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工作中遇過以下情況:
跨部門合作卡關?
一個專案啟動後,卻發現其他團隊支援不積極?
資訊無法順暢流通,甚至需要透過「關係」來取得基本協助?
這些現象,其實就是「穀倉效應(The Silo Effect)」的具體展現。所謂穀倉效應,是指企業內部因為過度分工與缺乏橫向溝通機制,導致各部門如同一座座獨立高聳的穀倉,彼此封閉、自掃門前雪,對資訊與資源的分享缺乏意願。
一段親身經歷:任務組如何突破穀倉、又如何被穀倉反噬
在我進入法商公司任職的第三年,觀察到工業控制、資訊安全與新能源正逐步浮現為未來市場的重要趨勢。當時我主動建議公司成立業務開發(BD, Business Development)單位,以前瞻性思維探索市場機會並打造新型服務模式。
在沒有任何資源承諾下,我提出以"跨部門任務小組(Task Force)"作為初期推動架構,集合了業務與工程團隊的關鍵人力。我擔任召集人,制定方向與策略,並向總經理定期回報。這個做法的成果超過預期:兩年內,這條新事業線從年營收不到1,000萬,快速成長至原本的五倍以上。
正因如此,我進一步建議將任務組升級為正式的部門,配置專職的業務、工程與專案管理(PM)人員,專注於事業拓展。但就在這個節點,穀倉效應開始浮現。
新穀倉的誕生與舊穀倉的抗拒
在任務組階段的成功,很大程度來自於召集人的熱情、策略清晰與橫向整合。但當轉為正式部門後,需承擔明確的營收與獲利目標,組織內部開始出現質疑與抗拒——
· 為何要分配資源給這個新部門?
· 他們會不會搶走既有的業績?
· 是不是太快想要獨立建制?
由於當時缺乏高層明確支持、沒有配套的組織文化與激勵機制,導致原任務組在轉型為正式部門後,反而成為其他單位眼中的「新穀倉」。雖然我們持續努力,在3年內團隊從7人擴展至超過30人,營收突破1億。但其他部門卻逐步撤回合作與支援。最終,這個部門因缺乏整體協作環境而被一步步朝向解編的方向。
這是我第一次深刻體認到:「穀倉效應,有時在穀倉建立前就已經悄然形成。」
打破穀倉: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系統設計
後來我也學到一件事:發展新事業,絕對不能只是底層團隊單打獨鬥的成果;它必須是從上而下的共識與制度建構。 否則,即使短期做出成績,也容易成為曇花一現,甚至被原有體制反噬。
為此,我歸納出以下一套避免穀倉效應的順序與思維架構:
避免穀倉效應的五大關鍵順序:
1. 主事者的思維格局:願意打破舊有架構、給予授權與支持
2. 同仁的共識凝聚:清楚溝通目標與價值,讓參與者知道「為何而戰」
3. 公司文化的引導:建立鼓勵協作、願意嘗試與接納失敗的氛圍
4. 任務組的試行機制:以小成本、短週期的方式驗證市場可能性
5. 獎勵與資源共享制度:讓參與者有具體可見的回報與升遷通路
唯有以上五者環環相扣,才有機會有效打破穀倉,建立跨部門共贏的協作模式。
最後的提醒
穀倉效應從來不只是溝通問題,它是組織設計、資源配置與權力結構的總和反映。真正能打破它的,往往不是「溝通技巧」本身,而是有權與有格局的主事者能否帶頭改革。
別等穀倉林立後才開始修補溝通,我們應該從一開始就設計好避免穀倉的組織機制與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