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慈悲,其實就是把我們願意給別人的善意,也給自己一份。」
——克莉絲汀・奈芙,《自我慈悲的力量》
我們常說要善待別人,要有同理心,要為別人的痛停下腳步。
可最難的,是在自己疲憊不堪的時候,也願意給自己一點理解、一點喘息。
但如果我們願意重新開始——不是從更努力做得更好開始,
而是從「允許自己有情緒、有不確定、有做不到」開始呢?
這篇文章,就是寫給正在學習「不再逼自己活得像誰」的你。
願我們從低頻的允許出發,走向一種不再懷疑自己存在的溫柔自由。
低頻率的允許,是在混亂裡願意不再攻擊自己
人生有時候不是走在道路上,而是跌坐在原地。
當你已經沒有多餘的力氣面對這世界,甚至連「努力過好生活」這件事都變成壓力,
那些曾經鼓舞人心的標語——什麼「正向思考」、「活出自己」、「自我成長」全都變得刺耳。
這時候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責怪自己。
允許自己不快樂、允許自己沒動力、允許今天什麼都不想做,
這不是墮落,而是一種情緒保全行動。
就像是在風雨中先把自己擋起來,不為了前進,只為了不再流失更多力氣。
低頻率的允許,看起來不起眼,卻可能是你從自己身上撤下第一把利劍的那一刻。
不攻擊,就是開始療癒。
允許自己「還沒辦法喜歡自己」,是一種深層的溫柔
我們多希望能真正喜歡自己,可是啊,哪有那麼容易?
當你從小到大聽過太多否定的聲音,當你總是在關係裡感到不被理解、不被看見,怎麼可能說愛自己就愛得起來?
所以啊,不需要強逼自己馬上跨到「喜歡自己」那端。
你可以告訴自己:「我現在還做不到喜歡自己,但我試著停止討厭自己。」
或:「我雖然還會懷疑自己,但我不再逼著自己每天要變得更完美。」
這種允許,不張揚、不劇烈,它只是一種內在的微調。
但當你願意對「做不到」這件事給出一點理解,就已經開始鬆開那個一直想把自己變好的人格。
那是你第一次不是為了改變自己,而是為了擁抱現在的自己而存在。

允許自己「不討厭自己就好」,是內在重新長出呼吸的地方
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不再責怪、不再批評、不再深夜崩潰,
那不是因為你突然變成了更好的人,而是因為你開始「不那麼討厭自己」了。
這聽起來很小,但其實是一種巨大的內在和解。
我們總以為要喜歡自己,就得先成功、變瘦、變穩定。
可真正的轉變,其實是從停止厭惡自己開始的。
你不再用負面語言包圍自己、不再每天和自己對抗。
你開始接受那些「還沒修好的部分」,開始願意和自己和平共處。
這一刻,你不再戰鬥了。
你給自己空間,讓呼吸變得自然,讓生活不再是一場場與自己的拉鋸戰。
那就是自由的起點,從「不討厭自己」開始,你才有可能走向「想好好待在自己身邊」。
高頻率的允許,是允許自己喜歡、靠近、敞開
當你從「不逼迫」、「不討厭」走到「願意靠近」,會發現一件很動人的事:
你開始允許快樂,而不再懷疑它的真實;
你開始允許自己愛一件事,而不再擔心做不好;
你開始允許自己擁抱與被擁抱,而不是預設自己不配擁有。
這種「高頻率的允許」,不是激情式的正能量,而是一種溫柔、穩定、安心的敞開。
你不再用「我應該怎麼樣」框住自己,而是用「我願意靠近什麼」來選擇生活的節奏。
你可能會發現,你喜歡陽光照進屋子的光影、喜歡自己做的早餐、喜歡某句你寫下的話。而這些喜歡,不需要被解釋或表現,它們本身就是生命的高頻共振。
這樣的你,不是變得更強,而是開始相信:
我不需要再證明什麼,才能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
📝 重點整理
- 低頻率的自我允許,是從「不逼迫自己」開始,允許脆弱與疲憊存在
- 中頻率的自我允許,是從「不討厭自己」開始,停止攻擊與過度修正
- 高頻率的自我允許,是開始「靠近生命的溫度」,允許喜歡、靠近、敞開
- 這是一條從自我保護,走向自我接納,再走向自我選擇的深層歷程
- 真正的允許,是不急著變好,而是願意與自己現在的樣子在一起
💌 小提醒
允許,不是你放棄要求自己,而是你願意不再用錯的方式對待自己。
當你開始練習放過自己、願意不討厭自己、甚至慢慢喜歡自己,那些你以為遙不可及的幸福感,其實早就在你身邊輕輕發亮。
你不需要完美,但你值得被理解。
你不必閃閃發光,才配被喜歡。
願這份允許,成為你心裡柔軟的光,
無論今天你是疲憊還是茁壯,它都會等你,無聲地陪你靠近自己。
歡迎加入我的Discord,有專屬的樹洞空間可以私訊找我聊聊,記得先領取身份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