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一段關係中,明明努力付出,卻換來疏離與冷淡?
或者,曾經有個人離你很近,但漸漸地,連聊天都覺得有距離?
或者,曾有一個時刻,你被深深理解、接住,那種感覺像被溫柔擁抱著,讓你心生連漪,感觸依舊?
我們渴望與人建立連結,但一段關係能走得深、走得遠,不只是發條訊息、發個貼圖,也不只是偶爾一起吃頓飯、喝杯酒而已,更是怎麼「連結」。
人過了四十,不容易再結識交心的朋友,但我很幸運。有一個好朋友,是位女生,是先前學習心理諮商的同學。幾年的課程,在小組練習中,彼此真誠開放,分享生命故事,逐漸相互信任。後來因為搬家,兩家住的不遠,於是兩對夫婦成了好朋友。我們偶爾碰面,分享開心,陪伴低谷。在一起時,放鬆、自在,彼此坦誠。可以邀請,也可以婉拒,不會勉強、也沒有壓力,相互尊重。分享彼此擁有的,也在需要時願意求助。我很幸運,能在人生下半場,建立並擁有真心而知心的友誼。
今天,我想邀請你,走進人際關係的深處——反思那些長久且豐厚的情誼,到底依靠的是什麼?讓我們一起聚焦深度關係的三個支柱:真誠、尊重與共好。
真誠:不是說出所有話,也不是恣意釋放情緒,而是「真心在場」
說到「真誠」,你腦中浮現的是什麼?是「說真話」,毫無保留說出內心所有聲音嗎?還是勇於坦露自己的心情?
真是真實,不是虛假的;誠是誠實,是就是內外一致,不是偽裝的。所以它指的是:「內在真實的想法、感受、價值觀,與外在的表達一致」。
在做顧問前期,自己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怕說真話得罪客戶。可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看到大哥說真話,常常讓媽媽更加情緒化;也可能因過去職場的經歷,看到同事說真話,常常會惹怒主管或被老闆修理。
有時,客戶問一個問題,我會考慮客戶的立場、觀點或利益,有所保留或模糊化的表達。雖然場面上沒有問題,但心中是不踏實的。後來,有機會與其他同行一起合作,看到了真實的說出觀點或意見,即使與客戶不一致或是相反的,仍能被接受,甚至有時反而加深了彼此的信任與尊重,讓我很有觸動。
為什麼真誠能深化關係呢?有四個主要的原因:
首先,真誠讓人放心「做自己」:當我們感受到對方是真實而非表演,我們的大腦會自然降低防衛、感到放鬆。這種放鬆會釋放催產素(oxytocin),增進信任與情感連結。「真誠」能讓彼此進入心理安全的狀態,是關係深化的入口。
其次,真誠能帶來真正的信任:信任不只依賴時間累積,而是靠真實交流建構。當你真誠地分享感受、脆弱、界線、觀點,對方才能判斷你是否值得信賴。沒有真誠,就像戴著面具交朋友,關係永遠停留在表面或試探。過度迎合,會壓抑自己、累積不滿,關係也難以長久。
接著,真誠能創造「情感共鳴」:真實的分享會讓對方感同身受。例如:當我在課程中分享講師生涯的失敗經驗,學員會想:「原來老師也會緊張啊,我還以為你一直很淡定呢」。這種共感會拉近人我的心理距離,讓彼此看到更真實的人性。不談情緒、只講道理,看似成熟,實則產生距離,只因缺乏情感流動。
最後,真誠可以帶來修復與成長:關係不可能總是和諧,過程中會有誤解、摩擦、争吵。只有真誠的對話,才能在衝突中看見理解、在冷淡中尋回靠近。真誠是關係修復的起點,也是彼此成長的契機。
「把所有內心話都說出來」,「將情緒亳無保留的表露出來」,不是我理解的真誠。關係,不是只有一個人,真誠,也不是只在乎自己,而是——你是否「真心在這段關係」?在關係中,我們有多少比例在關注自己的感受或需要,又有多少是放在對方?你的話語、回應、眼神、肢體,是否真的在聽、在理解、在共鳴?
真誠,是關係中的核心,讓你我可以走近彼此的那扇門,有了這扇門,關係才可能從交際,走向交情,進而抵達交心。
尊重:我願意看見並理解你的不同,而不是總想改變你
我們常說「尊重彼此」,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卻常常不自覺地想把對方「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你希望伴侶不要「過度情緒化」;希望父母不要「太嘮叨、碎碎唸」;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唸書,別貪玩」;希望同事做事能「思路清晰,說話有條理」……
我們期待「對方如我所願」,是因為這樣我會比較舒服或對己有利。尊重,不是讓自己舒服;尊重,是即使自己不一定舒服,仍願意去看見對方真實的樣貌。
什麼是「尊重」?
