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情緒化,你越怕,但你越壓,他越炸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寫作業的「情緒風暴」感到無所適從。明明只是坐下來寫功課,孩子卻突然大吼、哭鬧、崩潰,大人一急,開口就是:「好了啦,不要哭了!」、「有什麼好生氣的!」或者「你再鬧,等一下就沒電視看了。」但你會發現,越是想壓制,孩子反而越失控。不是因為他任性,而是因為他在情緒裡找不到出路,只好用哭、用拖、用吼來證明:我真的不行了。
而家長之所以會這麼怕孩子情緒來襲,往往是出於一種直覺的恐懼——情緒是壞的,必須趕快止血。但真相是:情緒不是問題,壓抑才是問題。不允許孩子情緒發作,才會讓那些原本可以「小小爆炸就沒事」的反應,一路累積成真正的火山。你先說出口,孩子反而冷靜了
分享了一個看似不可思議、但在現場屢試不爽的技巧。有一次我對因為作業太多而哭了一小時的小康說:「我們先寫這三題就好,你寫完這三題,就可以哭五分鐘。」結果那孩子愣住了,安靜了,覺得主任的反應完全超過他的邏輯,默默地寫完三題之後,最後竟然沒哭。
這不是魔法,而是預期管理與心理鬆綁的結合。當你預判孩子的反應、直接說出他可能的行為,反而像是戳破了一顆情緒氣球——孩子覺得「喔,你知道我會這樣喔?那我就不用演給你看了。」這是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當你提前說出孩子可能的反應,反而會幫他把情緒鬆綁,讓他不需要真的爆炸來表達。當情緒被允許,反而失去了劇烈爆發的舞台。
這也說明了一個殘酷但真實的事實:很多孩子之所以持續情緒爆炸,是因為他們學到,只有那樣才會被聽見。

為什麼「先允許」會降低反應強度?
這與心理學上所謂「前導策略」或「情緒調節前導反應」類似,提前命名與允許,能讓情緒張力被自然釋放。孩子的情緒之所以會衝到那麼高,往往是因為當下的狀況超過了他的預期,也超過了他能處理的能力。但當你在事情發生前就給出預期、甚至允許反應時,他反而會放下那種「我必須透過情緒來抗議」的需求。
就像如果你早就知道今天會下雨,你出門前就會帶傘;反之,如果你穿著新鞋卻突然被雨淋到,你一定會更生氣。很多孩子的崩潰,其實不是來自於作業,而是來自於情緒被否定的那一瞬間。
當你先說「你可以不想寫」、「你如果覺得想哭也沒關係」,孩子會感覺:我可以有情緒,但我不一定要發作。這是一種把選擇權還給孩子的方式——你可以哭,但你也可以不哭。
不是為了讓他不哭,而是讓他知道自己能選擇
這個技巧最常被誤會的地方,就是以為「允許他哭」是為了讓他不哭。其實不然,我們不是在用話術讓他閉嘴,而是在幫他打開一扇門,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走出去。
小孩不是不講理,他只是還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壓力。而當你說:「如果你真的覺得很煩、想哭一下,我可以陪你」,你不是在妥協,而是在傳遞一個訊息:你的感受不是錯的,你不用靠爆炸來證明它。
這樣的對話,不會馬上讓孩子變天使,但它會一點一滴地累積信任,讓孩子知道,你是可以容納他的情緒,而不是會被他情緒嚇跑的那個人。
實用語句怎麼說?我們不是專家,但我們可以預判
以下是幾句可以實際使用的語句,幫助你在情緒要爆發之前,把那顆「氣球」戳掉一個洞:
- 「我知道你現在很煩,可以先休息一下,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再來處理作業。」
- 「你如果覺得快爆炸了,我們可以先生氣五分鐘,然後再決定下一步要怎麼做。」
- 「我不會馬上要你開始寫,但我可以陪你坐一下。」
- 「今天功課真的很多,光看到也會想哭,對不對?」
你會發現,先說出孩子的感覺、允許他的情緒,反而讓他比較不需要用崩潰來求助。
情緒是需要陪,不是需要關掉
寫作業這件事,對很多有學障或ADHD的孩子來說,不只是知識上的困難,更是一場情緒耐力賽。當情緒湧現,大人不需要當消防員,而是要當陪跑員。
有時候,你不是要「解決孩子的問題」,你只是要讓他知道:你在,他不是一個人。
所以當他說:「我不要寫!」你不用立刻回:「你現在不寫,那你要什麼時候寫?」你可以先說:「我知道你現在很不想寫,媽媽也常常有不想工作的時候。」然後等他氣消,等他願意。等他發現自己有選擇的能力,也有被理解的權利。
如果你願意放下「控制孩子反應」的焦慮,轉而成為「觀察、陪伴與戳破情緒氣球」的人,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孩子不是真的要哭。他只是想看看,有沒有人在他想哭的時候,還會留在他身邊。
所以,當你先說出口、先允許、先陪在他身邊時,他或許就不再需要用崩潰來求關注。而你允許他哭,反而不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