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為重點整理,建議閱讀完文章後再來複習。
人類的終點
- 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會以分工、互相扶持的模式維持族群的生存,但這樣的結構隨著人類的進步開始有了變化,讓精神體認為人類型態無法有效的永久生存。
- 人類發明了「錢」能將一切事物數字化,交易行為也改變了人類原本的社會性策略,也正式宣布人類社會開始走向資本主義。
- 萬物資本化造成所有東西不需要經過人際互動,就可以透過交易取得,這樣的現象看似完美,卻也潛藏了許多問題。
1. 社會關係異化
- 社會關係異化成了數字,人類開始與原本的群體切割開來,變成只專注於自己事務的社會齒輪,因為不需要互動就可以正常生活,讓人對族群與地區的歸屬感變得薄弱。
- 社會議題變成了某部分人的工作與責任,讓人類無法清楚看清群體所面臨的困境,加速社會關係的破壞。
2. 社交孤立化
- 人類透過社交、遊戲、分工等互動方式,學習社會規範的基礎認知-道德感,缺乏這些互動就會難以找到社交疆界,變成了一座座的社交孤島。
- 人際互動包含行為、表情、語氣等,無法學習這些非語言表達會讓人對情緒的辨識與表達能力下降,變得無法整理自己的情緒。
- 手機等科技產品有著拒絕溝通的能力,只要關上手機就可以把自己不喜歡的價值觀拒於門外,這樣的行為不但無法透過挫折學習社交技巧,反而讓自己陷入同溫層之中。
3.消費性思維
- 消費性社會的出現,讓人類在做決策時偏向以消費解決問題,不再維持思考、判斷的習慣。
- 消費行為是「轉嫁責任」的過程,讓人類思維變得單一化,被馴化為「用錢生活」的動物。
4. 我執的膨脹
- 我執,是佛教術語,簡單來說就是對自我慾望的執著。我執這個概念存在於所有生物的基因中。
-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已經足以滿足生存,開始將慾望轉向於意識層次,這種追求在社會關係異化後變得更加失控。
- 人類無法透過物質消費滿足意識需求,便使自己陷入無法滿足的迴圈中,這個永遠無法滿足的我體就會加重執念、加重慾望。
新世界的挑戰
- 社會與科技的進步絕對是對人類整體良善的狀態,只不過我們需要思考:「人類能不能跟上進步?」
-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我們日常必要發生的社交與運動急速下降,這讓我們的身體與心靈無法適應、開始生病。
- 我們已經進入到需要「刻意練習」的時代,練習那些因為進步而被拋下的習慣,重新調整身心的平衡模式。
1. 持續精練情緒
- 意識層面,只要維持精練情緒,就可以達到精神上的滿足,脫離消費主義的陷阱,維持生命的熱情。
2. 保持身體健康
- 物質層面,現代人已經不需要花費大量勞動力去取得食物,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重複的工作型態,這樣的分工狀態導致無勞動量與高重複勞動量的畸形日常。
- 維持運動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身為動物唯有持續不斷地「動」才能保持健康。
3. 放下執念
- 社會層面,開始建立連結時,我執就變得不再重要,回歸原本社會性互動的生活模式,建立連結、獲得滿足。
跳出迴圈
- 在赫爾曼·閔可夫斯基的「光錐」概念中,每一個事件(某一時間點上的某一空間位置)都會產生一個「光錐」,光錐侷限了未來與過去的範圍,而這也是知名小說《三體》所提到的「光錐之內皆命運」。

- 光錐分為三部分:
- 未來光錐:
你現在能夠影響的所有未來事件。(例如你說話後聲音能傳多遠) - 過去光錐:
所有能夠影響你「現在」的事件。(例如太陽光走了8分鐘才照到你) - 光錐之外:
不在這兩個錐子裡的事件——跟你「現在」無關,因為光速限制,它們無法影響你,也不會被你影響。
- 如果我們將光錐的光源改成太陽,就等同我們的一生注定被囚禁在太陽的光照當中,不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改變結果,唯一能改變、能逃離光錐的方法就是改變太陽。
意識的光源
- 無法逃離光的範圍,只表示我們物理上的有限,不代表無法選擇命運,限制命運的主因更多的是意識上的光源:信念所產生的牢籠。
- 信念是意識上的光源,我們一生的決策都被我們的基底信念所囚禁,即便是生活背景相仿的兩個人,只要他們所抱持的信念有所不同,所擁有的未來就會完全不同。
- 信念是相信的念頭,也就是對一個觀念或視角的信任,這個信任的來源以及你為什麼相信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會無條件的相信這個視角。
- 信念就像是手電筒的廣度,會導致你在做判斷的時候,能看到什麼與不能看到什麼,被你信念照到的地方才會成為你命運當中的真實。
- 現在的信念是由過去的認知所堆砌的,並在未來帶來限制,這就是陷入迴圈。

改變光源
- 改變光源-拓展信念是改變未來的方法,藉由知道讓生命的選項不只是原本信念所照亮的區域。
- 我們能夠藉由學習、與人交流、嘗試新事物等方式增加更多光源、拓展視野,增加照亮的區域。
1. 閱讀
- 閱讀就是作者將他的光源濃縮而製的成品,最好是閱讀一些與你原本認知不同性質的作品,重點不一定是完全讀懂它,而是要讓自己產生「原來可以這樣想」的新觀點。
2. 旅行
- 透過旅行認識與體驗當地風俗民情,能拓展自己的視野,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3. 與人交流
