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教孩子道歉,他卻越來越固執?真相在這裡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當孩子拒絕道歉時,不一定是故意不認錯,而是正在面對一種內在的羞愧感。他不是不懂道理,而是無法承受「我做錯了」這件事帶來的情緒重量。 真正重要的,不是強迫孩子說出「對不起」,而是陪他走過那份不安與自我懷疑。當他知道自己即使犯錯也仍被理解、被接住,才能慢慢有勇氣面對錯誤,學會真正的修復關係。

「你不道歉?好,那你就不要玩了!」

有次,我聽到某個大人這麼對孩子說,語氣急促又帶點威脅。孩子當場垮著臉,眼神閃躲,嘴巴緊閉不肯開口。空氣裡滿是壓力,誰也沒退讓,最後,是孩子默默被帶走。

看著這樣的場景,我心裡不免想起許多孩子道歉時的模樣—低著頭、聲音小小的、甚至有時說不出口。

我們常說要教孩子有同理心、要知道對錯,但卻不自覺地用「快點說對不起」來壓迫孩子,把「道歉」變成一種立刻表態的責任,甚至是一種交換條件:「你不說,就不能繼續玩。」

但有時候,孩子不是不知道自己撞到別人了,也不是不在意對方的痛,而是他們正在經歷一種很難的情緒,叫做—羞愧。

raw-image

羞愧感,是一種「我是不是變壞了」的念頭

羞愧跟內疚不同。內疚是「我做錯了那件事」,羞愧則是「我這個人是不是不好了」。

對孩子來說,面對被提醒、被指責甚至只是被關注的錯誤,他們很容易把那個瞬間等同於「我是不好的」。特別是在還無法完全分辨「行為」與「自我價值」的年紀裡,這種感覺更是強烈。

所以有些孩子會「硬撐」,有些會「裝沒事」,甚至有些會轉過頭不理人。他們不是不在乎,只是還沒有準備好坦承自己的錯,也還不知道怎麼在情緒裡站起來。

我們大人看見的「不道歉」,其實常常是孩子心裡在吶喊:「我不是壞人,我只是還不知道怎麼辦。」


在我們家,道歉不是命令,而是關心的開始

在我們的日常裡,碰撞總是難免。有時會不小心撞到人、踩到腳、或弄倒東西。

當妡妡撞到我時,我從來不強迫她立刻道歉,而是輕輕提醒:「妳剛剛撞到我了,有點痛喔。」

她大多時候會立刻說:「對不起,我幫妳呼呼。」

有時候,妡妡自己跌倒時,我會立刻問她:「還好嗎?需要媽咪呼呼嗎?」

她常拍拍自己的膝蓋,輕聲說:「沒事沒事,我沒事。」

我想透過這樣的互動方式,讓她慢慢感受到—當我們受傷時,最需要的,是被關心,而不是責怪。

不是「地板害你跌倒了,要打地板」,而是「你跌倒了,我在這裡陪你」。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對話,其實正在幫助她建立一種安全的信念: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被理解,也有能力一起修補問題。

我也常跟她說:「有時候我們會不小心,別人提醒妳,不是要罵妳,是希望妳知道,這樣做會讓人不舒服。」

她慢慢明白了,當別人說「你撞到我了」,那不是指責,是一種邀請—邀請她看見對方的感受,邀請她靠近。

raw-image

道歉不是行禮如儀,而是一次關係的修復

我們太習慣把道歉當作標準答案:「要有禮貌」、「要懂得負責」,但我們不該只要求那句「對不起」,而是該教孩子:

✔️ 怎麼觀察別人的反應

✔️ 怎麼表達自己的歉意

✔️ 怎麼重新靠近對方的心

當孩子學會這些,他們才不會覺得「道歉」是被迫低頭,而是學會面對關係裡的小裂痕,並知道怎麼讓它癒合。


不要用懲罰換取道歉,那不是孩子真的懂了

那天我看到的場景,其實不只一次出現過。

有的大人會說:「你不道歉,我就不理你。」 或者說:「你不說對不起,我就把玩具沒收。」

但這樣換來的「對不起」,只是為了逃避後果,不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歉意。

當孩子發現只要講出這句話,就可以換來關係的恢復或事情的解決,他可能會學會的,不是同理,而是操作—用這句話「達成目的」。

更讓人擔心的是,當孩子被逼著道歉久了,他會把「做錯事」和「被罵、被懲罰」劃上等號。

每當他出錯,他不是學著去理解對方的感受,而是先害怕「等一下會不會被罵?」

久而久之,他可能會選擇否認:「我沒有!」或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是他先撞我的!」

