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戳破-允許他哭,反而不哭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他越情緒化,你越怕,但你越壓,他越炸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寫作業的「情緒風暴」感到無所適從。明明只是坐下來寫功課,孩子卻突然大吼、哭鬧、崩潰,大人一急,開口就是:「好了啦,不要哭了!」、「有什麼好生氣的!」或者「你再鬧,等一下就沒電視看了。」但你會發現,越是想壓制,孩子反而越失控。不是因為他任性,而是因為他在情緒裡找不到出路,只好用哭、用拖、用吼來證明:我真的不行了。

而家長之所以會這麼怕孩子情緒來襲,往往是出於一種直覺的恐懼——情緒是壞的,必須趕快止血。但真相是:情緒不是問題,壓抑才是問題。不允許孩子情緒發作,才會讓那些原本可以「小小爆炸就沒事」的反應,一路累積成真正的火山。

你先說出口,孩子反而冷靜了

分享了一個看似不可思議、但在現場屢試不爽的技巧。有一次我對因為作業太多而哭了一小時的小康說:「我們先寫這三題就好,你寫完這三題,就可以哭五分鐘。」結果那孩子愣住了,安靜了,覺得主任的反應完全超過他的邏輯,默默地寫完三題之後,最後竟然沒哭。

這不是魔法,而是預期管理與心理鬆綁的結合。當你預判孩子的反應、直接說出他可能的行為,反而像是戳破了一顆情緒氣球——孩子覺得「喔,你知道我會這樣喔?那我就不用演給你看了。」這是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當你提前說出孩子可能的反應,反而會幫他把情緒鬆綁,讓他不需要真的爆炸來表達。當情緒被允許,反而失去了劇烈爆發的舞台。

這也說明了一個殘酷但真實的事實:很多孩子之所以持續情緒爆炸,是因為他們學到,只有那樣才會被聽見。

raw-image


為什麼「先允許」會降低反應強度?

這與心理學上所謂「前導策略」或「情緒調節前導反應」類似,提前命名與允許,能讓情緒張力被自然釋放。孩子的情緒之所以會衝到那麼高,往往是因為當下的狀況超過了他的預期,也超過了他能處理的能力。但當你在事情發生前就給出預期、甚至允許反應時,他反而會放下那種「我必須透過情緒來抗議」的需求。

就像如果你早就知道今天會下雨,你出門前就會帶傘;反之,如果你穿著新鞋卻突然被雨淋到,你一定會更生氣。很多孩子的崩潰,其實不是來自於作業,而是來自於情緒被否定的那一瞬間。

當你先說「你可以不想寫」、「你如果覺得想哭也沒關係」,孩子會感覺:我可以有情緒,但我不一定要發作。這是一種把選擇權還給孩子的方式——你可以哭,但你也可以不哭。

不是為了讓他不哭,而是讓他知道自己能選擇

這個技巧最常被誤會的地方,就是以為「允許他哭」是為了讓他不哭。其實不然,我們不是在用話術讓他閉嘴,而是在幫他打開一扇門,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走出去。

小孩不是不講理,他只是還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壓力。而當你說:「如果你真的覺得很煩、想哭一下,我可以陪你」,你不是在妥協,而是在傳遞一個訊息:你的感受不是錯的,你不用靠爆炸來證明它。

這樣的對話,不會馬上讓孩子變天使,但它會一點一滴地累積信任,讓孩子知道,你是可以容納他的情緒,而不是會被他情緒嚇跑的那個人。

實用語句怎麼說?我們不是專家,但我們可以預判

以下是幾句可以實際使用的語句,幫助你在情緒要爆發之前,把那顆「氣球」戳掉一個洞:

  • 「我知道你現在很煩,可以先休息一下,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再來處理作業。」
  • 「你如果覺得快爆炸了,我們可以先生氣五分鐘,然後再決定下一步要怎麼做。」
  • 「我不會馬上要你開始寫,但我可以陪你坐一下。」
  • 「今天功課真的很多,光看到也會想哭,對不對?」

你會發現,先說出孩子的感覺、允許他的情緒,反而讓他比較不需要用崩潰來求助。

情緒是需要陪,不是需要關掉

寫作業這件事,對很多有學障或ADHD的孩子來說,不只是知識上的困難,更是一場情緒耐力賽。當情緒湧現,大人不需要當消防員,而是要當陪跑員。

有時候,你不是要「解決孩子的問題」,你只是要讓他知道:你在,他不是一個人。

所以當他說:「我不要寫!」你不用立刻回:「你現在不寫,那你要什麼時候寫?」你可以先說:「我知道你現在很不想寫,媽媽也常常有不想工作的時候。」然後等他氣消,等他願意。等他發現自己有選擇的能力,也有被理解的權利。

