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生家庭中成長,許多人會經歷不同程度的創傷,這些經歷常常讓我們陷入「受害者」思維——反覆糾結於過去的傷害,責備對方、責備大環境,甚至對未來感到無力與恐懼。
這種狀態不僅影響情緒,也可能讓我們的反應變得遲鈍,思維缺乏彈性。因為長期處於情緒壓抑和負面刺激的環境,會影響大腦的情緒調節和認知功能,最終外顯在行為上。
否認與抵抗是創傷的延長線否認與抵抗過去的不幸,雖然是我們本能的自我防衛反應,用來避免面對痛苦的真實感受。然而,防衛並不會減輕創傷,反而像是抱著炭火,逐漸把我們燒傷。當我們否認內心的傷痛,情緒得不到適當的釋放與處理,負面經驗就會在潛意識中反覆運作,導致情緒波動、焦慮或行為問題持續出現。
另外,否認或抵抗又意味著與自己的痛苦對立,這種內在的拉扯會消耗大量能量,使我們無法將心力投入到真正的療癒與成長中。只有當我們願意承認已經發生的不幸,允許自己感受並表達痛苦,才能打破情緒的壓抑,開啟自我療癒的道路。
從「為什麼是我」轉向「還好我還在」
承認過去已經發生的經歷,並不是為了替別人卸責,而是純粹心態上的轉變,從充滿無力感與憤恨不平的「受害者」,轉向看見自己為自己努力挺過來的力量,是逃脫成功的「倖存者」。這種轉變的核心,是學會接納現狀,不再訴苦或賣慘、不再與過去的傷痛對抗,決定把心力用在建設性的人事物上。
當我們放下對父母過高的期待,理解他們的不足只是成長過程中的限制,而非對自己價值的否定,內心的糾結與痛苦便會減輕。我們不必將精力耗費在抱怨或改變父母上,而是專注於自我成長與提升,過去的創傷便會逐漸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每一個從原生家庭陰影中走出來的人,都是堅強的倖存者。
- 接納父母的不足與局限,不再寄望他們能完全理解或改變,減少內心的糾結與痛苦。
- 將原生家庭視為反面教材,避免在自己成為父母時重複相同的模式。
- 停止抱怨與責備,積極提升自己。
- 專注自我,不再試圖改變父母,而是先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 不抵抗過去的創傷,也不責備自己,承認並接納曾經的痛苦。
- 理解自己內心的憤怒、恐懼與脆弱,給予內在小孩陪伴與安慰。
- 打破慣性行為模式,勇敢做出改變,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可以的話,抱著悲憫心,嘗試看見每個人都經歷著痛苦。
願我們都能學會接納自己,放下無謂的責備與抵抗,把心力投注於真正值得的事物上,慢慢建立屬於自己的未來生活,活出更豐盛而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