甚至乾脆裝沒事、不承認,因為這樣比較安全、比較不會被罵。

更糟的是,他可能也會模仿這種互動方式,用在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上。

像是說:「你不跟我說對不起,我就不跟你玩了!」「你弄壞我的東西,你就要馬上道歉,不然你就是壞人。」

這不是道歉,而是一種情緒勒索。

這不是我們要的「道歉教育」,這是在教孩子用威脅和條件交換情感。

我們希望孩子學會的,是一種真誠的修復能力-他知道自己做錯時,有權利慢下來整理感受,有空間靠近你、也有機會重新連結彼此。

如果我們願意等一下、不急著壓出那句「對不起」,

那句話,或許會在他準備好時,以他自己的方式說出口,帶著理解、帶著勇氣,也帶著修復的力量。


孩子願意道歉,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還是被愛著

我們真正想培養的,不是「聽話的孩子」,而是有勇氣面對錯誤、修復關係的孩子。

因為他清楚:犯錯不代表被否定,而是一段關係中自然會發生的事情。

當我們選擇理解,而不是責備;選擇等待,而不是強迫,

孩子也會從我們的反應中,慢慢學會怎麼對待別人出錯時的樣子。

別讓道歉變成一種交換條件,不要用責罵或懲罰去換一句「對不起」。

那不是孩子真的懂了,而是他為了逃避後果、為了討好你才說出口。

真正的學習,是當他知道自己被愛著、被看見,才敢說出那句:「對不起。」,不是因為你逼他,而是因為他願意修復。

道歉從來都不是教出來的,是在一段溫柔而堅定的關係中,被感受、被學會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縫日子・暖時光
2會員
28內容數
在這裡,我用針線縫故事、用圖像留住回憶, 每一篇日常、每一張圖,都是與孩子分享的微光時刻。 「縫日子」是慢慢過日子的意思; 「暖時光」則是心裡被悄悄照亮的感覺。 若你也願意放慢腳步、用溫柔迎接生活, 那我們正好同行。
縫日子・暖時光的其他內容
2025/09/01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分享,強迫分享只會讓孩子感到委屈和壓抑。真正的教養,是讓孩子學會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能夠保護自己,不被委屈。
Thumbnail
2025/09/01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分享,強迫分享只會讓孩子感到委屈和壓抑。真正的教養,是讓孩子學會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能夠保護自己,不被委屈。
Thumbnail
2025/08/20
本文探討「不陪玩能提升孩子專注力」的育兒迷思,指出蒙特梭利教育並非放任孩子不管,而是成人應提供支持性環境、觀察孩子需求,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協助與引導。文中強調陪伴是長期投資,並非短期操作,分齡與孩子的準備程度是陪伴選擇的根本。作者以自身經驗說明,陪伴的過程需要觀察、理解孩子的需求,選擇適切的陪伴方式。
Thumbnail
2025/08/20
本文探討「不陪玩能提升孩子專注力」的育兒迷思,指出蒙特梭利教育並非放任孩子不管,而是成人應提供支持性環境、觀察孩子需求,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協助與引導。文中強調陪伴是長期投資,並非短期操作,分齡與孩子的準備程度是陪伴選擇的根本。作者以自身經驗說明,陪伴的過程需要觀察、理解孩子的需求,選擇適切的陪伴方式。
Thumbnail
2025/08/12
外出用餐時,孩子敲碗發出聲音,常被視為「沒禮貌」。但那真的是孩子「不懂事」嗎?還是大人太急著套上社會化的框架?這篇文章分享我與妡妡之間的一段日常,也從分齡發展與心理動機出發,探討孩子越制止越故意的背後訊號。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原因,而我們能做的,是學會溫柔地看見與說明,而不是急著糾正與否定。
Thumbnail
2025/08/12
外出用餐時,孩子敲碗發出聲音,常被視為「沒禮貌」。但那真的是孩子「不懂事」嗎?還是大人太急著套上社會化的框架?這篇文章分享我與妡妡之間的一段日常,也從分齡發展與心理動機出發,探討孩子越制止越故意的背後訊號。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原因,而我們能做的,是學會溫柔地看見與說明,而不是急著糾正與否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當時,如果能好好說聲對不起……」,我們的生命裡,是否也曾有這種遺憾? 暑假期間,與孩子們的相處時間增加,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有衝突,也會遇到要說「對不起」的時刻。 《對不起,其實我很在乎你》是繪本、是童書,也是圖畫書、漫畫書,適合六歲以上的孩子。但其實,大人也很適合閱讀。它是一本可愛的小
Thumbnail
「當時,如果能好好說聲對不起……」,我們的生命裡,是否也曾有這種遺憾? 暑假期間,與孩子們的相處時間增加,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有衝突,也會遇到要說「對不起」的時刻。 《對不起,其實我很在乎你》是繪本、是童書,也是圖畫書、漫畫書,適合六歲以上的孩子。但其實,大人也很適合閱讀。它是一本可愛的小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糾正孩子行為常常演變成親子衝突,火氣還在卻看到孩子尋求安慰,怎麼看待呢?
Thumbnail
糾正孩子行為常常演變成親子衝突,火氣還在卻看到孩子尋求安慰,怎麼看待呢?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