如果你願意放下「控制孩子反應」的焦慮,轉而成為「觀察、陪伴與戳破情緒氣球」的人,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孩子不是真的要哭。他只是想看看,有沒有人在他想哭的時候,還會留在他身邊。

所以,當你先說出口、先允許、先陪在他身邊時,他或許就不再需要用崩潰來求關注。而你允許他哭,反而不哭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文炎的沙龍
73會員
223內容數
社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主任/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認證社工督導。社福界資深熟男,重度工作狂,喜歡自嘲有過動症,坐不住辦公桌。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問題,希望用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容易認識社會工作,也希望這些社會工作的故事可以鼓舞需要被協助的個案與社工,努力在社福界裡不斷尋找新世界與新視野。
吳文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24
孩子行為越來越難管教,不一定是退步,可能是孩子正在測試照顧者的愛與耐心,透過攻擊行為試探照顧者是否會離開。文章從依附理論、功能性行為分析、信任窗理論等角度,探討孩子情緒失控背後的深層原因,並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例如ABC分析法、情緒收容空間等,幫助社會工作者與父母理解並陪伴孩子度過情緒低潮。
Thumbnail
2025/06/24
孩子行為越來越難管教,不一定是退步,可能是孩子正在測試照顧者的愛與耐心,透過攻擊行為試探照顧者是否會離開。文章從依附理論、功能性行為分析、信任窗理論等角度,探討孩子情緒失控背後的深層原因,並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例如ABC分析法、情緒收容空間等,幫助社會工作者與父母理解並陪伴孩子度過情緒低潮。
Thumbnail
2025/06/19
本文探討如何運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協助選擇性緘默兒童應對霸凌。文章指出,鼓勵孩子說話並非有效方法,而應著重建立可執行的行為回應機制,讓孩子在沉默中也能保有力量。透過設計微行為任務、設定明確可達成的指令、使用增強物等方法,幫助孩子學習自我保護,並強調家庭、學校與機構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6/19
本文探討如何運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協助選擇性緘默兒童應對霸凌。文章指出,鼓勵孩子說話並非有效方法,而應著重建立可執行的行為回應機制,讓孩子在沉默中也能保有力量。透過設計微行為任務、設定明確可達成的指令、使用增強物等方法,幫助孩子學習自我保護,並強調家庭、學校與機構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6/03
這篇文章探討了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兒童小佐的學習困境,以及老師和小佐奶奶互動中所反映出的教育問題。小佐因寫字不整齊而多次被擦掉作業,導致他對學習失去信心。文章反思了在要求孩子「更好」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孩子努力的過程,並呼籲教育者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與需求,成為孩子信心的支持而非打擊。
Thumbnail
2025/06/03
這篇文章探討了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兒童小佐的學習困境,以及老師和小佐奶奶互動中所反映出的教育問題。小佐因寫字不整齊而多次被擦掉作業,導致他對學習失去信心。文章反思了在要求孩子「更好」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孩子努力的過程,並呼籲教育者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與需求,成為孩子信心的支持而非打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管理對其成長非常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教導孩子識別情感,鼓勵情感表達,教導情緒調節技巧以及強化積極的情感經驗。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管理對其成長非常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教導孩子識別情感,鼓勵情感表達,教導情緒調節技巧以及強化積極的情感經驗。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在餐廳裡,碰上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我的兩個孩子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但的確有效⋯⋯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在餐廳裡,碰上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我的兩個孩子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但的確有效⋯⋯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我們就是情感豐富的人,這可以是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學會不讓情緒成為絆住我們的阻礙,在感同身受之餘學會更多應對策略,就不需要用盔甲來武裝自己的心了。
Thumbnail
我們就是情感豐富的人,這可以是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學會不讓情緒成為絆住我們的阻礙,在感同身受之餘學會更多應對策略,就不需要用盔甲來武裝自己的心了。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Thumbnail
當孩子有情緒產生時,首要做的事情必須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去處理事情。辨識孩子的情緒和引發情緒的刺激源,提供解決的建議,並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