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比重-學習該怎麼評價,才能不被結果綁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總是在看「結果」多一點,還是「過程」多一點?

「你怎麼又錯這麼多?」、「你這題怎麼沒寫?」很多時候,當大人看孩子的作業,第一個注意的就是錯誤、漏題、沒有達標的部分。我們太習慣用結果來評斷:幾分?幾題?正不正確?但對孩子來說,真正花最多力氣的那個部分——從一開始想坐下、努力寫一題、忍著不去看電視、試著撐過不會的題目——常常根本沒被看見。

如果每次努力最後都換來「你還是錯」,那孩子學到的不是「我該再試一次」,而是「我努力也沒用」。長久下來,他會學會怎麼對應這個世界——不是拚命,而是躲避。

如果他做了一半,那一半算不算數?

很多孩子的作業最後被塗掉、撕掉、乾脆不交,其實不是因為他不做,而是因為他覺得「不夠好」就沒有價值。這是一種從小被灌輸的思維:只有完美,才值得被看見;只有全對,才會被稱讚。

但真相是,學習從來不是零或一的世界。孩子願意寫下第一題,願意從三十分進步到五十分,這都是過程中的里程碑。大人若總是因為他沒「100%完成」就全盤否定,那你其實也在否定他所有的起步與堅持。

raw-image


結果當然重要,但過程才決定他會不會繼續走下去

我們不是說分數不重要,而是說它不能是唯一的標準。如果你希望孩子對學習有動力,就必須讓他知道:你在乎他的過程。你可以問:「這一題你花了多久想出來?」、「你覺得這次寫作業最難的是哪裡?你怎麼解決的?」這樣的問題,才有機會讓孩子重新看見自己的努力價值。

否則,當他每一次的努力都沒被看見、每一次的卡關都只換來責備,他就會逐漸喪失一種很重要的東西:願意再試一次的勇氣。

讓孩子一起參與「學習怎麼評分」的討論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個小遊戲,請他幫自己這次的作業打分數。不是只有總分,而是分段打分,比如「專心程度幾分」、「自己完成度幾分」、「遇到不會有沒有問幾分」等等。這不只是為了鼓勵,而是讓他有機會學習:原來評價一件事可以有不同面向,不只是「有沒有錯」。

你也可以和他一起設計「努力與結果」的比重,討論這次要怎麼看自己的表現。比如說今天學習目標是「完成一篇閱讀心得」,但孩子原本最討厭寫心得,這次卻願意先列提綱、再分段寫,就值得給自己高分。

改變的是標準,更是價值觀

當你把「努力」納入評價系統,你傳遞的不只是肯定,而是一種學習觀:學習不只是得分比賽,更是一場自我成長的旅程。孩子慢慢會發現:「原來我的專注、我的堅持、我的問問題,也可以是一種好表現。」這會讓他從「怕被罵」的心態,轉向「想進步」的動力。

你給他的不是溺愛,而是讓他從內在生成一個標準。他會在一次次過程裡問自己:「我做得怎麼樣?」而不是總是在等人給他答案。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值得一種更公平的看待?

下次當你看到一份寫得不夠完美的作業,先不要急著糾正他哪裡錯、哪裡漏。先問:「這次你最認真的是哪一題?」或者「你自己最滿意哪一部分?」因為只有當他開始相信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他才會真正想把這件事做得更好。

