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跟2位CDA夥伴在6月15日舉辦的「轉彎時,停一下~ 3對3職涯對話實驗」活動中,一位新手主管的真實困擾。他從國際企業轉戰本土大型企業,從個人貢獻者晉升為6人團隊的主管,在幾乎沒有過渡與培訓的情況下,就要扛起團隊管理、業務交辦與人員調配。現實是 : 他感覺自己每天像在救火。
但這其實,是許多初任主管會碰到的真實職場斷層。
每天忙到喘不過氣,最讓他焦慮的,卻是:「該怎麼跟同仁溝通,請他們幫忙,才不會引發反彈?」在職場中,溝通卡關,會讓好人變成苦人。
作為人資出身的職涯教練,我過去十多年見過無數關於「主管角色轉換」的挑戰,也聽過太多人在溝通卡關後,卡住整個職涯節奏。這次的諮詢,我們也聚焦在一個主題:如何在職場上有效對上溝通、對下領導?
這次我們協助他的,不是講話變甜、變會,而是從制度與系統層面重新設計團隊運作與溝通方式。
第一步:全部門工作量要「攤開來講」
這位主管的困境在於:前任主管離職後,兩位同仁也因健康因素離開單位,但公司採取「不補人」策略,等於團隊只剩4人要完成6人的工作。而這些資訊,只有主管本人掌握。
我給他的第一個建議是:
進行整個部門的「工作總量盤點」與「人力現況透明化」:
用視覺化的方式,把整個部門的工作項目、臨時任務、原本由誰負責、現在落在誰身上,全部盤點並公告。
為什麼?
因為當每個人只看到自己那一塊,就無法意識到其他人正在超載。只有讓部門所有人都「看到整體」,才會知道自己該負起什麼責任。
第二步:從「願意的人」開始改革
這位主管不喜歡用高壓方式管理,但卻因為兩位資深員工拒絕接下已空缺的人力工作、其他人又沉默以對,讓他選擇「自己扛」,結果陷入一人做四人工作的惡性循環。
我們分析團隊成員後,發現有兩位態度偏保守、傾向現狀不變;另兩位則相對開放、願意嘗試調整。這剛好是經典組織變革模型中的「支持者、中間者、反對者」。
我的第二個建議是:
先從意願高的兩位同仁開始推動「工作流程優化計畫」,透過流程切分與效能提升,把可視化的成果與小獎勵(像是30分鐘的專屬下午茶時間)公開出來。先創造一個「值得跟的成功案例」,讓團隊內部自然產生變化 : 讓支持者會更有動力,中間者也會因為看到成果而靠攏,反對者則可能慢慢轉變或被環境驅動。
第三步:向上溝通要「問得剛剛好」
他擔心主管忙、不想占用時間,也怕問問題會讓自己看起來太「菜」。但實際上,不問、亂猜、硬撐的代價更高。
我教他一個技巧「5%提問策略」
只挑選真正會影響決策的5%問題,並在提問前準備好自己的判斷與建議,讓主管只需要判斷方向對不對,而不是從0到1幫忙做決定。
這麼做,不只節省彼此時間,也讓主管對你的思考力、判斷力留下好印象。也能讓主管對他的判斷力留下好印象,建立信任。
對很多主管來說,真正難的不是做出好績效,而是「溝通得當」:說對話、找對人、選對時間。
這不只是說話技巧,更是一種職場心理學與關係工程。而這樣的能力,在組織裡走得越遠,越無可迴避。
如果你也曾經卡在「怎麼說才好」的困境中,歡迎私訊我聊聊,也歡迎你來參加下一場「轉彎時,停一下~3對3職涯對話實驗室」體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