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讀者投稿:我媽是焦慮型,我爸是迴避型,我家是個情感戰場《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迴避型人格》EP17

林思齊-avatar-img
發佈於極光🪢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感謝投稿者小魚的故事分享,授權發表這個家庭依附模式的觀察。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極光」、「凌星」現內含超200+感情專文,有吸引力養成、分手療傷、性覺察、感情詐騙、迴避型人格、女權探討、高端反殺術、我想和你談的十場戀愛,文章連結點我),本篇續我們分手三個月了,但他還在透過我室友餵我的貓等超20+迴避型專文議合併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投稿者小魚的故事

思齊你好,

看了你關於迴避型依附的文章後,我想說:自己家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依附理論教科書。

我媽是焦慮型,我爸是迴避型,家裡是個情感戰場。

我媽會在我爸遲到十分鐘後,傳73則訊息問他在哪裡;我爸會在我媽傳完73則訊息後,直接關機。然後我媽開始哭,我爸開始抽菸,我開始假裝寫作業。

這就是我們家每個禮拜的固定節目。

小時候:我不懂大人為什麼要這樣折磨彼此

小學的時候,我最怕爸爸晚回家。

不是因為擔心他出事,而是因為知道媽媽會開始焦慮。

爸爸只要晚回家五分鐘,媽媽就開始坐立不安,在客廳來回踱步,每三分鐘看一次手機。

「你爸怎麼還不回來?他說六點半,現在都六點四十了。」

「媽,才晚十分鐘而已。」我說。

「十分鐘?你知道十分鐘可以發生多少事嗎?車禍、心臟病、被搶劫...」

然後她開始傳訊息。

第一則:「你到哪了?」 第二則:「怎麼不回我?」 第三則:「你是不是出事了?」 第十則:「我很擔心,拜託回我一下。」 第二十則:「我打電話你也不接,到底怎麼了?」

我看著媽媽的手機螢幕上密密麻麻的訊息,心想:爸爸看到一定很煩。

果然,爸爸回到家的第一句話就是:「手機沒電了。」

但我看到他從口袋掏出手機的時候,螢幕是亮的。

媽媽也看到了。

「你騙我!你手機明明有電!你是不是故意不回我?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爸爸嘆了一口氣:「妳想太多了。我出去買包菸。」

然後他就真的出去了,一去就是兩個小時。

媽媽在沙發上哭,我在房間裡假裝寫作業,但其實在想:為什麼大人要這樣折磨彼此?

國中時期:我成了家裡的翻譯官

隨著年紀增長,我漸漸成了爸媽之間的傳話筒。

「去問你爸晚餐要吃什麼。」媽媽說。

「去跟你媽說隨便。」爸爸說。

「去問你爸隨便是什麼意思,是要我隨便煮還是他隨便吃?」

「去跟你媽說都可以。」

我覺得自己像聯合國的翻譯官,負責在兩個不同語言的國家之間傳遞訊息。

媽媽的語言是:直接、情緒化、需要立即回應。

爸爸的語言是:簡短、平靜、能拖就拖。

最誇張的一次,他們為了要不要換電視遙控器的電池,冷戰了三天。

  • 媽媽:「遙控器沒電了,你去買電池。」
  • 爸爸:「明天再說。」
  • 媽媽:「為什麼要明天?現在就可以去啊!」
  • 爸爸:「我累了。」

然後爸爸就去房間了。

媽媽氣得不行:「他是不是不想理我?是不是覺得我很煩?」

我只能說:「媽,他可能真的累了。」

但心裡想的是:買個電池有什麼困難的?爸爸為什麼不能直接去買?

三天後,我自己去買了電池。

高中時期:我開始討厭媽媽,學習爸爸

高中的時候,我開始覺得媽媽很煩。

她會問我:「你今天在學校怎麼樣?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老師有沒有稱讚你?同學對你好不好?你有沒有不開心?」

我學著爸爸的樣子回答:「還好。」

「什麼叫還好?你能不能說具體一點?」

「就還好啊。」

「你怎麼跟你爸一個樣子?什麼都不說!」

我那時候覺得,媽媽就是太情緒化了,爸爸的冷靜才是正常的。

我開始刻意疏遠媽媽,不願意跟她分享我的想法。

當她問我有沒有喜歡的人時,我說:「沒有。」(其實有) 當她問我需不需要她幫忙時,我說:「不用。」(其實需要) 當她說想抱抱我時,我說:「我不是小孩了。」(其實想要)

我以為這樣是成熟的表現。

我以為像爸爸一樣不表達情緒,就不會受傷。

大學時期:我變成了他們的混合體

大學談戀愛後,我才發現自己既是媽媽,也是爸爸。

當男友晚回宿舍時,我會開始焦慮:他是不是跟別的女生在一起?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我會傳很多訊息給他,然後因為他沒有立即回覆而生氣。

