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拒絕道歉時,不一定是故意不認錯,而是正在面對一種內在的羞愧感。他不是不懂道理,而是無法承受「我做錯了」這件事帶來的情緒重量。 真正重要的,不是強迫孩子說出「對不起」,而是陪他走過那份不安與自我懷疑。當他知道自己即使犯錯也仍被理解、被接住,才能慢慢有勇氣面對錯誤,學會真正的修復關係。
「你不道歉?好,那你就不要玩了!」
有次,我聽到某個大人這麼對孩子說,語氣急促又帶點威脅。孩子當場垮著臉,眼神閃躲,嘴巴緊閉不肯開口。空氣裡滿是壓力,誰也沒退讓,最後,是孩子默默被帶走。
看著這樣的場景,我心裡不免想起許多孩子道歉時的模樣—低著頭、聲音小小的、甚至有時說不出口。
我們常說要教孩子有同理心、要知道對錯,但卻不自覺地用「快點說對不起」來壓迫孩子,把「道歉」變成一種立刻表態的責任,甚至是一種交換條件:「你不說,就不能繼續玩。」
但有時候,孩子不是不知道自己撞到別人了,也不是不在意對方的痛,而是他們正在經歷一種很難的情緒,叫做—羞愧。

羞愧感,是一種「我是不是變壞了」的念頭
羞愧跟內疚不同。內疚是「我做錯了那件事」,羞愧則是「我這個人是不是不好了」。
對孩子來說,面對被提醒、被指責甚至只是被關注的錯誤,他們很容易把那個瞬間等同於「我是不好的」。特別是在還無法完全分辨「行為」與「自我價值」的年紀裡,這種感覺更是強烈。
所以有些孩子會「硬撐」,有些會「裝沒事」,甚至有些會轉過頭不理人。他們不是不在乎,只是還沒有準備好坦承自己的錯,也還不知道怎麼在情緒裡站起來。
我們大人看見的「不道歉」,其實常常是孩子心裡在吶喊:「我不是壞人,我只是還不知道怎麼辦。」
在我們家,道歉不是命令,而是關心的開始
在我們的日常裡,碰撞總是難免。有時會不小心撞到人、踩到腳、或弄倒東西。
當妡妡撞到我時,我從來不強迫她立刻道歉,而是輕輕提醒:「妳剛剛撞到我了,有點痛喔。」
她大多時候會立刻說:「對不起,我幫妳呼呼。」
有時候,妡妡自己跌倒時,我會立刻問她:「還好嗎?需要媽咪呼呼嗎?」
她常拍拍自己的膝蓋,輕聲說:「沒事沒事,我沒事。」
我想透過這樣的互動方式,讓她慢慢感受到—當我們受傷時,最需要的,是被關心,而不是責怪。
不是「地板害你跌倒了,要打地板」,而是「你跌倒了,我在這裡陪你」。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對話,其實正在幫助她建立一種安全的信念: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被理解,也有能力一起修補問題。
我也常跟她說:「有時候我們會不小心,別人提醒妳,不是要罵妳,是希望妳知道,這樣做會讓人不舒服。」
她慢慢明白了,當別人說「你撞到我了」,那不是指責,是一種邀請—邀請她看見對方的感受,邀請她靠近。

道歉不是行禮如儀,而是一次關係的修復
我們太習慣把道歉當作標準答案:「要有禮貌」、「要懂得負責」,但我們不該只要求那句「對不起」,而是該教孩子:
✔️ 怎麼觀察別人的反應
✔️ 怎麼表達自己的歉意
✔️ 怎麼重新靠近對方的心
當孩子學會這些,他們才不會覺得「道歉」是被迫低頭,而是學會面對關係裡的小裂痕,並知道怎麼讓它癒合。
不要用懲罰換取道歉,那不是孩子真的懂了
那天我看到的場景,其實不只一次出現過。
有的大人會說:「你不道歉,我就不理你。」 或者說:「你不說對不起,我就把玩具沒收。」
但這樣換來的「對不起」,只是為了逃避後果,不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歉意。
當孩子發現只要講出這句話,就可以換來關係的恢復或事情的解決,他可能會學會的,不是同理,而是操作—用這句話「達成目的」。
更讓人擔心的是,當孩子被逼著道歉久了,他會把「做錯事」和「被罵、被懲罰」劃上等號。
每當他出錯,他不是學著去理解對方的感受,而是先害怕「等一下會不會被罵?」
久而久之,他可能會選擇否認:「我沒有!」或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是他先撞我的!」
甚至乾脆裝沒事、不承認,因為這樣比較安全、比較不會被罵。
更糟的是,他可能也會模仿這種互動方式,用在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上。
像是說:「你不跟我說對不起,我就不跟你玩了!」「你弄壞我的東西,你就要馬上道歉,不然你就是壞人。」
這不是道歉,而是一種情緒勒索。
這不是我們要的「道歉教育」,這是在教孩子用威脅和條件交換情感。
我們希望孩子學會的,是一種真誠的修復能力-他知道自己做錯時,有權利慢下來整理感受,有空間靠近你、也有機會重新連結彼此。
如果我們願意等一下、不急著壓出那句「對不起」,
那句話,或許會在他準備好時,以他自己的方式說出口,帶著理解、帶著勇氣,也帶著修復的力量。
孩子願意道歉,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還是被愛著
我們真正想培養的,不是「聽話的孩子」,而是有勇氣面對錯誤、修復關係的孩子。
因為他清楚:犯錯不代表被否定,而是一段關係中自然會發生的事情。
當我們選擇理解,而不是責備;選擇等待,而不是強迫,
孩子也會從我們的反應中,慢慢學會怎麼對待別人出錯時的樣子。
別讓道歉變成一種交換條件,不要用責罵或懲罰去換一句「對不起」。
那不是孩子真的懂了,而是他為了逃避後果、為了討好你才說出口。
真正的學習,是當他知道自己被愛著、被看見,才敢說出那句:「對不起。」,不是因為你逼他,而是因為他願意修復。
道歉從來都不是教出來的,是在一段溫柔而堅定的關係中,被感受、被學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