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主管傳訊息,你會馬上回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只是責任感?還是無聲壓力?

「你怎麼都不回訊息?這件事很急。」

這句話,你是否也聽過?甚至因為沒有在晚上10點內回應而被「貼標籤」為不夠盡責?

⚖️《勞基法》第30條第1項怎麼說?

勞工每日正常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每週不得超過40小時。

若下班後仍持續處理公務,依法可能構成加班,雇主應給薪或補休。

但在實務上,許多「訊息往來」並不被視為工時。這就是模糊地帶,也是矛盾的起點。

👀【實際案例】

一名行政助理在週五深夜連續收到主管傳來的指示,雖然她當下已關機,週一上班後仍被責備「拖延進度」。她向台北市勞動局提出申訴,勞動檢查人員介入調查後,確認該助理未被正式指定工作,但主管行為「違反勞動倫理與合理期待」,公司因此被列入觀察名單。

這不是個案。根據台北市勞動局2023年統計,每月平均接獲 20 件以上與「下班後未明示加班」有關的檢舉,甚至有公司被開罰因未登錄加班工時。

🆚 正反觀點對照表

✅ 支持「即時回覆」立場

展現責任感,對主管與團隊更有好印象

下班應歸個人時間,避免壓力與家庭衝突

有些產業節奏緊湊,需快速應對

❌ 支持「劃清界線」立場

回一次沒事,回十次成習慣

有些訊息只需簡單回覆

長期會造成焦慮、睡眠障礙與壓力

🧩 公司真的有急事要聯繫員工,合理界線在哪?

1. 明確定義緊急性:例如工安事件、系統異常、客戶事故等

2. 非緊急不得要求即時回覆:通知可留至次日,禁止責備未讀未回

3. 建立制度:輪值表、值班費、加班申報機制

💬 你怎麼做?

你會選擇回訊還是不讀不回?

是否曾被要求「既然手機在手,就順便看一下」?

留言說說你的經驗,我們一起討論工作與生活該怎麼劃界。


📎 #職場觀察 #下班訊息 #工作壓力 #勞基法30條 #加班文化 #職場界線 #你的經驗我想聽

📌 延伸討論:回覆訊息算不算加班?

實務上,勞動法並沒有明確規定「回覆訊息」就一定算加班,但只要雇主有工作指示、且員工實際執行了工作內容,就可能構成加班。換句話說:

👉 **僅閱讀或回覆訊息**:通常不算加班(除非內容本身即為工作)

👉 **實際執行交辦事項**:如撰寫報告、修圖、排程、打電話等,就屬於加班範疇

根據《勞基法》第24條:「勞工延長工作時間者,雇主應依法給付加班費。」因此,只要是雇主指派並實際執行,就屬於延長工時,應依法補償。

🧠 當老闆說「不要計較」:這是情緒勒索嗎?

許多員工在加班後被要求「體諒一下」、「這種小事不用記」,這類語言其實已觸及「情緒勒索」範疇。員工若在未經自願情況下長期接受此類加班,建議:

1. **用訊息記錄對話內容**,避免日後爭議

2. **將實際執行工作內容紀錄下來**(包含時間與任務)

