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刺激唾手可得的年代,我們總覺得快樂近在咫尺:各式各樣的短影片、網紅美照、哪裡又開了新餐廳、上了什麼新電影、名人的八卦、新商品的推播通知、又買了什麼看起來有趣但不實用的酷東西,彷彿只要伸手,就能抓到那一點點的滿足。
但你是否也曾這樣感受過?
滑完手機1小時,沒得到半點有用的資訊,還有點焦慮,甚至懊悔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剛完成一個目標,本應高興,卻只維持短短幾分鐘的快樂,還夾帶了副作用?
相反地,有時只是一場大汗淋漓的健身,好好地為自己做一頓飯、和老朋友長談數小時、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有計畫地完成了自己訂下的某個小目標,卻能帶來更長時間的滿足感。
這些感覺的差異,背後其實來自大腦的兩種化學物質:多巴胺(dopamine)與內啡肽(endorphin)。
一、什麼是多巴胺?渴望驅動的快樂推手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經常被稱為「獎勵荷爾蒙」,它驅動我們去渴望、追求、達成目標,本質上是為了生存而設計的生理機制——例如追到食物、完成一件事、或與人建立聯繫。
🧠 多巴胺的特性:
• 與「期待與追求」有關,不是完成後的滿足,而是完成前的刺激感。
• 屬於短暫、尖峰式的快樂,像煙火一樣快速點燃也快速熄滅。
• 會讓人上癮:一旦習慣了「刺激 → 快樂」的路徑,就會不斷追求更多刺激。
🔍 常見的多巴胺來源:
• 滑手機、社群媒體的通知聲
• 打遊戲通關、抽卡
• 網購結帳的瞬間快感
• 收到讚、美照、限動的互動
• 戀愛初期的悸動與不確定感
• 完成一個KPI、得到稱讚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社群設計得像賭場:短影音、即時通知、紅色提示點、無限下滑……每個設計都是多巴胺的勾子,讓你一刷再刷,停不下來。
二、什麼是內啡肽?身心一致的深層幸福
內啡肽是人體自然分泌的「類鴉片」化學物質,能減輕疼痛、讓我們放鬆與安穩。它與「當下的連結感」、「身體與情緒的整合」有關,不會讓你嗨到跳起來,但能讓你在過程中的輕微不適後,平靜地感受到事後帶來的心靈滿足感
🧠 內啡肽的特性:
• 在身體活動或情感連結中釋放
• 快樂感來得慢,但更穩定、深層、持久
• 不容易成癮,但一旦培養出習慣,會讓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 常見的內啡肽來源:
• 運動(特別是跑步、重訓、瑜伽)後的身體放鬆感
• 冥想、深呼吸、泡澡、日光浴
• 與人擁抱、親密關係、按摩
• 長時間專注做一件事(例如畫畫、種植物、寫作、閱讀)
• 長期穩定的情感關係
• 做善事、助人
你是否也曾在一場運動後,雖然累,但心情格外平靜清爽?或是在陪家人吃飯的時刻,突然覺得「這樣的日子就很好」?那不是短暫刺激,而是內啡肽帶來的深層快樂。
三、為什麼兩者的快樂感差那麼多?背後的運作邏輯是什麼?
🧠 多巴胺屬於「預期型快樂」:
它會在你期待或接近獎勵時大幅上升,幫助你去行動,像是一根胡蘿蔔吊在眼前。但當你真的得到獎勵時,多巴胺其實反而會迅速回落——因為目標已達成,大腦就不再需要推你前進。
這種機制雖然能促進人類演化(追食物、生存資源),但在現代社會卻變成了過度刺激的溫床。滑手機、追劇、刷購物車,全都觸發短期的多巴胺釋放,卻無法真正讓人滿足。
🧠 內啡肽屬於「當下型快樂」:
它在你與身體、情緒、環境有深度連結時釋放,不需要明確的目標或結果。你只要沉浸在當下、與他人連結、身心一致,它就會默默釋放。
這也是為什麼冥想、音樂、創作這些活動能讓人感到充實,因為它們不依賴外部刺激,而是內在的狀態切換。
四、生活中我們常掉進「多巴胺陷阱」
想想這個例子:
你滑了20分鐘IG,短暫刺激感不斷出現,腦子興奮但心靈空虛,甚至開始產生羨慕、焦慮等等的情緒
然後你走出門,散步30分鐘,沒有特別目標,只是曬曬太陽、聽點音樂,結果卻覺得整個人安穩了下來。
現代社會讓我們過度習慣依賴多巴胺,卻極少練習內啡肽式的生活節奏。我們追求「快樂」的方式,反而讓我們更不快樂。
五、如何讓生活回歸內啡肽的節奏?
1. 每天安排身體運動(即使是15分鐘快走也好)
2. 建立深層連結:找能聊真心話的朋友、陪伴寵物或家人
3. 減少碎片化刺激:關掉不必要的通知、限縮社群使用時間
4. 做無功利但沉浸的事:繪畫、種植、寫日記、看書、做菜
5. 冥想或靜心練習:一天5分鐘即可開始,讓大腦習慣不追逐
結語|你想要的是「追逐快樂」還是「活在快樂」?
快樂並不是只有一種形式,現代社會讓我們過度相信刺激才是快樂,卻忽略了平靜才是幸福。多巴胺像煙火,奪目卻短暫;內啡肽像篝火,溫暖且綿長。
你不需要抗拒多巴胺,但可以學著不只依賴它。找回與自己身心連結的能力,也許才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快樂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