那你呢?你願不願意調整評價的比重,讓孩子的努力有被看見的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文炎的沙龍
74會員
226內容數
社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主任/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認證社工督導。社福界資深熟男,重度工作狂,喜歡自嘲有過動症,坐不住辦公桌。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問題,希望用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容易認識社會工作,也希望這些社會工作的故事可以鼓舞需要被協助的個案與社工,努力在社福界裡不斷尋找新世界與新視野。
吳文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28
許多家長苦惱於孩子寫作業時的情緒爆發,但壓抑反而讓問題惡化。本文提出「預期管理與心理鬆綁」技巧,建議家長先允許孩子的情緒,例如直接說出孩子可能哭鬧的行為,反而能讓孩子的情緒平復。因為孩子的情緒爆發,可能是因為感受不被理解,透過允許與陪伴,能建立親子信任,降低孩子用情緒表達需求的頻率。
Thumbnail
2025/06/28
許多家長苦惱於孩子寫作業時的情緒爆發,但壓抑反而讓問題惡化。本文提出「預期管理與心理鬆綁」技巧,建議家長先允許孩子的情緒,例如直接說出孩子可能哭鬧的行為,反而能讓孩子的情緒平復。因為孩子的情緒爆發,可能是因為感受不被理解,透過允許與陪伴,能建立親子信任,降低孩子用情緒表達需求的頻率。
Thumbnail
2025/06/24
孩子行為越來越難管教,不一定是退步,可能是孩子正在測試照顧者的愛與耐心,透過攻擊行為試探照顧者是否會離開。文章從依附理論、功能性行為分析、信任窗理論等角度,探討孩子情緒失控背後的深層原因,並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例如ABC分析法、情緒收容空間等,幫助社會工作者與父母理解並陪伴孩子度過情緒低潮。
Thumbnail
2025/06/24
孩子行為越來越難管教,不一定是退步,可能是孩子正在測試照顧者的愛與耐心,透過攻擊行為試探照顧者是否會離開。文章從依附理論、功能性行為分析、信任窗理論等角度,探討孩子情緒失控背後的深層原因,並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例如ABC分析法、情緒收容空間等,幫助社會工作者與父母理解並陪伴孩子度過情緒低潮。
Thumbnail
2025/06/19
本文探討如何運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協助選擇性緘默兒童應對霸凌。文章指出,鼓勵孩子說話並非有效方法,而應著重建立可執行的行為回應機制,讓孩子在沉默中也能保有力量。透過設計微行為任務、設定明確可達成的指令、使用增強物等方法,幫助孩子學習自我保護,並強調家庭、學校與機構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6/19
本文探討如何運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協助選擇性緘默兒童應對霸凌。文章指出,鼓勵孩子說話並非有效方法,而應著重建立可執行的行為回應機制,讓孩子在沉默中也能保有力量。透過設計微行為任務、設定明確可達成的指令、使用增強物等方法,幫助孩子學習自我保護,並強調家庭、學校與機構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引導囝囡提升學習興趣,避免錯誤標籤小朋友,不要放縱他們成為教育體制下的犧牲品。
Thumbnail
引導囝囡提升學習興趣,避免錯誤標籤小朋友,不要放縱他們成為教育體制下的犧牲品。
Thumbnail
行為不良,自暴自棄,成績低落,永遠墊底。 擁抱其心,給其台階,給其解方,給其自信。 不再自棄,開始自愛,開始唸書,成績進步。 同學發覺,無人墊底……
Thumbnail
行為不良,自暴自棄,成績低落,永遠墊底。 擁抱其心,給其台階,給其解方,給其自信。 不再自棄,開始自愛,開始唸書,成績進步。 同學發覺,無人墊底……
Thumbnail
「閱讀」是長久的事,不是說會考結束之後,就不用再理會了,讓它自然而然流入生命。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孩子們在長大之後,能夠因為閱讀而有思考及邏輯歸納等能力,成為一個擁有自己想法的人,比較是我想表達的重點。
Thumbnail
「閱讀」是長久的事,不是說會考結束之後,就不用再理會了,讓它自然而然流入生命。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孩子們在長大之後,能夠因為閱讀而有思考及邏輯歸納等能力,成為一個擁有自己想法的人,比較是我想表達的重點。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34FNbOKXc&t=4s 前幾天跟其他老師聊到教育小孩的問題,聊到有些家長只因為自己上學期間,某個科目不好,例如家長數學不好,當他的小孩數學成績不理想時,就覺得沒關係,而他擅長某個科目(例如英文),他的小孩英文就要很強。每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34FNbOKXc&t=4s 前幾天跟其他老師聊到教育小孩的問題,聊到有些家長只因為自己上學期間,某個科目不好,例如家長數學不好,當他的小孩數學成績不理想時,就覺得沒關係,而他擅長某個科目(例如英文),他的小孩英文就要很強。每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Thumbnail
有注意力的問題未必等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如果可以了解影響孩子注意力的不同面向,才能知道怎麼幫忙孩子
Thumbnail
有注意力的問題未必等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如果可以了解影響孩子注意力的不同面向,才能知道怎麼幫忙孩子
Thumbnail
這兩年開始發現到「害怕犯錯、失敗」的年齡下降了不少,不過也因為孩子年紀小就進到團體,正向肯定的鼓勵很快就起了作用。
Thumbnail
這兩年開始發現到「害怕犯錯、失敗」的年齡下降了不少,不過也因為孩子年紀小就進到團體,正向肯定的鼓勵很快就起了作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