3. **諮詢勞工局或工會**,視情況提出檢舉

📚【實際案例】

台中一位工程師每週都有兩至三晚被老闆 Line 傳訊要求修改圖稿,甚至要他深夜交付給客戶。該員工起初擔心職位不保而照做,但長期下來造成嚴重失眠,最終蒐集證據後向勞工局檢舉。調查結果顯示:老闆雖以「建議」之名行使實際指揮,且多次未提供加班費,最後公司被開罰新台幣6萬元並要求補發加班工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nkScope
0會員
1內容數
我是一名觀察者,也是一名實務工作者。 工作場景從來不只是工時與產出,它蘊藏著制度的影響、文化的壓力與人性的選擇。 在這裡,我紀錄職場裡的真實對話,從一則法條、一個案例、一句話,展開對工作的再思考。 workscopelab|職場觀點研究室 讓你不只是上班,而是更理解上班。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現在的人的確是不想加班,就算公司在不超時也給加班費的法律規定之下,勞工還是不願意。 本文要討論的是如果公司確有經濟上的利益,該怎麼處理呢? 就法論法 《勞基法第42條》 勞工因健康或其他正當理由,不能接受正常工作時間以外之工作者,雇主不得強制其工作。 本條文反面解釋 員工只有基於「健康
Thumbnail
現在的人的確是不想加班,就算公司在不超時也給加班費的法律規定之下,勞工還是不願意。 本文要討論的是如果公司確有經濟上的利益,該怎麼處理呢? 就法論法 《勞基法第42條》 勞工因健康或其他正當理由,不能接受正常工作時間以外之工作者,雇主不得強制其工作。 本條文反面解釋 員工只有基於「健康
Thumbnail
像是手機的提醒、電子郵件通知、他人的催促...比方說什麼東西很急要趕快給他(但實際上根本不急),這樣的時常在回應別人需求,很容易讓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被耽擱;或者是被會議將每天可運用的時間切割得很零碎。
Thumbnail
像是手機的提醒、電子郵件通知、他人的催促...比方說什麼東西很急要趕快給他(但實際上根本不急),這樣的時常在回應別人需求,很容易讓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被耽擱;或者是被會議將每天可運用的時間切割得很零碎。
Thumbnail
如果遇到工作時間一到就下班,卻被其他同事酸言酸語、被老闆冷眼相待的經驗,不要因此被迫改變自己的生活觀念。文章內容闡述了公司無故扣員工薪水、開除員工的情況,並詳細解釋了相關的勞動法規定,提供了針對這類情況的應對建議。
Thumbnail
如果遇到工作時間一到就下班,卻被其他同事酸言酸語、被老闆冷眼相待的經驗,不要因此被迫改變自己的生活觀念。文章內容闡述了公司無故扣員工薪水、開除員工的情況,並詳細解釋了相關的勞動法規定,提供了針對這類情況的應對建議。
Thumbnail
新上任的專案經理,深夜仍回覆郵件,追蹤後發現他無時不在回信。而這種行為不僅對身體不利,也將對個人形象造成負面影響。適時休息與放鬆對提高工作效率至關重要。即使感覺很緊急,也應保持作息正常。文章中針對工作壓力以及工作不能處理的後果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警示,是一篇相當具有警惕性的文章。
Thumbnail
新上任的專案經理,深夜仍回覆郵件,追蹤後發現他無時不在回信。而這種行為不僅對身體不利,也將對個人形象造成負面影響。適時休息與放鬆對提高工作效率至關重要。即使感覺很緊急,也應保持作息正常。文章中針對工作壓力以及工作不能處理的後果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警示,是一篇相當具有警惕性的文章。
Thumbnail
責任制其實是勞基法第84-1條的俗稱,而適用勞基法第84-1條並代表可以非無法無天,適用84-1條的工作者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對於工作時間、例假...等工時條件「另行約定」,但依然有相應的規範予以制衡,勞工依然有工時上限、加班費與例假的規範,而非坊間誤解的「沒有加班費」、「做完為止」。
Thumbnail
責任制其實是勞基法第84-1條的俗稱,而適用勞基法第84-1條並代表可以非無法無天,適用84-1條的工作者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對於工作時間、例假...等工時條件「另行約定」,但依然有相應的規範予以制衡,勞工依然有工時上限、加班費與例假的規範,而非坊間誤解的「沒有加班費」、「做完為止」。
Thumbnail
讓「不做事」的人留任,等於在暗示「做事」的人該離職了
Thumbnail
讓「不做事」的人留任,等於在暗示「做事」的人該離職了
Thumbnail
職場中,老闆對員工的要求以及專案突發情況時的工作壓力是必然現象。文章提供了應對這些挑戰的建議,包括個人情緒管理、增加專業能力和閱讀勵志書刊等。經過面對挫折的過程,該如何以正向的態度接受挑戰並從中成長。
Thumbnail
職場中,老闆對員工的要求以及專案突發情況時的工作壓力是必然現象。文章提供了應對這些挑戰的建議,包括個人情緒管理、增加專業能力和閱讀勵志書刊等。經過面對挫折的過程,該如何以正向的態度接受挑戰並從中成長。
Thumbnail
本文主要談論勞工請假規則與相關法律見解,包括勞工請假時的規定與意思表示傳達的認定。此外,文章也回應經理人雜誌,對於本議題中的見解似乎有誤,勞工是否完成請假程序,應該視公司有無制定請假程序,勞工有無跑完請假程序,而非雇主是否同意請假。
Thumbnail
本文主要談論勞工請假規則與相關法律見解,包括勞工請假時的規定與意思表示傳達的認定。此外,文章也回應經理人雜誌,對於本議題中的見解似乎有誤,勞工是否完成請假程序,應該視公司有無制定請假程序,勞工有無跑完請假程序,而非雇主是否同意請假。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作中感到時間被浪費的痛苦經驗,並探討了報復性自由的心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作中感到時間被浪費的痛苦經驗,並探討了報復性自由的心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