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效應(Silo Effect):從一場內部創業談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是否曾在工作中遇過以下情況:

跨部門合作卡關?

一個專案啟動後,卻發現其他團隊支援不積極?

資訊無法順暢流通,甚至需要透過「關係」來取得基本協助?

這些現象,其實就是「穀倉效應(The Silo Effect)」的具體展現。所謂穀倉效應,是指企業內部因為過度分工與缺乏橫向溝通機制,導致各部門如同一座座獨立高聳的穀倉,彼此封閉、自掃門前雪,對資訊與資源的分享缺乏意願。

一段親身經歷:任務組如何突破穀倉、又如何被穀倉反噬

在我進入法商公司任職的第三年,觀察到工業控制、資訊安全與新能源正逐步浮現為未來市場的重要趨勢。當時我主動建議公司成立業務開發(BD, Business Development)單位,以前瞻性思維探索市場機會並打造新型服務模式。

在沒有任何資源承諾下,我提出以"跨部門任務小組(Task Force)"作為初期推動架構,集合了業務與工程團隊的關鍵人力。我擔任召集人,制定方向與策略,並向總經理定期回報。這個做法的成果超過預期:兩年內,這條新事業線從年營收不到1,000萬,快速成長至原本的五倍以上。

正因如此,我進一步建議將任務組升級為正式的部門,配置專職的業務、工程與專案管理(PM)人員,專注於事業拓展。但就在這個節點,穀倉效應開始浮現。

新穀倉的誕生與舊穀倉的抗拒

在任務組階段的成功,很大程度來自於召集人的熱情、策略清晰與橫向整合。但當轉為正式部門後,需承擔明確的營收與獲利目標,組織內部開始出現質疑與抗拒——

·       為何要分配資源給這個新部門?

·       他們會不會搶走既有的業績?

·       是不是太快想要獨立建制?

由於當時缺乏高層明確支持、沒有配套的組織文化與激勵機制,導致原任務組在轉型為正式部門後,反而成為其他單位眼中的「新穀倉」。雖然我們持續努力,在3年內團隊從7人擴展至超過30人,營收突破1億。但其他部門卻逐步撤回合作與支援。最終,這個部門因缺乏整體協作環境而被一步步朝向解編的方向。

這是我第一次深刻體認到:「穀倉效應,有時在穀倉建立前就已經悄然形成。

 

打破穀倉: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系統設計

後來我也學到一件事:發展新事業,絕對不能只是底層團隊單打獨鬥的成果;它必須是從上而下的共識與制度建構。 否則,即使短期做出成績,也容易成為曇花一現,甚至被原有體制反噬。

為此,我歸納出以下一套避免穀倉效應的順序與思維架構:

避免穀倉效應的五大關鍵順序:

1.     主事者的思維格局:願意打破舊有架構、給予授權與支持

2.     同仁的共識凝聚:清楚溝通目標與價值,讓參與者知道「為何而戰」

3.     公司文化的引導:建立鼓勵協作、願意嘗試與接納失敗的氛圍

4.     任務組的試行機制:以小成本、短週期的方式驗證市場可能性

5.     獎勵與資源共享制度:讓參與者有具體可見的回報與升遷通路

唯有以上五者環環相扣,才有機會有效打破穀倉,建立跨部門共贏的協作模式。

 

