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看「結果」多一點,還是「過程」多一點?
「你怎麼又錯這麼多?」、「你這題怎麼沒寫?」很多時候,當大人看孩子的作業,第一個注意的就是錯誤、漏題、沒有達標的部分。我們太習慣用結果來評斷:幾分?幾題?正不正確?但對孩子來說,真正花最多力氣的那個部分——從一開始想坐下、努力寫一題、忍著不去看電視、試著撐過不會的題目——常常根本沒被看見。
如果每次努力最後都換來「你還是錯」,那孩子學到的不是「我該再試一次」,而是「我努力也沒用」。長久下來,他會學會怎麼對應這個世界——不是拚命,而是躲避。
如果他做了一半,那一半算不算數?
很多孩子的作業最後被塗掉、撕掉、乾脆不交,其實不是因為他不做,而是因為他覺得「不夠好」就沒有價值。這是一種從小被灌輸的思維:只有完美,才值得被看見;只有全對,才會被稱讚。但真相是,學習從來不是零或一的世界。孩子願意寫下第一題,願意從三十分進步到五十分,這都是過程中的里程碑。大人若總是因為他沒「100%完成」就全盤否定,那你其實也在否定他所有的起步與堅持。

結果當然重要,但過程才決定他會不會繼續走下去
我們不是說分數不重要,而是說它不能是唯一的標準。如果你希望孩子對學習有動力,就必須讓他知道:你在乎他的過程。你可以問:「這一題你花了多久想出來?」、「你覺得這次寫作業最難的是哪裡?你怎麼解決的?」這樣的問題,才有機會讓孩子重新看見自己的努力價值。
否則,當他每一次的努力都沒被看見、每一次的卡關都只換來責備,他就會逐漸喪失一種很重要的東西:願意再試一次的勇氣。
讓孩子一起參與「學習怎麼評分」的討論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個小遊戲,請他幫自己這次的作業打分數。不是只有總分,而是分段打分,比如「專心程度幾分」、「自己完成度幾分」、「遇到不會有沒有問幾分」等等。這不只是為了鼓勵,而是讓他有機會學習:原來評價一件事可以有不同面向,不只是「有沒有錯」。
你也可以和他一起設計「努力與結果」的比重,討論這次要怎麼看自己的表現。比如說今天學習目標是「完成一篇閱讀心得」,但孩子原本最討厭寫心得,這次卻願意先列提綱、再分段寫,就值得給自己高分。
改變的是標準,更是價值觀
當你把「努力」納入評價系統,你傳遞的不只是肯定,而是一種學習觀:學習不只是得分比賽,更是一場自我成長的旅程。孩子慢慢會發現:「原來我的專注、我的堅持、我的問問題,也可以是一種好表現。」這會讓他從「怕被罵」的心態,轉向「想進步」的動力。
你給他的不是溺愛,而是讓他從內在生成一個標準。他會在一次次過程裡問自己:「我做得怎麼樣?」而不是總是在等人給他答案。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值得一種更公平的看待?
下次當你看到一份寫得不夠完美的作業,先不要急著糾正他哪裡錯、哪裡漏。先問:「這次你最認真的是哪一題?」或者「你自己最滿意哪一部分?」因為只有當他開始相信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他才會真正想把這件事做得更好。
那你呢?你願不願意調整評價的比重,讓孩子的努力有被看見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