尊重 ≠ 客氣 ≠ 禮貌表面功夫。
尊重是一種對人的態度:「我看見你是獨立的個體,你有自己的感受、觀點、選擇、界線與節奏,我不試圖控制你、評價你,只為了如我所願。」尊重的本質是:允許不同、接納差異、尋找共識。
為什麼尊重對關係如此重要呢?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尊重是安全感的來源:在關係中,光有熱情還不夠,還需要有界線。人有情感連結的需要,同時也是獨立的個體,不希望被越界、被控制、被評斷。只有彼此在安全、安心、不受壓迫、不被控制的關係中,才願意保持開放。尊重創造「心理安全場域」,是信任與交心的前提。
第二,尊重是讓「差異」共處的橋樑:關係走向深度,即使是朋友、親人,甚至伴侶,就不可能事事都一樣,不論是喜好、觀點、價值觀。差異是必然,如果不懂尊重,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或試圖改變對方「像我一樣」,最終,只會導致對抗或疏離。尊重,讓我們學會即使「不一樣」,仍能彼此相伴、支持與催化成長。
第三,尊重讓彼此有「被看見」的感覺:
我說的話,你有在聽,不打斷、不否定;
我表示現在不想說話,你願意讓我靜一靜;
我的選擇不同,雖不贊同,但不會阻止,願意讓我去嘗試、去體驗。
這些微小而深刻的行為,讓我們感到即使不同,「我」依然很重要。在他人面前,自己被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對待。
很多關係走向疏離,不是缺乏愛,而是隨著時間,少了當初的尊重,不自覺侵入了對方的安全界線。
• 情侶間不再尊重彼此選擇與成長節奏
• 親子間缺乏對差異與界線的尊重
• 好朋友間強行干涉或強迫對方隨附、配合
尊重,是關係中的穩固力量,讓時間長久而不窒息,心靈靠近卻不隨意。我們也會在第21集深入探討界線這個主題。
共好:不僅相伴同行,也願意一起變好
孩子努力讀書追求成績是為了什麼?讓你光宗耀祖、走路有風?
太太走出家庭返回社會是為了什麼?讓你耳根清淨、自由自在?
同事犧牲假期全力配合是為了什麼?讓你業績長虹、獨佔鰲頭?
「共好」,在華人文化中並不容易實踐。因為我們從小被教導的是比較、競爭、力爭上游。當朋友升職、伴侶成功、兄弟姐妹買房買車,我們嘴上說恭喜,心裡卻忍不住失衡,甚至心生嫉妒。
「共好」不是各自安好,也不是只想著利用他人,更不是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它是一種態度:「我希望自己好,也希望你好;讓我們彼此支持,互相成就。」
「共好」對深化關係的價值是什麼?
首先,共好關係有著「長期願景」:表層關係只看當下的利益或對等的回報。不論親密伴侶或事業夥伴,當關係走向深層,必然會問:「我們的共同理想是什麼?」、「我們想要一起成就的是什麼?」共好,讓關係具有未來感與成長性,就不會卡在「誰付出比較多」或是「這次,你到底幫不幫我?」的迷思中。
其次,共好是一種雙向支持而非單向依賴:有些關係走向失衡,變成一方「一直給」、而另一方「一直要」,這是不可持續的扭曲。共好關係是:我願給你幫助,也請你給我支持,讓我們因為在一起而更有能量。共好讓彼此「不消耗」,「相互賦能」,關係變得豐盛而非枯竭。
最後,共好能激發潛能,能分享喜悅
在遇到挑戰時,會彼此鼓勵:「你可以試試看」、「我陪你」、「你有這個天分」,相互催化,共同成長。也會在成功之後,感同身受,真心祝福:「你有這樣的成就,我同感驕傲」、「你找到了人生方向,我很為你開心」
在第14集中,曾分享了一個輔導女兒功課的真實例子。我曾經這樣想:「出差在外,還要輔導女兒的功課,真是蠟燭兩頭燒」、「我工作這麼忙,還要輔導功課,太太卻幫不上忙,男人真命苦」,轉念到「看到女兒因為被爸爸支持而開心,我感到了愛的流動與溫暖」、「陪伴女兒成長,能深化親子關係、特別是她即將步入青春期」、「輔導功課,讓我學習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來解釋抽象原理,對我的表達很有幫助」。視角改變後,做相同的事,感受不同,收獲不同。
「真誠」讓我們彼此真實相見,「尊重」讓我們在差異中自在共處,那麼——「共好」,是關係中的催昇力量,讓彼此不只是存在,而得以共同成長、一起走向幸福。
關係裏的三個支柱,是我們內在底層的心態與價值觀。它們反映的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與他人、怎麼定義連結與界線、怎麼理解關係的目的與價值。因此,沒有什麼速成的方法可以參考。真誠、尊重與共好,不是技巧,而是一種態度,一次選擇,在於你是否相信,並願意付諸行動。
關於內在信念與價值觀的探索,以及如何發覺新視角、創造新經驗,或運用新的語言模式來轉化信念,由於單向的分享幫助有限,如果未來有機會,我們將舉辦體驗式工作坊來相互陪伴與成長。
節目到了尾聲,今天我們分享了:
關係裡的三個支柱:真誠、尊重與共好
-真誠,讓彼此打開、覺得安全、心可以靠近。
-尊重,看見不同,而非總想改變。親近卻保有空間,舒服而不會有壓力。
-共好,讓彼此成長,相互依賴,前行道路更加踏實且安心。
🎯 本週的實踐行動,燒腦一些:找一個你想建立或深化的關係,或是目前狀態不好且你想修復的關係,用以下三個提問來自我反思:
- 我是否相信「對方若看見真實的我,仍然會接納我」?
- 我是否相信「彼此的差異是有意義的」而非「誰對誰錯」、「誰好誰壞」
- 我是否習慣用「你多我少」、「你有我無」的二分思維看待關係,還是願意相信「你有我也有」、「你多我也多」
也歡迎聽眾在反思之後,與我分享你的看見
馬克吐溫有句名言:「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去爭吵、道歉、傷心、斤斤計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一切稍縱即逝。」
幸福不只是擁有很多,是與人相遇時,能感受彼此都在,人在心也在。 你是不是也願意,成為照亮他人生命的亮光呢?
記得訂閱做自己的幸福教練,我們下週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