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談習慣時,想到的是早上起床後的第一杯水、睡前的冥想、每天背幾個英文單字、換上鞋子去跑步👟等等的生活習慣。但如果稍微回想一下,其實我們每天最長時間待的地方"工作場所",才是我們養成最多行為習慣的地方。

每天上班的你,其實早就進入了一套「自動導航模式」
📋每天一上班,就啟動了一連串的「自動導航模式」
我到公司門口前會把識別證從背包中拿出來刷刷卡機,接著走固定路線到座位上,然後把筆電拿出來接上充電線,再把其他東西放定位,接著去茶水間洗手、裝水、喝一大杯水後把水壺裝滿,回到座位上時便將電腦打開開始一天的工作
光是進到公司左右的十幾分鐘便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習慣並且在工作中
你是否會下意識先打開Outlook?
打電話📞給特定單位時,會先心裡打個草稿,準備對方可能問的三個問題?
開會時輪到你報告,你總知道該從哪一頁投影片開始講、該略過哪幾頁?
這些不需要特別提醒、不用貼便條紙的流程,就是工作場所的習慣。
這些習慣之所以重要,不只是讓你工作更順利,而是它們構成了組織能正常運作的基礎。如果沒有他們,那可能廠商送材料到工廠的時候沒有人應門收貨、在學校裡老師和學生沒有準時上下課、打電話給銀行客服時沒有人接手處理等等。
公司就像沒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想前進,結果誰也過不了。
📚 寫在手冊上的規定,和沒寫出來的默契
有些工作習慣是來自「流程手冊」,但更多的其實是「大家都這樣做」的默契。
例如你可能聽前輩交代過:「跟A部門聯絡的時候,記得直接tag某人比較快」、「跟副總報告時,記得先講結果,不然他沒耐心聽過程」、「這份文件要交出去前,記得先拿去給誰蓋章」。
這些潛規則構成了所謂的組織文化。
它們不一定正式、不一定公開、但無所不在。 但卻往往成為一家公司有效率或卡關重重的關鍵。
🔁 習慣不只是在重複,還能進化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如果大家都一直照著舊習慣做事,會不會被時代淘汰?
我們來看看來自19世紀的腳踏車產業🚴♀️研究給了很好的啟示。
當時腳踏車這項產品才剛推出,並且眾人預期之後會大鳴大放,也因此各個廠商的設計可說是五花八門、百家爭鳴,有的公司選擇大膽創新、徹底重設;有的則保守地堅持原本路線。結果,這兩類公司都容易倒閉。反而是同時保有原本產品線、又嘗試建立新生產線的公司活了下來。
這些公司之所以能走得遠,是因為他們懂得:
讓一邊讓組織良好的習慣延續,並且帶到新環境中建立新的例行事務。
說得更貼近我們的日常
把熟悉的習慣帶進新的場景,並在那裡進化出新的方式。
🧩 從工作現場開始練習:哪些習慣該保留,哪些要升級?
也許你正在轉職、換團隊、或剛接下一個新案子,你會帶著以往的「行事風格」一起進去。 在這樣的時刻,不妨練習觀察:
- 有哪些是你原本的好習慣,可以繼續沿用?
- 有哪些流程在新環境已不適用,需要重新設計?
- 有沒有值得你學習模仿的「別人早已養成的好習慣」?
習慣不是死的。它其實是你在職場裡,默默但無比強大的資產之一。
另外我也推薦試著去跟你欣賞的主管或者同事聊聊,了解他們在工作中的習慣,最好是帶著你遇到的問題或瓶頸過去這樣的交談更容易產生火花🔥🔥。
延伸閱讀:
《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讀後感(二):讓任務落地的4個關鍵心法與實例

習慣不是只用來重複,更是我們在變動中合作、進化與創新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