「你為什麼不回我訊息?」 「你是不是不想理我?」 「你是不是覺得我很煩?」

但當男友開始回應我的焦慮時,我又會覺得被束縛。

「我需要一些空間。」我會說。

「我們能不能不要每天都聊這些情緒問題?」

我一邊害怕被拋棄,一邊又想要逃離。

我一邊渴望親密,一邊又覺得親密是負擔。

我終於理解了我的父母。

原來媽媽的焦慮和爸爸的逃避,都活在我身體裡。

出社會後:我開始理解他們的愛

出社會幾年後,爸爸心臟病住院。

那天媽媽接到醫院電話時,手機掉在地上,整個人癱坐在沙發上。

我載她去醫院的路上,她一直在哭:「如果你爸有什麼萬一,我不知道怎麼一個人活下去。」

「他這輩子從來不說愛我,但如果他走了,我就什麼都沒有了。」

到了醫院,我看到爸爸躺在病床上,媽媽握著他的手,紅著眼眶說:「你不能有事,我不知道怎麼一個人活。」

爸爸看著媽媽,說了一句他這輩子很少說的話:「對不起,讓妳擔心了。」

嗯,他們是愛彼此的。

只是愛的方式不一樣。

媽媽的愛是炙熱的,直接的,需要確認的。 爸爸的愛是溫和的,安靜的,默默守護的。

現在:我看見了他們愛的密碼

這些年我漸漸發現,爸爸從來不說愛,但他會做很多事。

他會記得媽媽愛吃的水果,每次買菜都會帶回來。 他會在媽媽睡前悄悄調好空調溫度。 他會偷偷記下媽媽隨口說過的話,比如「這個牌子的洗髮精很香」,然後下次就買回來。

媽媽總說爸爸不關心她,但其實爸爸比任何人都了解她的習慣。

而媽媽的焦慮背後,其實是深深的愛。

她會在爸爸感冒時,每兩小時提醒他喝水。 她會記得爸爸所有朋友的名字和生日。 她會在爸爸加班時,把晚餐保溫到十點。

她的焦慮不是不信任,是太在乎。

現在的我:學會了兩種愛的語言

現在我有了新的男朋友,我學會了跟他說:

「我有時候會像我媽一樣焦慮,需要你多一點回應。」

「我有時候會像我爸一樣逃避,但不是不愛你。」

我學會了既表達需求,也給對方空間。 我學會了既接受自己的焦慮,也不讓焦慮控制關係。

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看見不同的愛的方式。

有些人愛得很大聲,有些人愛得很安靜。 有些人需要確認,有些人需要空間。

都沒有錯。

寫給思齊老師

寫這個故事是想分享,也想告訴所有在親密關係裡掙扎的人:

如果你是焦慮型,你的愛很珍貴,只是需要學會適度表達。 如果你是迴避型,你的愛也很珍貴,只是需要學會讓對方看見。

如果你像我一樣,夾在焦慮型和迴避型父母中間長大,你可能會覺得很累,很困惑。

但其實這是一個禮物。

因為你比任何人都更理解這兩種愛的語言。

你可以成為不同愛語之間的翻譯官。

不是小時候那種被迫的翻譯,是主動的理解和接納。

有些人用力愛,有些人安靜愛。

焦慮型和迴避型的組合,不是互相折磨,是在教對方一種新的愛法。

只是,這堂課有點長。

我媽用了30年學會不追問,我爸用了30年學會主動表達。

而我用了25年才明白,愛不只有一種樣子。


投稿者:小魚,26歲,廣告企劃 投稿時間:2025年6月


思齊老師,謝謝你的文章讓我重新理解了我的家庭。

希望這個故事也能幫助到其他人。

愛你的讀者 小魚


【思齊想說】

看完小魚的故事,我想說一個很少人注意到的事:為什麼焦慮型和迴避型會互相吸引?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30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極光🪢、凌星🧠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語室
588會員
797內容數
全網累積超過20萬人追蹤、破億次觀看,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共鳴與思考。從軍旅生涯到全職創作,我書寫職場、愛情、人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體悟。如果你也在尋找深度內容,文章訂閱制已開放,更多長文與解析,寫給願意思考的你。尊重創作,嚴禁未註明出處之轉載。
‹思›語室的其他內容
2025/06/14
2025/06/14
2025/06/07
這是我最想跟大家聊的內容之一。我們要談的是:怎麼去「認識」跟「修復」逃避型的行為模式,以及他們常見的思考誤區。
2025/06/07
這是我最想跟大家聊的內容之一。我們要談的是:怎麼去「認識」跟「修復」逃避型的行為模式,以及他們常見的思考誤區。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中國式父母神奇之處: 你跟他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 你跟她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
Thumbnail
中國式父母神奇之處: 你跟他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 你跟她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