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資深員工的能力似乎跟不上公司的發展時,理應重新定位他們的角色。鼓勵他們持續學習新技能,並與年輕員工合作以促進知識傳承和激發新的創意。肯定他們的貢獻,並提供彈性安排的工作,可以提升資深員工的自信並為公司帶來價值。
Thumbnail
當資深員工的能力似乎跟不上公司的發展時,理應重新定位他們的角色。鼓勵他們持續學習新技能,並與年輕員工合作以促進知識傳承和激發新的創意。肯定他們的貢獻,並提供彈性安排的工作,可以提升資深員工的自信並為公司帶來價值。
Thumbnail
職場上的主管難為,面對Z世代總總與自己年代不同的價值觀,究竟該如何面對? 閱讀完整文章,請看 這裡
Thumbnail
職場上的主管難為,面對Z世代總總與自己年代不同的價值觀,究竟該如何面對? 閱讀完整文章,請看 這裡
Thumbnail
這是一篇引導文,談談一個契機,剛出社會前幾年面試了許多工作,相比起我的表姐,出社馬上得到體面的工作,我前後碰撞了好幾次的面試,各種奇耙的主管,體驗了各種不類型的主管,當時的家人開玩笑說:你可以出一本書叫做我與我的一百位主管,原本聽了還蠻不服氣的,但十年過後的現在,我已經是職場老鳥,想起當初這個點子,
Thumbnail
這是一篇引導文,談談一個契機,剛出社會前幾年面試了許多工作,相比起我的表姐,出社馬上得到體面的工作,我前後碰撞了好幾次的面試,各種奇耙的主管,體驗了各種不類型的主管,當時的家人開玩笑說:你可以出一本書叫做我與我的一百位主管,原本聽了還蠻不服氣的,但十年過後的現在,我已經是職場老鳥,想起當初這個點子,
Thumbnail
面對新世代員工的價值觀和工作態度不同,管理者需要更具彈性及創新的管理策略。提供學習機會、鼓勵創新,設立明確目標幫助員工實現自我成長;同時,通過彈性工作時間、遠程辦公、健康福利等措施,幫助員工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Thumbnail
面對新世代員工的價值觀和工作態度不同,管理者需要更具彈性及創新的管理策略。提供學習機會、鼓勵創新,設立明確目標幫助員工實現自我成長;同時,通過彈性工作時間、遠程辦公、健康福利等措施,幫助員工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Thumbnail
少子化、斜槓、自媒體等趨勢,使得企業招募人才面臨挑戰,企業如何轉換思維? 透過文中的三個「教練式領導」應用要點,幫助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並取得成功。
Thumbnail
少子化、斜槓、自媒體等趨勢,使得企業招募人才面臨挑戰,企業如何轉換思維? 透過文中的三個「教練式領導」應用要點,幫助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並取得成功。
Thumbnail
Y世代員工升為主管之後,開始會面臨到該如何與下屬溝通,這是主管無可避免的課題。過往身為基層員工,只需要把自己的份內事做好即可,成為主管後,執行業務變少,管理事物變多,整體的工作方向與內容也隨之改變。主管必須做好MBO目標管理,需要負責訂定部門目標、執行策略,並引導部門同仁進行腦力激盪,將執行計畫
Thumbnail
Y世代員工升為主管之後,開始會面臨到該如何與下屬溝通,這是主管無可避免的課題。過往身為基層員工,只需要把自己的份內事做好即可,成為主管後,執行業務變少,管理事物變多,整體的工作方向與內容也隨之改變。主管必須做好MBO目標管理,需要負責訂定部門目標、執行策略,並引導部門同仁進行腦力激盪,將執行計畫
Thumbnail
把老闆當人,是我在年輕的時候,做得駕輕就熟,年紀大了以後,反而馬失前蹄的一件事。
Thumbnail
把老闆當人,是我在年輕的時候,做得駕輕就熟,年紀大了以後,反而馬失前蹄的一件事。
Thumbnail
我在公司三年,從實習生到正式員工,部門顛簸換主管,直到被推派處理重要專案,這段時間獨自面對高層的會議,希望上天派好主管。某天輕熟齡女主管來,對公司文化持不同看法,參與晨會勉勵活動遭批評,專案回覆問題遭誤解被罵。情勢不妙,主管罩著新進主管,使我侷促不安。後來我被眾說紛紜的是非打敗......
Thumbnail
我在公司三年,從實習生到正式員工,部門顛簸換主管,直到被推派處理重要專案,這段時間獨自面對高層的會議,希望上天派好主管。某天輕熟齡女主管來,對公司文化持不同看法,參與晨會勉勵活動遭批評,專案回覆問題遭誤解被罵。情勢不妙,主管罩著新進主管,使我侷促不安。後來我被眾說紛紜的是非打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