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的教育專業培訓竟是這樣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師資培訓依時間可分為職前和在職,在職的時間有幾十年,也相當重要,可以進修學位學分、參加研習、讀書等方式。觀察最近在職培訓的趨勢,似乎都遵循某種模式。

  1. 首先中央會規劃研習的主題和內容,由承辦單位編製文案說帖的公版PPTX。
  2. 然後規劃講師培訓的研習,通常有線上和實體研習兩部分。講師培訓會分成很多階層,好像在打怪升級一樣,先參加初階,在參加進階,可能還分高級班,最高級班,有興趣的老師可以依序參加研習,一路取得講師證照。
  3. 取得不同階層的講師執照後,會被納入中央的講師人才庫,然後規定各級學校必須辦理相關研習,而研習只能聘請人才庫名單中的講師。
  4. 講師主持研習,就用承辦單位製作的公版PPTX宣講。
演講廳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演講廳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當我的指導教授被要求參與這個流程時,我真是太傻眼了,那些承辦單位的教育專業人員,連他的徒弟都稱不上,只能算是徒孫或徒曾孫,但這套制度就只有參與過培訓流程的老師,才能擔任講師,領到中央編列的講座鐘點費。阿頓當然也得如此才能取得資格。


最近參與了一項這種研習的講師培訓,老實說研習內容很簡單空泛,主要任務就是演示公版PPTX, 其實這個公版的內容,本身就不盡理想。

實體研習後,還需要繳交一份模擬的作業,也有公版的作業格式,其實也不盡理想。表格中有列舉很多項目供勾選,繳交後先進行形式審查,助理針對那些勾選項目嚴格要求,此欄勾了這個,彼欄就不能勾那個,一定要勾另一個等等。就這樣mail 退件往返了三次,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


