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投稿者小魚的故事分享,授權發表這個家庭依附模式的觀察。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極光」、「凌星」現內含超200+感情專文,有吸引力養成、分手療傷、性覺察、感情詐騙、迴避型人格、女權探討、高端反殺術、我想和你談的十場戀愛,文章連結點我),本篇續我們分手三個月了,但他還在透過我室友餵我的貓等超20+迴避型專文議合併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投稿者小魚的故事
思齊你好,
看了你關於迴避型依附的文章後,我想說:自己家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依附理論教科書。
我媽是焦慮型,我爸是迴避型,家裡是個情感戰場。
我媽會在我爸遲到十分鐘後,傳73則訊息問他在哪裡;我爸會在我媽傳完73則訊息後,直接關機。然後我媽開始哭,我爸開始抽菸,我開始假裝寫作業。
這就是我們家每個禮拜的固定節目。
小時候:我不懂大人為什麼要這樣折磨彼此
小學的時候,我最怕爸爸晚回家。
不是因為擔心他出事,而是因為知道媽媽會開始焦慮。
爸爸只要晚回家五分鐘,媽媽就開始坐立不安,在客廳來回踱步,每三分鐘看一次手機。
「你爸怎麼還不回來?他說六點半,現在都六點四十了。」
「媽,才晚十分鐘而已。」我說。
「十分鐘?你知道十分鐘可以發生多少事嗎?車禍、心臟病、被搶劫...」
然後她開始傳訊息。
第一則:「你到哪了?」 第二則:「怎麼不回我?」 第三則:「你是不是出事了?」 第十則:「我很擔心,拜託回我一下。」 第二十則:「我打電話你也不接,到底怎麼了?」
我看著媽媽的手機螢幕上密密麻麻的訊息,心想:爸爸看到一定很煩。
果然,爸爸回到家的第一句話就是:「手機沒電了。」
但我看到他從口袋掏出手機的時候,螢幕是亮的。
媽媽也看到了。
「你騙我!你手機明明有電!你是不是故意不回我?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爸爸嘆了一口氣:「妳想太多了。我出去買包菸。」
然後他就真的出去了,一去就是兩個小時。
媽媽在沙發上哭,我在房間裡假裝寫作業,但其實在想:為什麼大人要這樣折磨彼此?
國中時期:我成了家裡的翻譯官
隨著年紀增長,我漸漸成了爸媽之間的傳話筒。
「去問你爸晚餐要吃什麼。」媽媽說。
「去跟你媽說隨便。」爸爸說。
「去問你爸隨便是什麼意思,是要我隨便煮還是他隨便吃?」
「去跟你媽說都可以。」
我覺得自己像聯合國的翻譯官,負責在兩個不同語言的國家之間傳遞訊息。
媽媽的語言是:直接、情緒化、需要立即回應。
爸爸的語言是:簡短、平靜、能拖就拖。
最誇張的一次,他們為了要不要換電視遙控器的電池,冷戰了三天。
- 媽媽:「遙控器沒電了,你去買電池。」
- 爸爸:「明天再說。」
- 媽媽:「為什麼要明天?現在就可以去啊!」
- 爸爸:「我累了。」
然後爸爸就去房間了。
媽媽氣得不行:「他是不是不想理我?是不是覺得我很煩?」
我只能說:「媽,他可能真的累了。」
但心裡想的是:買個電池有什麼困難的?爸爸為什麼不能直接去買?
