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 Threads 看到一篇文章:
「今年26歲,畢業兩年,做了低薪的工作兩年,最近離職了。晚上看著書不知不覺掉了眼淚,這種難過的感受都不知道從哪來。
只覺得心裡一直悶悶的,每天都覺得不知道自己是誰,離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好像還好遠好遠,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我回了點內容,簡單來說是:這年紀有這想法很正常,多嘗試可以增廣見聞。
我關掉手機,走到窗戶旁,這時大雨一直落下,我想到我 24 歲時,也有這種空虛感。
那年我剛搬離家,我大哥幫我把行李搬到我住的宿舍。
「再見」,輕易地說出這兩個字的我,同時也感覺到這兩個字的沉重。
那時我的感覺沒有快樂,也沒有難過,我卻感覺到眼淚滑過我的臉頰,落在冰冷的地板上。原來這就是空虛感。
「開心的時候就大笑吧,難過的時候就哭吧,但空虛的時候該怎麼辦啊。告訴我啊,告訴我啊。」
這是 amazarashi《空っぽの空に潰される》(被萬里無雲的天空壓得喘不過氣)的一首歌詞。
我覺得在 Threads 上發那篇文章的年輕人,感覺到的不是難過,而是空虛。
選擇了一個選項,但這結果不是自己滿意的,下一個選擇又在哪裡?
突然,我被眼前的閃光嚇回了當下。轟雷聲占據我的聽覺,也佔領了我的注意。
人生,沒辦法一次選對。其實不是怕選擇,而是怕選錯。
-怕選擇
當年我離開家到城市居住,雖然是一時的衝動,但在大哥把門關起的那一刻,我心中有個念頭飄過。
我是不是可以說:「大哥,載我回家吧,我還是想要待在那溫暖的家裡。」
這是逃避,但也是一個選擇。而每個選擇都有一個後果。
看著窗外的像樹枝般的閃電,我總會想著:「如果當年我逃避,回到家居住,現在的我又在哪裡?」
「現在時間禮拜二晚上七點,應該是在為微薄的加班費奮鬥著。」一想到這裡,我就會覺得當時的念頭很好笑。
自己做出的每個選擇,都要為其負責。
要是我當時沒有離開家的念頭,生活會過得很輕鬆,只要照著家人的期待走,我不用思考,人生就會慢慢地前進。
但其實我心裡清楚,我只是在逃避,逃避做出選擇、逃避選錯。與其選錯,不如不要做出選擇,最後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我感覺到我的肚子在抗議,飢餓感湧了上來。雖然外頭下著雨,但總不能讓肚子餓著。
我打了傘,往這傾盆大雨中前進。
-平穩而迷失
在雨中散步格外的讓人安心,此刻只聽得到雨落在傘上的聲音,還有路上汽車的喇叭聲。
如果在這大雨中停下,享受著個片刻,或許是一種奢侈。
生活太穩定,反而讓人迷失。
聽著雨聲,又想到那時如果沒有出來住,我的生活會怎麼過?
禮拜一到禮拜五,早上八點上班,下午五點下班,而有時需要配合加班。到了六日,就窩在家裡打遊戲。
或許這樣的人生很平穩,但好像少了點什麼?啊!對啦,是「熱情」——那種一早醒來充滿活力的心態。
我想到,也許在 Threads 上發文的年輕人,會感覺到空虛感,可能是缺乏熱情。
每個禮拜都過著差不多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一開始可能感覺不錯,但時間一久,就像被雨淋了很久,再怎麼慘,好像也就這樣習慣了。
我走進了騎樓,收起了傘,進到便當店裡點了個「雞腿便當」。
-你是誰?
我覺得要平價一家便當店好不好吃,就是吃那家的雞腿便當。
雞腿怎麼處理是很講究了,要不要醃製?要不要裹粉炸?炸起來要瀝油多久?
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有失「雞腿便當」這個名號。
但又有誰,能第一次弄就能弄出我心目中的「雞腿便當」。
做中學,藉由一次次的經驗知道什麼是好吃的「雞腿便當」。這跟人很像,沒嘗試過就不會知道自己是誰。
人不是突然就知道「我」是誰,而是從未發覺自己是誰。
我看著眼前的雞腿便當,想著自己以前吃過的排骨、控肉便當的味道。我也不是一開始就喜歡雞腿便當。
在大學的時候,比起現在常吃的雞腿便當,那時吃最多的便當是排骨便當,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只是因為便宜。
現在出了社會,有了份工作,對我來說雞腿便當不是買不起的品項。
人生不同階段,都會換一個嗜好。
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換一個「我」。
「我」是誰?這個答案每個時期都會不一樣。
就像眼前的這場雨,原本如水庫洩洪般傾盆而下,如今卻如澆花一樣,輕輕的滋潤大地。
-篩選
一手拿著便當,另一手拎著雨傘。走在路上感受綿綿細雨的滋養。
當年大哥關上了門,到現在不知過了多久,要算也是可以,但那好像也不是重點。
這期間我做過很多工作,在旁人眼裡,我可能是個無頭蒼蠅。但對我而言,每份工作都有其意義。
我待過一段時間的餐飲業,這也是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
為什麼會選擇餐飲業?我那時覺得既然自己一個人住,總不能整天都吃外食,該學個料理技巧,照顧好自己的飲食。
而我為什麼又離開,原因是我看到了薪資的天花板。天花板就在那裡,當年阿特拉斯也沒辦法撐起天空,我一個凡人何德何能,可以超越阿特拉斯?
這段經歷是浪費時間嗎?對我來說它反而是篩選,篩選掉一個我不願久待的領域。
「今年26歲,畢業兩年,做了低薪的工作兩年,最近離職了。」
看似失敗的言論,但他至少知道自己不適合這行。
有嘗試過,才知道自己不合適,不論是工作,還是感情,這些都一樣。
我聽過一個理論:「當你約會過 100 個異性,你就會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對象。」
當資料庫夠多,就會知道哪些習慣是你不能接受的,而哪些特質在你眼裡是加分的。唯有你親身經歷,才可以明白這之中細微的差別。
每次錯誤都在「排除」不適合的路,排除不適合的人、對象、工作。
回到家裡,換下被雨水打濕的衣服。坐在位置上,開心地打開今天的晚餐。
雞腿雖然小支,卻剛好能滿足心中的空虛感。有時一個選擇、一小步的前進,就已經能帶來足夠的成長。
別怕走遠,因為有些答案,只藏在下一次行動之後。
找方向從來不是坐著想出來的,而是走著、撞著、錯著,慢慢浮現的。
沒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誰,也沒有人知道自己能成為什麼,只有去嘗試,才會得到答案。
你不需要完美的答案,但需要願意開始走的勇氣。
現在的工作你滿意嗎?
做過的那些工作,是你選的,還是沒得選?
現在給你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你敢走不一樣的路嗎?
我們下一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