阿頓原本是想去了解一下這個教育政策的理念,是否有不同於以往的新知,參與之後覺得指導教授說得沒錯,這流程就是複製一群講師,用公版說帖向教師群宣讀。

很納悶的是,既然如此,線上研習很發達,只要請幾位優秀的講師,同樣用公版說帖錄製講座影片,讓大家到既有的研習平台,各自線上閱聆就好了,既精良、又省錢。否則培訓出那麼多進階高級講師,有何意義呢? 難道是經費太多、怕花不完嗎? 哈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教育邊緣人阿頓的沙龍
15會員
226內容數
台大自然組轉讀課程與教學,觀察這個圈子,頓悟許多冠冕堂皇的說詞背後,其實是掌權者不想讓大家知道的簡單真相。對教師的情緒勒索,就是用最少的經費,讓民眾為下一代的未來,造一個遙遠的夢。
2025/08/02
中小學的縣市學生學力檢測,這種標準化測驗有其價值,但時程可以再商榷。每年五月底才施測,成績公布最快是八月底,甚至有試題九月中旬才能公開,新學年都開學了耶! 沒有學力檢測的成果報告,很多計畫和安排都沒有依據。 如果可以提早一兩個月,在七月甚至六月底就能公布成績分析,更能協助學校和教師進行規劃。
Thumbnail
2025/08/02
中小學的縣市學生學力檢測,這種標準化測驗有其價值,但時程可以再商榷。每年五月底才施測,成績公布最快是八月底,甚至有試題九月中旬才能公開,新學年都開學了耶! 沒有學力檢測的成果報告,很多計畫和安排都沒有依據。 如果可以提早一兩個月,在七月甚至六月底就能公布成績分析,更能協助學校和教師進行規劃。
Thumbnail
2025/07/27
多年前在香港科技大學買的一本書: 吳家瑋(2006)。同創香港科技大學--初創時期的故事和人物誌。香港:商務印書館。 印象中他們非常尊重人才,書名 "同創" 表達了他的重點:集合人才共同開創。 想想台灣...... 高等教育為什麼不能有眼光、有長遠規劃,並且不以防堵競爭的心態,協助新學校的籌備?
Thumbnail
2025/07/27
多年前在香港科技大學買的一本書: 吳家瑋(2006)。同創香港科技大學--初創時期的故事和人物誌。香港:商務印書館。 印象中他們非常尊重人才,書名 "同創" 表達了他的重點:集合人才共同開創。 想想台灣...... 高等教育為什麼不能有眼光、有長遠規劃,並且不以防堵競爭的心態,協助新學校的籌備?
Thumbnail
2025/07/19
昨天和一位小學校長聊到教育,他認為台大應該多收學生,把每個收進來的學生教好,才是本事。 身為校友,有同意也有不同意。台大學生優秀的原因,一方面本來就經過篩選,另外同儕的力量也很重要。所以他也同意多收學生會降低同儕素質,減少同儕力量。 不同意的是台大的定位。 2022年各大專院校在學生共計1,2
2025/07/19
昨天和一位小學校長聊到教育,他認為台大應該多收學生,把每個收進來的學生教好,才是本事。 身為校友,有同意也有不同意。台大學生優秀的原因,一方面本來就經過篩選,另外同儕的力量也很重要。所以他也同意多收學生會降低同儕素質,減少同儕力量。 不同意的是台大的定位。 2022年各大專院校在學生共計1,2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考教甄是一條漫漫長路,有些人很幸運也很有實力的應屆上岸,但也有些人在教學上有不錯的實力,可是在讀書方面可能沒那麼擅長,導致屢屢挫敗在教甄的筆試上,想藉由分享我自己當時準備教甄時的讀書規劃,希望能給予尚未上岸的老師們一些幫助。
Thumbnail
考教甄是一條漫漫長路,有些人很幸運也很有實力的應屆上岸,但也有些人在教學上有不錯的實力,可是在讀書方面可能沒那麼擅長,導致屢屢挫敗在教甄的筆試上,想藉由分享我自己當時準備教甄時的讀書規劃,希望能給予尚未上岸的老師們一些幫助。
Thumbnail
(這篇肉肉長有2700字請慎入) 每次在不同的場合帶課,與不同的學習者相遇 總是會有不同的故事、啟發、或火花 而這一次,我看到自己的劣根性。 . 有些學校會準備感謝狀給講師 而我拿到的感謝狀上 通常名字旁都是寫「講師」或「老師」。 猶記2021最早開始帶課時 當時我都會跟學習者強調
Thumbnail
(這篇肉肉長有2700字請慎入) 每次在不同的場合帶課,與不同的學習者相遇 總是會有不同的故事、啟發、或火花 而這一次,我看到自己的劣根性。 . 有些學校會準備感謝狀給講師 而我拿到的感謝狀上 通常名字旁都是寫「講師」或「老師」。 猶記2021最早開始帶課時 當時我都會跟學習者強調
Thumbnail
通常,課業輔導/學習扶助的教學現場情境為1個班級10個人以內的學生,個人教導、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為適宜,合作學習策略主要是以「精熟學習內容」為主、「引導主題探究」與「促進分享討論」為輔,增加多元的機會和可能。
Thumbnail
通常,課業輔導/學習扶助的教學現場情境為1個班級10個人以內的學生,個人教導、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為適宜,合作學習策略主要是以「精熟學習內容」為主、「引導主題探究」與「促進分享討論」為輔,增加多元的機會和可能。
Thumbnail
上一篇說明菁培報名的相關內容,今天要來分享工作營的課程。2023年工作營時間為7/3~7/14總共兩個禮拜,10天的課程,一共四位老師,分別來自國外不同學校,每個老師都有一份作業,時程大致上是第一天下午上課與說明,第二天討論,第三天早上發表,發表完又接續下一個老師的課程,時間非常緊湊...
Thumbnail
上一篇說明菁培報名的相關內容,今天要來分享工作營的課程。2023年工作營時間為7/3~7/14總共兩個禮拜,10天的課程,一共四位老師,分別來自國外不同學校,每個老師都有一份作業,時程大致上是第一天下午上課與說明,第二天討論,第三天早上發表,發表完又接續下一個老師的課程,時間非常緊湊...
Thumbnail
這幾天看到一位講師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在學校的某場講座反應不如預期的文章,老夫有所感(我並沒有要檢討講者,我也不夠格):覺得現在無論是講座或是在課堂上,比較不建議再用以前我們求學階段那種上對下的講授關係來看待學生。下文是個人關於講座的一些想法。 每個學年度像輔導室、學務處⋯⋯等等各處室都會有上級規
Thumbnail
這幾天看到一位講師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在學校的某場講座反應不如預期的文章,老夫有所感(我並沒有要檢討講者,我也不夠格):覺得現在無論是講座或是在課堂上,比較不建議再用以前我們求學階段那種上對下的講授關係來看待學生。下文是個人關於講座的一些想法。 每個學年度像輔導室、學務處⋯⋯等等各處室都會有上級規
Thumbnail
線上課程缺乏面對面互動、單向式講授,容易受到環境幹擾,缺乏學習氛圍,分享者應增加互動性、善用肢體語言、變化聲音與語調、進行自我對話。
Thumbnail
線上課程缺乏面對面互動、單向式講授,容易受到環境幹擾,缺乏學習氛圍,分享者應增加互動性、善用肢體語言、變化聲音與語調、進行自我對話。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我和教育界有著神奇的緣分,取得合格教師證,卻沒走到教學第一線,回歸行銷本業投身業界服務近20年。有天我竟然會以講師身份踏入校園,教學對象還是榮獲教學卓越獎的校長、行政主管及教職人員,以往是訴求經營績效的企業點餐,首次跨域來到非商管類的教育界
Thumbnail
我和教育界有著神奇的緣分,取得合格教師證,卻沒走到教學第一線,回歸行銷本業投身業界服務近20年。有天我竟然會以講師身份踏入校園,教學對象還是榮獲教學卓越獎的校長、行政主管及教職人員,以往是訴求經營績效的企業點餐,首次跨域來到非商管類的教育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