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前,我真的覺得,我的實習,我撐不下去了...
原本一年的實習,現在多了三個月。
那一瞬間,我想到,我所提出的四大本質,堅韌(Fortitude),也許現在就是好好體驗的當下。
---
我已經有點忘了,是什麼時候我突然發現,茶葉的製程,就像是人成長的過程。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一片茶葉其實和我們很像?它被摘下來的時候那麼嬌嫩,卻要經過一道道歷練的工序。可是最終,正是這些逆境,讓它擁有了令人著迷的香氣、滋味,以及深度。
那個時候,我想到了堅韌這件事。
茶告訴我的那些事
在學茶的過程中,在眼花撩亂的茶葉品名中要搞清楚什麼是什麼茶,就會從製程開始。
在書中、課堂中,還有拜訪茶農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懂了。原來每一片茶葉的蛻變,都是一段完整的生命故事。
採摘,是故事的開始。最好的時候,是中午十二點,陽光正烈。「要挑大太陽的時候,」茶農說,「這時候茶葉的水分最少,之後的走水會比較順利。」看著那些被輕輕摘下的每片葉子,我想起人生中那些轉折點,那些離去,離開家鄉去讀書、離開舒適圈換工作、離開熟悉的一切去冒險。我們總是在最飽滿的狀態下被摘離枝頭,帶著不捨,卻也帶著對未知的期待。就像茶葉,必須離開樹的庇護,才能開始它真正的旅程。
接著是萎凋。剛摘下的茶葉攤開著,慢慢失去水分。我靜靜看著它們,茶葉越來越軟。那一刻,我想起自己最挫敗的日子,之前的分手、過去在工作中的挫折,還有前幾個月實習的挫敗,整個人像洩了氣的皮球,原本的自信和眼神中的光,一點一點在流失。
後來我才知道,萎凋不只是單純的失水。當水分逐漸散去,茶葉細胞的通透性會提高,就像我們在脆弱的時候,反而更容易接納新的可能。有些時候,我們要失去一些東西,才能看見一些事情。那些流失的不只是水分,更是為了讓內在的轉化能夠發生。
然後是靜置。葉片需要時間讓水分重新分布平衡。我看著那些安靜躺著的茶葉,空氣中瀰漫著一種青草混合花香的味道,突然明白了什麼。那些痛苦的經歷也需要時間沉澱,好讓它們在心裡慢慢落定,安放在一個不再那麼刺痛的位置上。就像水分在葉片中重新分布,我們的情緒也需要時間重新平衡。
攪拌是個技術活,因為力道輕重不一。看要做成什麼茶,有些茶要綠色會多一點,有些要讓葉緣變紅。我看著那些被攪動的茶葉,有些真的開始出現紅邊,像是被生活磨出了傷痕。東方美人茶甚至要讓葉片中心都褐化。越是經過摩擦和撞擊,香氣越是獨特。
氧化是最神奇的階段。這時候茶葉裡的兒茶素正在氧化,苦澀味在減少,新的香氣在形成。就像人一樣,年輕時太苦澀,要經過一些氧化才會變得圓潤。我突然想起那些曾經讓我痛苦的經歷,原來它們也在我心裡進行著某種「氧化」,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把苦澀轉化成智慧,把傷痛轉化成同理心。
最戲劇化的是炒菁。高溫瞬間停止了所有的氧化。這個時間很關鍵,早一秒太生,晚一秒太熟。人生不也是這樣嗎?學會在對的時間說停,為自己劃下界線,不讓傷害無限蔓延。
揉捻看起來粗暴,但其實是為了讓茶葉的風味更豐富、更耐泡。看著那些被不斷搓揉的茶葉,想起那些把我「揉捻」得不成形的日子,原來那些壓力不只是折磨,也是在幫我「塑形」,讓我更容易釋放內在的本質,讓隱藏的力量能夠顯現,讓我的生命更有層次。
乾燥看似無聊,卻很關鍵。要把水分降到5%以下,茶才能保存。這讓我想起療傷的最後階段,哭過後,把眼淚擦乾,深呼吸,然後站起來。我們不需要假裝什麼都沒發生過。那些太過濕潤的情緒,終將被時間慢慢收乾,只留下最真實、也最寶貴的感受。
最後的烘焙,是真正的考驗。不同的溫度,不同的時間,造就完全不同的風味。人也是這樣,同樣的經歷,有人變苦了,有人卻變得有了豐富的尾韻。差別在哪?在於你怎麼看待這把火。