- 以深入對談的交流方式與人交流,嘗試具有結構性、邏輯性,類似於辯論的議題討論,有助於整理自己的思維,也能從別人身上看見自己的思考盲點。
4. 開放的心態
- 開放的心態不是要全然接受,只需要停留在「原來還可以這麼想」的階段就可以了,互相尊重彼此的正確,才能讓彼此找到舒服的互動節奏。
知道就好
- 改變就只在一瞬間,但重點是你要將這份新光源當成是生命的禮物,而不是一份對舊有光源的干擾。
- 不需要比較新舊光源的好壞,當你的生命被這些無窮無盡的可能性點亮之後,這些比較與執著就變得一點都不重要了。
蝴蝶效應
- 不是所有狀態都能透過知道就好而得到結果,因為迴圈還分為意識層次與物質層次。
- 意識層次:大多為內在問題(如想法、情緒等),多為思維上的習慣。
- 物質層次:大多為外在問題(如環境、行為等),多為動作上的習慣。
- 當不知道是物質層次還是意識層次的問題時,就無法有效的判斷解決方法。
- 知道就好能夠跳出意識層次的迴圈,但物質層次要靠改變慣性力。
終止挫折
- 在改變的過程中,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只要感到疲憊,就表示你正處在「內耗」的狀態。*內耗是行動方向與慣性方向相斥時所產生的狀態
- 物質層次的改變要用最小單位的力,不是與之對抗,而是要偏移原本的方向,就像2-4穩定身體所提到的一樣。
- 記住:執行>結果,持續規律的執行比每次執行的結果更重要,不要因為練習的過程沒有成果而感到灰心,而是要觀察你的慣性方向是否真的有被你撼動。
人生使命
- 意識是由高次元的精神體賦予人類的,意識沒有主觀性,無法理解物質次元的概念,所以精神體無法事先計畫、安排生命的過程。
- 意識出現在物質次元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豐富的情緒。
- 精神體之於我們,就像是我們之於農作物,我們能透過農業從植物身上獲取農作,但我們無法知道植物們的興趣、喜好、流行些什麼。
天職與使命
- 我們常說的天職與使命,是那些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在不同領域的發揮,往往與自身的基因與生長背景有關。
- 基因會影響人的能力,這些先天優勢再加上後天條件,就能創造出各種形狀的獨特人類。
- 人類會對自己早期接觸且具有偏好的事物產生趨向力,這些個性會被自己認定為天職、使命,但這只是我們第二章精練情緒,所產生的「副產品」。
- 人類被賦予意識的目的就是創造情緒,所謂的人生使命、功課,就是活出自己快快樂樂的樣子。
因果業報
- 業(Karma),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1500年左右的吠陀文化,一個人出生的貧富貴賤,是來自前世行為的結果,人們相信必須透過祭祀取悅天神,才能讓業果顯現或獲得來世善報。
- 佛教代表釋迦牟尼在西元前6世紀時,強調「因果業報」的自我負責,他認為業力是完全自然的機制,就像物理法則一樣,你造什麼因,就結什麼果。
- 我的觀點:日常所有的意圖(意識)和行為(物質),都會影響到未來的命運,意識影響的是命運的可能性,物質影響的是命運的慣性力。
慣性的影響
- 慣性會影響一切,你所施加與承受的力會影響到你在物質次元的慣性狀態。
- 你之所以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不是因為一次的成功,而是過去好幾次的重複。
- 不要輕忽生活當中的小舉動,每個最小單位的力都是撼動慣性力的關鍵。
控制業果
- 在3-3蝴蝶效應有提到,調整慣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續且小幅度的調整做功並保持覺知,大幅度的限制或抵抗的方式,就會造成內耗無法持之以恆。
- 七情六慾不是人類的原罪,但會像野馬一樣不受控制,唯有學習握緊韁繩,才能真正有效的控制你的慣性力,掌握因果業報的自然法則。
自由意志
- 自由意志的重點是能自由選擇「體驗」,你的心態決定你的處境。
- 意志不需要用物質的狀態來定義自己,只要你能夠清晰地知道,現在的物質狀態與真實的自我並無關係,你就能維持你意志上的自由。
保持自由
- 意志的改變只在一瞬間:意志是流動的,我們隨時都可以調整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 不要用當下的選擇定義意志:人生會累積大量的選擇,但每個選擇充其量只能代表當下,意志的本質是自由的,不受選擇的影響。
心想事成
- 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會讓人產生一切皆可用物質滿足的假象,變成物質麻藥。
- 物質的存在應該只是輔助,是讓我們在生命中冒險、體驗的工具,當你無法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時,怎麼能知道要用什麼工具來協助自己心想事成。
- 達到心想事成的三個重點:
- 確實執行精練情緒的四個步驟。
- 清楚意識迴圈與物質迴圈的不同。
- 讓自己的意志保持自由。
成為人類
- 人類是意識與物質次元的連接媒介,讓意識能在具有主觀性的世界中創造情緒。
- 人類的生命就是要盡可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創造豐富的經歷,將這些人生經歷總和在一起,就成為了人類的本質-命運。
- 命運不單只是人類活著的時間,而是在生命過程中的經歷,這些由物質慣性力與意識的創造虛像能力所共同創作的故事,正是人類存在的真正本質。
- 命運的本質可以說是:意識創造情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