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4
「有時候你不是撐不下去,而是還沒走到能看見你努力意義的那一刻。」
她一開始,真的很想放棄
珮菱是我帶過的社工之一,她剛進博幼那年是在埔里中心工作。那時的她年輕、熱血、腦袋裡充滿理想主義,結果一踏進現場,整個人就被現實打得東倒西歪。我印象很深刻,她第一年在家訪時,錢包掉了一次還是兩次,身分證不見了三次,連機車都被偷過一次。最誇張的是身分證還被盜用,害她還得上法院。那時她每天忙著跑現場、協調案家,還要處理被冒名的法律程序。
有一天她來找我,語氣已經接近崩潰:「我是不是根本不適合做社工?」我那時候只淡淡地回她一句:「你要是離開博幼,可能會更倒楣。」她當場愣住,回頭還以為我在詛咒她。
家訪的衝擊,是書本沒教的
珮菱常說,最讓她挫折的不是東西不見,也不是跑法院,而是進到某些家庭時,那種衝擊感。她說她原本以為家訪就是簡單聊聊天、了解背景,結果一走進去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啊!」家裡陰暗、擁擠、氣味濃重,有時還有那種壓得你喘不過氣來的沉默。她要裝作沒事一樣地傾聽、微笑,不能露出任何「你家怎麼會這樣」的表情。那真的太難了。
有幾次她甚至忍不住懷疑:會不會是我們的個案偷了她的錢包?這種念頭讓她自責又內疚。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脆弱、太天真,甚至懷疑自己有沒有當社工的能力。
「你要從孩子眼中看到你存在的意義」
我那時候告訴她:「你要從孩子的眼中,看到你存在的意義。」結果她偷偷在她的死亡筆記本上寫:「他是不是有病?」她後來自己講給我聽的時候,我也笑出來了。
我知道那句話一開始聽起來真的很抽象。因為剛進來的社工員,每天都在混亂與困難裡載浮載沉,要他們去找什麼「存在的意義」,簡直像叫一個溺水的人去撿海底的貝殼。
但我還是說了。因為我知道:這句話現在聽不進去,但總有一天會懂。
她的失敗,變成了別人的教材
後來,她那些慘烈又荒唐的經驗就被我拿來當作教育訓練的範例。我對新進社工說:「來,我講一個錯誤示範:像珮菱這樣,到哪裡錢包都不見。」
她一開始很羞愧,後來反而覺得有點療癒。因為她發現,原來連那些跌跌撞撞的挫敗,也有被留下來、對別人有用的價值。
她說:「沒想到我搞砸的事,後來變成別人上路時的笑話跟提醒,感覺自己好像沒白摔。」
改變不是立刻發生的,但它會發生
我知道很多剛進來的社工會懷疑:「我們真的幫得上忙嗎?」有些孩子的處境糟得讓人想哭,家庭狀況複雜到像解不開的繩結,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努力一整年,孩子的人生還是原地踏步。
我跟他們說:「如果連你都不相信這個孩子,那你憑什麼奢望別人會相信他?」
我們不一定是最專業的人,但有時候我們是那個孩子唯一還願意相信他的人。你不需要什麼天大本領,有時候,留下來本身就是一種幫助。
撐過那段懷疑,就能看見些什麼
珮菱沒有離開。她走過了最難的第一年,沒有因為失敗、懷疑、挫折就轉頭走掉。現在她也成了帶學弟妹的督導,說起這些舊事都還會笑。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撐得過去。助人工作很難,難在你看不到立即的成果,有時候還得忍受外界的誤解與內在的消耗。
但如果你撐下來,你會開始看見一些改變─不一定巨大,但足夠你撐下去。那可能是一句回應、一個點頭、一次孩子主動開口說話。
那時候你會懂,那句「你要從孩子眼中看到你存在的意義」,不是什麼文青語錄,而是真正的、生猛的、每天在現場才知道的真理。
所以,當你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當社工時,該怎麼撐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