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尋找自我價值、孤獨與迷惘的讀者,透過書寫日記表達自己的方式,提出寫作的核心原則,藉由文字可以幫助治癒心理上的傷口,減少痛苦。以擬人類童話的方式,讓主角與他人的對話進入書寫的冒險成長,對於想看重點或方法論的讀者會略感不耐。以下是筆者讀後摘要。
有時想說的話語,像是詞語泡沫一坨坨的塞在腦袋狹小的空間裡,如果不說出來,堆積的越來越多佔滿腦袋空間,挪不出處理其他的事,讓人焦躁不安。要麼擴大腦袋的空間,要麼只有把泡沫推出去說出來。對於內向或不善言辭的人來說,"想"到"說"中間的這斷距離總是太長,必須等到詞語排列組合好才能說出口,成為了一種困擾。即便如此,有時語快出口,可能無情的言語暴力,或者為了避免麻煩,總挑些無關緊要的話語應對,既虛偽了自己,也敷衍了他人。
可以透過書寫=思考,下筆時大腦會啟動思考模式才能寫出文字,並引導我們尋找答案。試著寫字時的用字遣詞,應避免使用「很感動」、「好有趣」這類空泛的形容詞,這樣的文字往往遠離真心。當寫不出內容時,不妨問問「當時」的自己在想什麼,而不是從此刻的自己發生什麼事的角度出發,試著微觀當時的狀況,從細節衍生出漸進的思索脈絡。
寫日記並不意味著話語不重要,話語是與他人連結的繩索,也是你可以主動發起的行動。對話如同打桌球,是一種互相回應的過程,但不必爭輸贏,贏了言詞交鋒,可能輸(疏)了連結。同樣地,書寫不是為了爭個輸贏,而是獨處思考的方式,這更容易深入內心的迷宮,日記至少是寫給未來的自己。
如何才能喜歡寫作?當你擅長某件事時,自然會喜歡去做。試著增強「表達力」,讓寫作變得輕鬆。表達力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提升:
- 增加詞彙的多樣性 : 閱讀後要記得輸出,可以通過朗讀、聆聽或書寫。
- 慢速回放想寫的段落 : 重新觀察當時的畫面,用話語捕捉細節。例如:「我今天吃了一隻冰」可以寫成「中午天氣熱到衣服融化,走向散發涼意的冰箱,打開後瞬間掉入海洋…」。或者針對「感動點」小題大作,增加對外在的五官感受記憶,讓寫作更細膩。
- 常做筆記記錄靈感與當下想法 : 筆記是給日後自己看,不是流水帳,可以標註當下的疑問或重點,來幫助後來的你回憶。
- 將通篇論述分段表達 : 有時候想講的東西太多,一段文字要塞好幾個想法給讀者,不如把每個想法分段表述,更容易理解消化。
- 用比喻或類比代替形容詞 : 例如:「這裡看起來超酷!」 酷在哪裡? 有什麼經驗曾讓你感受這麼酷?或者「她給我溫暖的感覺」可以寫成「好比酷寒冬天早上喝的一碗暖湯,暖心又暖胃」。不斷嘗試探索內心地圖,曾經有什麼相似的經驗(looks like)。
書寫日記的過程如何療癒自己?寫下無法對別人或自己訴說的事,經常會寫進日記是負面或抱怨情緒事件,藉著過去式讓它與心保持距離,例如:「我好笨」可以寫成「當時的我好笨,怎麼會相信他!」。負面情緒還包括煩惱,試著將煩惱分成「擔心」或「思考」的問題。如果是擔心,例如:「我身體會不會哪裡長了壞東西?」, 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無法處理的擔心就放到封存夾;若是可以思考的煩惱,那就試著在書寫過程中疏理思緒找到方法。日記通常以第一人稱「我」來書寫,可以適時用第三人稱(換成kukuBear)讀一遍,會意外獲得通順內容的巧思。
當日記成為未來自己的讀物時,它將成為寫日記持之以恆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