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年齡、脈絡、外商文化與自我懷疑的對話
我跟這位朋友是第二次碰面,她先參加了”盤點職場籌碼workshop”後,接著參加了”三對三職涯對話實驗室”,這次我們有了比較深入的對談。
她43歲,碩士畢業,大學與研究所學習的專業是營養,但工作歷程幾乎都在實驗室,負責品質檢驗與管控。
從學校研究機構→台灣大型公司→現在的中藥公司,轉換了幾次跑道。最近,她想挑戰進入外商公司,但在與目前服務於外商藥廠的朋友討論後,卻退縮了。
她的朋友這麼說:
「你的經歷看起來有點散,好像每次的轉換都蠻隨興地,看不出一個明確的目標。」
這句話讓她瞬間懷疑自己 :
過去的選擇,真的毫無方向嗎?
我現在想轉職,是不是已經太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一起做了一件事:把每一段經歷的價值說出來
我沒有直接建議她馬上投履歷,而是一起回顧她這十幾年來的職涯路徑。
🔍 為什麼離開學校實驗室?因為想從研究走向產品落地
🔍 為什麼進入大企業?為了學習標準制度與跨部門溝通
🔍 為什麼加入中藥公司?因為她想用所學結合傳統與現代科學,打造影響力更高的角色
每一次轉職,其實都有清楚的驅動點,也逐步堆疊了她的專業能力:
• 建立品質控管系統
• 整合產學技轉專案
• 將法規標準內化為組織流程
• 成為同仁與老闆信賴的制度建設者
尤其在目前這間公司,她不只是產品的品質把關者,更是制度推動者、文化轉譯者、組織內的影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外商到底看什麼?
我們也聊到一個重要的觀念落差:
在本土企業裡,她的「學術-實務-技轉」經驗很加分;但在外商文化裡,卻不見得立即吃香。
為什麼?
因為有些外商注重:
• 靈活反應、快速決策的敏捷性
• 主動承擔、結果導向的行為模式
• 跨文化溝通與簡報能力
• 自我管理與時間控管的成熟度
她開始意識到,她需要重新包裝她的優勢,翻譯成「外商聽得懂的語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設定了一個轉職時間點
不是「等準備好了再說」,而是先畫出一條可啟動的時間軸:
🗓 兩個月內:完成能力盤點與履歷重塑
🗓 四個月內:進行外商面試情境演練
🗓 六個月後:開始主動出擊、面試轉職,挑戰外商
她不再陷在「我還不夠好」的焦慮裡,而是開始問自己:
「如果我知道明年初要轉職,那我現在該怎麼準備?」
轉職不會是一時衝動,而是從當下就可以開始啟動的行動藍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齡與性格,是阻礙還是優勢?
她也曾問我:「43歲會不會太老?我的個性比較保守,適合外商嗎?」
我這樣回她:
對於過去沒有在外商環境工作過的人,這個年齡確實已經快要達到上限了。但是如果你的專業讓人覺得「你就是我們需要的人」,那麼年齡就不是門檻,僵化的自我才是。
外商在找的是能持續進化、保持開放又能自我引導的人。
與其質疑自己是不是外商人選,不如反問:
「我有哪些特質,是跨文化環境會欣賞的?」
「我有哪些貢獻,可以放進未來的職場?即使那是一個不同文化的場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懂自己的「脈絡價值」
你的履歷不是亂,而是需要重新編排你的職涯故事。
每一段過去,都可以變成你未來的籌碼,前提是:你能說出來,並為它定義出價值。
如果你也正在考慮轉職、挑戰不同的產業與文化,別讓年齡或他人的質疑困住自己。
先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1️⃣ 我的職涯故事要怎麼說才有力?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2️⃣ 我的優勢要翻譯成什麼語言,外商才聽得懂?
3️⃣ 我什麼時候要起跑?我願意從現在開始做什麼準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也在轉職的路上,一起來練習「說出自己的價值堆疊」,走出屬於自己的轉職節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