最後的提醒

穀倉效應從來不只是溝通問題,它是組織設計、資源配置與權力結構的總和反映。真正能打破它的,往往不是「溝通技巧」本身,而是有權與有格局的主事者能否帶頭改革

別等穀倉林立後才開始修補溝通,我們應該從一開始就設計好避免穀倉的組織機制與文化基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吉姆•邱的沙龍
5會員
18內容數
這裡是事業拓展的補給站、職涯規劃的導航塔、業務銷售的實戰基地!一起交換點子、激盪靈感,讓事業跑得更遠、職涯走得更順、業績衝得更高! 🚀🔥
吉姆•邱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0
在帶領多元世代的團隊中,我深刻體會到:「與其更好,不如不同」。年齡不該是衡量潛力的唯一標準,熱情、好奇與學習力,才是真正驅動成長的核心。這張圖象徵老中青三代共融,各自貢獻經驗、執行力與創新思維,一起打造更具韌性與價值的團隊文化。
Thumbnail
2025/07/20
在帶領多元世代的團隊中,我深刻體會到:「與其更好,不如不同」。年齡不該是衡量潛力的唯一標準,熱情、好奇與學習力,才是真正驅動成長的核心。這張圖象徵老中青三代共融,各自貢獻經驗、執行力與創新思維,一起打造更具韌性與價值的團隊文化。
Thumbnail
2025/07/13
我們常說「胳臂往哪兒彎」,是一種立場,也是一種情感上的期待。 在家庭與職場中,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出現裂痕時,這句話就特別刺耳。 但我們是否也能從中看見,責任與情感之間,其實並不是對立?
Thumbnail
2025/07/13
我們常說「胳臂往哪兒彎」,是一種立場,也是一種情感上的期待。 在家庭與職場中,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出現裂痕時,這句話就特別刺耳。 但我們是否也能從中看見,責任與情感之間,其實並不是對立?
Thumbnail
2025/07/12
最近讀完一本很有感的書 —— 東尼・傅戴爾(Tony Fadell)的《創建之道 BUILD》。 從 Apple iPod、iPhone 的開發,到創立 Nest、投資未來新創,Tony 的經歷早已是矽谷傳奇。這本書,不只是創業者的備忘錄,更是職場領導者、團隊經理、企業內部創新推動者的實戰工具書。
Thumbnail
2025/07/12
最近讀完一本很有感的書 —— 東尼・傅戴爾(Tony Fadell)的《創建之道 BUILD》。 從 Apple iPod、iPhone 的開發,到創立 Nest、投資未來新創,Tony 的經歷早已是矽谷傳奇。這本書,不只是創業者的備忘錄,更是職場領導者、團隊經理、企業內部創新推動者的實戰工具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業務轉型過程中,面對團隊的挑戰是成功的關鍵。從適應新市場需求到改變供應鏈,團隊的支持至關重要。本文探討瞭如何在面對團隊成員利益驅動下,運用外部資源和內部創業,推動企業的ESG+AI轉型。透過勇敢投資未來業務,您將能夠提升個人與團隊的價值。
Thumbnail
在業務轉型過程中,面對團隊的挑戰是成功的關鍵。從適應新市場需求到改變供應鏈,團隊的支持至關重要。本文探討瞭如何在面對團隊成員利益驅動下,運用外部資源和內部創業,推動企業的ESG+AI轉型。透過勇敢投資未來業務,您將能夠提升個人與團隊的價值。
Thumbnail
分享從創業到經營的實用智慧,涵蓋了人才招募、營運壓力、正面思考、管理智慧等方面,並探討了市場上最棘手的問題。
Thumbnail
分享從創業到經營的實用智慧,涵蓋了人才招募、營運壓力、正面思考、管理智慧等方面,並探討了市場上最棘手的問題。
Thumbnail
企業和公部門是為了不同目的而設立的,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作法上的差異導致不同現象的出現,從公職轉企業,Brook感受到2個職場的不同,分享幾點觀察到的差異。
Thumbnail
企業和公部門是為了不同目的而設立的,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作法上的差異導致不同現象的出現,從公職轉企業,Brook感受到2個職場的不同,分享幾點觀察到的差異。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組織文化、知識管理、部門目標和策略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各種建議和策略,讓您更好地理解並應對組織中的各種挑戰。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組織文化、知識管理、部門目標和策略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各種建議和策略,讓您更好地理解並應對組織中的各種挑戰。
Thumbnail
上午整理資料時,發現許久之前寫下的十七條工作思維,這些思維是在創業初期,領導團隊時總結出的觀點。 當時,我與一些同事在工作上的觀點並不一致,因此寫下需要溝通的工作思維,並與團隊建立了共識。 透過這些思維,我們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和高效。 最後,我還分享了一句話: 「成長來自於工作上的痛苦,
Thumbnail
上午整理資料時,發現許久之前寫下的十七條工作思維,這些思維是在創業初期,領導團隊時總結出的觀點。 當時,我與一些同事在工作上的觀點並不一致,因此寫下需要溝通的工作思維,並與團隊建立了共識。 透過這些思維,我們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和高效。 最後,我還分享了一句話: 「成長來自於工作上的痛苦,
Thumbnail
本文作者將從老闆的角度以及員工的角度做換位思考,帶大家一起了解在一間新創企業之中,究竟老闆與員工到底各自懷抱那些想法? 又各自面臨那些問題與難題?
Thumbnail
本文作者將從老闆的角度以及員工的角度做換位思考,帶大家一起了解在一間新創企業之中,究竟老闆與員工到底各自懷抱那些想法? 又各自面臨那些問題與難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創業團隊在管理壓力和溝通上的心法和經驗,並提到適當的小里程碑能夠維持團隊的前進動力,以及創造溝通環境的自由性,減少溝通上的不安。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創業團隊在管理壓力和溝通上的心法和經驗,並提到適當的小里程碑能夠維持團隊的前進動力,以及創造溝通環境的自由性,減少溝通上的不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