三天後,我自己去買了電池。
高中時期:我開始討厭媽媽,學習爸爸
高中的時候,我開始覺得媽媽很煩。
她會問我:「你今天在學校怎麼樣?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老師有沒有稱讚你?同學對你好不好?你有沒有不開心?」
我學著爸爸的樣子回答:「還好。」
「什麼叫還好?你能不能說具體一點?」
「就還好啊。」
「你怎麼跟你爸一個樣子?什麼都不說!」
我那時候覺得,媽媽就是太情緒化了,爸爸的冷靜才是正常的。
我開始刻意疏遠媽媽,不願意跟她分享我的想法。
當她問我有沒有喜歡的人時,我說:「沒有。」(其實有) 當她問我需不需要她幫忙時,我說:「不用。」(其實需要) 當她說想抱抱我時,我說:「我不是小孩了。」(其實想要)
我以為這樣是成熟的表現。
我以為像爸爸一樣不表達情緒,就不會受傷。
大學時期:我變成了他們的混合體
大學談戀愛後,我才發現自己既是媽媽,也是爸爸。
當男友晚回宿舍時,我會開始焦慮:他是不是跟別的女生在一起?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我會傳很多訊息給他,然後因為他沒有立即回覆而生氣。
「你為什麼不回我訊息?」 「你是不是不想理我?」 「你是不是覺得我很煩?」
但當男友開始回應我的焦慮時,我又會覺得被束縛。
「我需要一些空間。」我會說。
「我們能不能不要每天都聊這些情緒問題?」
我一邊害怕被拋棄,一邊又想要逃離。
我一邊渴望親密,一邊又覺得親密是負擔。
我終於理解了我的父母。
原來媽媽的焦慮和爸爸的逃避,都活在我身體裡。
出社會後:我開始理解他們的愛
出社會幾年後,爸爸心臟病住院。
那天媽媽接到醫院電話時,手機掉在地上,整個人癱坐在沙發上。
我載她去醫院的路上,她一直在哭:「如果你爸有什麼萬一,我不知道怎麼一個人活下去。」
「他這輩子從來不說愛我,但如果他走了,我就什麼都沒有了。」
到了醫院,我看到爸爸躺在病床上,媽媽握著他的手,紅著眼眶說:「你不能有事,我不知道怎麼一個人活。」
爸爸看著媽媽,說了一句他這輩子很少說的話:「對不起,讓妳擔心了。」
嗯,他們是愛彼此的。
只是愛的方式不一樣。
媽媽的愛是炙熱的,直接的,需要確認的。 爸爸的愛是溫和的,安靜的,默默守護的。
現在:我看見了他們愛的密碼
這些年我漸漸發現,爸爸從來不說愛,但他會做很多事。
他會記得媽媽愛吃的水果,每次買菜都會帶回來。 他會在媽媽睡前悄悄調好空調溫度。 他會偷偷記下媽媽隨口說過的話,比如「這個牌子的洗髮精很香」,然後下次就買回來。
媽媽總說爸爸不關心她,但其實爸爸比任何人都了解她的習慣。
而媽媽的焦慮背後,其實是深深的愛。
她會在爸爸感冒時,每兩小時提醒他喝水。 她會記得爸爸所有朋友的名字和生日。 她會在爸爸加班時,把晚餐保溫到十點。
她的焦慮不是不信任,是太在乎。
現在的我:學會了兩種愛的語言
現在我有了新的男朋友,我學會了跟他說:
「我有時候會像我媽一樣焦慮,需要你多一點回應。」
「我有時候會像我爸一樣逃避,但不是不愛你。」
我學會了既表達需求,也給對方空間。 我學會了既接受自己的焦慮,也不讓焦慮控制關係。
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看見不同的愛的方式。
有些人愛得很大聲,有些人愛得很安靜。 有些人需要確認,有些人需要空間。
都沒有錯。
寫給思齊老師
寫這個故事是想分享,也想告訴所有在親密關係裡掙扎的人:
如果你是焦慮型,你的愛很珍貴,只是需要學會適度表達。 如果你是迴避型,你的愛也很珍貴,只是需要學會讓對方看見。
如果你像我一樣,夾在焦慮型和迴避型父母中間長大,你可能會覺得很累,很困惑。
但其實這是一個禮物。
因為你比任何人都更理解這兩種愛的語言。
你可以成為不同愛語之間的翻譯官。
不是小時候那種被迫的翻譯,是主動的理解和接納。
有些人用力愛,有些人安靜愛。
焦慮型和迴避型的組合,不是互相折磨,是在教對方一種新的愛法。
只是,這堂課有點長。
我媽用了30年學會不追問,我爸用了30年學會主動表達。
而我用了25年才明白,愛不只有一種樣子。
投稿者:小魚,26歲,廣告企劃 投稿時間:2025年6月
思齊老師,謝謝你的文章讓我重新理解了我的家庭。
希望這個故事也能幫助到其他人。
愛你的讀者 小魚
【思齊想說】
看完小魚的故事,我想說一個很少人注意到的事:為什麼焦慮型和迴避型會互相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