我常常觀察不同的茶,發現它們就像不同的人
有些人像沒有焙火的高山烏龍,在高處生長,看過雲起雲落,所以面對起伏總是特別從容,那種花香中帶著的甘甜,是看透之後的平靜;有些人像重焙的正欉鐵觀音,經過反覆烘焙,深深紮根在土地裡,每一口都讓人感到踏實的那種沉穩,能讓身邊的人也跟著安定下來;還有些人像日月潭紅玉紅茶,經過完整的氧化,不需要遮掩什麼,那種奔放,揚起的香氣就是最好的名片,像是他們知道自己是誰,也不怕讓世界看見。
同樣是茶葉,因為不同的人生歷程,最後都有了自己的味道。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就像我當時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的時候,現在我也走過來了,那段最難熬的日子。
堅韌是有柔軟的內裡。就像茶葉,接受每一道工序,也允許自己在熱水中展開,把曾經的承受,轉為現在的香與韻。
科學怎麼看這件事
其實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了,韌性(resilience)是可以練習的。就像健身一樣,你的心理肌肉也能越練越強壯。
更有趣的是「創傷後成長」這個現象。研究發現,經歷重大挫折的人當中,有相當比例的人不只是「復原」,而是變得比以前更好。他們可能:
- 對生命有更深的感恩(早上醒來都覺得是賺到)
- 人際關係變得更深刻(知道誰是真正的朋友)
- 發現新的可能性(原來我還可以做這個!)
- 內在力量增強(我連這個都撐過了,還有什麼好怕的)
- 找到生命意義(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古老智慧的聲音
兩千年前,馬可·奧理略就寫過:「阻礙行動之物,也推動了行動本身。」
坦白說,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翻了個白眼,又是心靈雞湯。直到這次實習的低潮期,我開始懷疑自己: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怎麼有資格去陪伴個案?
但某天晚上,當我聽著個案分享他的困境時,我突然明白了——我的掙扎讓我更能理解他的無助。原來,我們不需要先爬出泥沼才能伸手拉人。有時候,正因為我們也還在泥裡,才明白此刻最需要的,並不是解法,但卻是一份貼近的理解,一句「我理解你」的陪伴。
那一刻,我終於理解馬可·奧理略的話。阻礙不只是阻礙,它讓我們變得更柔軟、更有同理心。就像茶葉,如果沒有經過那些看似殘酷的製程,它永遠只是樹上的一片普通葉子,無法釋放出動人的香氣。
一起泡一壺茶,感受自己的堅韌
在我的覺察課裡,我們會一起泡茶。不只是為了慢下來,是因為泡茶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隱喻。
當你看著乾扁、捲曲、糾結的茶葉在熱水中慢慢舒展,聞著一泡、二泡、三泡不同的香氣變化,你會發現,原來「泡開」需要時間,原來每一泡都有不同的滋味,原來苦後回甘是真的。
如果你現在正覺得人生好難,如果你也像幾個月之前的我一樣,覺得快撐不下去了,不妨停下來,給自己泡一杯茶。
不用想太多,就看著茶葉在水中漂浮、沉澱,聞著香氣的變化。有時候,答案不在思考裡,而在一杯茶的時間裡。
記得,你不需要立刻變堅強。就像茶葉,慢慢來,每個階段都有它的意義。
如果這些文字陪你度過了幾分鐘,歡迎訂閱我的部落格,讓我們繼續這樣聊下去。或者,如果你想親自體驗在茶香中遇見自己,可以追蹤我,之後來參加《覺察課》。
有些路,我們都得自己走。但能有一杯茶,靜靜的陪著自己,就很好了。
下次當你覺得人生好難的時候,記得也許你正在變成一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