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開始建立迷你習慣了嗎?
在上一篇 【習慣養成系列】迷你習慣:大腦說「這個簡單,我可以」的入門配方
我們談到與其靠一時的熱血,不如從每天只讀一頁書、深蹲五下這樣的迷你行動開始,讓大腦輕鬆地打開一條新習慣的通道。但當你實際開始執行時,你心中可能出現了這樣的聲音:
「這樣真的有用嗎?」「我怎麼又拖著不想做了」「我昨天都做很多了,今天是不是也該繼續加碼?」
是的,這些都是常見的迷你習慣阻礙,不是你不夠認真,而是大腦在默默上演它的「自保模式」。
今天這篇,就來陪你一起拆解:
為什麼迷你習慣看起來容易,但剛開始做起來卻常卡關?我們可以怎麼破解這些卡住的點?

跨出這一步,就等於擴張了自己的舒適圈
🎢 為什麼動機撐不起一個好習慣?
和迷你習慣建立的方法比起來,傳統習慣養成的方法主要是靠激勵人心的動機,理想上,我們只要維持動機,便不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就能驅動我們執行某個習慣,也因此動機和意志力的關係可以透過我們稍稍修改B.J. Fogg提出的行為模型來闡述這個情況

在從事某個行為期間,動機和意志力呈反向關係,動機越高所需要的意志力越低,反之亦然
然而動機在本質上是一種情緒,它是波動的、不穩定的,來的時候像打雞血,退的時候連牙膏都懶得擠。因此,想靠「熱血」來對抗沙發、洋芋片、Netflix...我只能說...加油吧...
而且而且,人在重複一件事時,情緒張力會遞減。好比今天吃冰淇淋很開心,但一連吃七天就開始無感。
所以靠動機來培養習慣,其實是從一開始就設錯戰場囉。
🧠 迷你習慣的核心:用一小步,擴大舒適圈
相較於靠爆發力的動機策略,迷你習慣的設計更像是一種「舒適圈擴張術」。
你只需要踏出一小步,這一步不痛、不難、只耗一點點意志力。
像是「站起來,走去拿書」,或「打開瑜珈墊,不動也行」。
讓你的大腦知道,退一步就回到熟悉的舒適圈。
當你這樣做了幾次,大腦就開始建立一條「這樣做也沒什麼」的通道,新的舒適圈也在默默擴張。
😮💨 最常見的迷你習慣阻礙有哪些?
1. 行動前的抗拒
從 0 到 1,永遠是最難的。
但那一步如果夠小,小到就像把門推開一條縫,內建的抗拒感就會被削弱。 告訴自己:「我只是把鞋穿上,不是要出門跑步。」
2. 越做越多的壓力
當你連續幾天「超標」,就會開始有種「不能掉下來」的壓力。
原本只是寫 50 字,這幾天都寫 1000 字,突然某天沒力氣,就會焦慮。
記住:迷你習慣最棒的地方是你永遠能完成最低門檻。
表現超出預期很好,但沒超出預期也還是很好👍
習慣養成要的是「一致性」,不是「完成量」。
3. 心理與生理的抗拒
- 心理障礙:有精力卻不想動,這時只需要「騙過自己」開始做第一下,想法就會跟著身體動起來。
- 害怕成功:有些人潛意識中害怕「成功了就不能躺平了」,好像一旦改變了,就再也無法回到現在的自己。其實不是的,習慣是工具,不是枷鎖。
- 生理障礙:真的沒電、沒動機時,請提醒自己:「我連站起來都不願意嗎?」就做那最小的一步,讓你重新掌控節奏。
💬 如果你已經開始實踐迷你習慣,應該也感受到
這比你想的簡單得多,不靠動機、不靠硬撐,只靠一小步開始。
當然,過程中還是可能遇到中斷、偷懶、失去動力…
這些都很正常,也是很多人會問的問題。
如果你有這些困惑,歡迎留言或私訊我,我們可以一起找到更適合你的做法🌱

即使只是微小的一步,也能在日常裡投下自己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