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的加權效應:會議上的集體決策,落地後的失速列車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你應該見過這種會議。起初,大家輪流發言,氣氛熱鬧得像夜市叫賣——數據、案例、想法全往桌上砸。

忽然,老闆清了清喉嚨,語氣平淡卻有方向:「我覺得我們應該…」空氣瞬間靜止。

有人低頭,有人假裝翻資料,

其實心裡已經知道——方向改了,討論結束了。

然後,會議紀要會寫得冠冕堂皇:「團隊共識」。可等方案落地,基層抱怨就來了:

「共識?這是老闆的意思吧。」


中小企業與新創的三個現實

這種戲碼在中小企業和新創特別常見,因為有三個現實:

1.資源集中在老闆手裡

錢、人脈、品牌,全在一張桌子上——那張桌子就是老闆的辦公桌。

2.決策鏈短,一句話定生死沒有十層審批,沒有跨部門協調。老闆一句「好」,明天全公司轉方向。

3.老闆個人色彩濃到能染布公司文化其實就是老闆個性擴大版。喜歡衝就衝,喜歡穩就穩,沒人能跟他搶方向盤。

結果就是——你以為的「集體決策」,其實是「大家聽老闆怎麼想,然後找理由證明老闆是對的」

 

一、決策脫節的八大偏差:毒素從哪來

這些偏差,有的是老闆無意識造成的,有的是團隊內部自己長出來的病。但不管來源,最後都會讓決策離現實越來越遠。

1. 過度直覺化決策

老闆愛說:「這我以前處理過,就是這樣!」直覺不是壞事,但如果每次都靠感覺,那數據、研究、專業分析都只是裝飾。

在新創,速度重要,但快不等於瞎衝。直覺對一次,你是英雄;錯一次,還能用「累積經驗」安慰;錯三次,團隊就開始找出口。

2. 確認性偏誤

老闆聽意見,不是真的要聽,而是想找到能支持自己立場的那幾句話。你說的觀點如果吻合,就被當寶;唱反調?就是「想太多」。

久而久之,會議變成「猜老闆心思大賽」,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地方。

3. 短期資源焦慮

現金流是命,投資人一句話能讓方向轉彎。今天往東,明天說西邊機會大,後天乾脆全員轉做別的。

員工的 OS:

「我不是不願意衝,而是你每天換方向,我根本不知道現在甚麼情況。」

結果就是,跑得很累,沒一個地方真正到達。

4. 個人品牌與面子

有些老闆的決策,是為了保自己形象,不是為了公司未來。該砍的產品留著,該轉的方向死撐。

市場不會因為你是誰就多給三分情面,而團隊對你的耐性,比市場還現實——耐性用完,他們就走了。

5. 控制慾與去中心化恐懼

「這種重要的事情,還是讓我來帶著你們做。」這句話一出,集體決策變成表演,結果早就寫好。

長此以往,員工會自動關掉思考開關——反正老闆會改。最後留下的,是一群只會照做、不會思考的人。

6. 本位主義

這不一定是老闆的病,更多時候是團隊內部的慢性毒。部門只管自己好不好看,資源爭的是自己的那一份,至於公司整體?抱歉,不在 KPI 裡。

會議上每個部門都在推對自己有利的方案,最後做出來的是「妥協拼盤」——人人有糖,沒人吃飽。

7. 資源爭奪

尤其在資源有限的新創,部門之間的「溫和戰爭」比你想像的多。有些人表面支持你的方案,其實是為了後面在資源分配上卡你脖子。

這種時候,就算老闆有心推動決策,落地也會被暗地消耗到死。

8. 團體盲思(Groupthink)與個人理想衝突

團體盲思是什麼?就是大家明知道有問題,但為了和諧,集體裝傻。「反對會讓我顯得不合群」,所以嘴巴閉上,心裡吐槽。

而另一種毒,就是個人理想。有人把公司當成實驗場,要證明自己理念對不對,市場現實反而成了次要考量。

這種人如果是老闆,後果很嚴重;如果是團隊骨幹,決策會被理想拉離現實。

 

二、老闆想救決策?先修正自己

領導者的影響力天生存在,問題是它是推進器還是偏航器?以下五招,不是要你變佛,而是讓你的加權作用變成正面槓桿

1. 二階段決策

先閉嘴聽方案,等大家討論到位,再加入自己的判斷。避免一開口就鎖死方向,讓團隊真正思考,而不是幫你修辭。

2. 紅隊機制

指定一組人專門挑戰主流觀點,找漏洞、拆假設。市場會教訓你,但紅隊能讓你提前準備——省的是錢,也是時間。但大前提是你要給他們可以暢所欲言的氛圍。

3. 願景與執行分層

願景、方向、資源分配歸你;執行細節交給專業的人,不要事事插手。你是船長,不是每根繩子都要自己綁的水手。

4. 用數據對沖直覺

直覺拍板要配數據,設定檢驗期,到期就驗證——對就加碼,錯就修正。這樣直覺才是可驗證假設,不是一言堂。

5. 決策後反思制度

每次重大決策後,公開檢討哪裡對、哪裡錯、下次怎麼改。這不會削弱你的威信,反而會讓團隊更服你,因為你敢面對自己的錯。

 

三、這篇文給三種人

給老闆

會議不是你講得多動聽,而是團隊能不能真的落地。你的偏好可以是加速器,也可以是翻車的第一塊石頭。

給職場人

看清楚,你的意見是被聽見,還是被當成背景音。如果公司沒有真共識,你要決定——適應規則,還是換桌子。

給游牧人

當你自己成了老闆,記住當時你不爽的那些事,很可能就是你明天會做的事。權力會讓人失去耐心,但失去耐心,決策就會失真。

結語

開會總是想取得團隊共識,結果一落地就變成失速列車。列車失速不一定會脫軌,但絕對是偏離航道的起點。老闆的偏好就像一把刀——能劈開前路,也能劃破船底。這刀握在你手裡,是帶大家遠航,還是直接送去沉沒,全看你怎麼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尼克手札》
1會員
2內容數
《尼克手札》──寫下那些難以理清的管理現實、組織慣性、人性脆點與盲思現象。 如果你也覺得這世界越來越難駕馭,那這些筆記,可能比一本書還管用。 每一篇都是「被理解了,就能動用」的駕馭和管理碎片。 歡迎進入《尼克手札》──這不是課堂,是一頁頁局中人才懂的筆跡。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瞬息萬變的職場中,意見分歧可說是家常便飯。無論是專案討論、業務規劃,還是日常工作中的瑣事,總有人會持不同看法。這時候,你是選擇硬碰硬地據理力爭,還是選擇息事寧人、默默退讓?其實,最高明的做法是:用事實說話。 ​ 想像一下,小莉是某科技公司的行銷企劃,最近她正在策劃一場大型產品發表會。
Thumbnail
在瞬息萬變的職場中,意見分歧可說是家常便飯。無論是專案討論、業務規劃,還是日常工作中的瑣事,總有人會持不同看法。這時候,你是選擇硬碰硬地據理力爭,還是選擇息事寧人、默默退讓?其實,最高明的做法是:用事實說話。 ​ 想像一下,小莉是某科技公司的行銷企劃,最近她正在策劃一場大型產品發表會。
Thumbnail
同事兩天前發了這個IG的連結給我~很明確地寫了離職前的幾個徵兆,在食品展後,幾個同事被公司的政策搞得很不滿,大家其實私下都有轉換跑道的念頭,所以有時候我們講話真的變得比較有勇氣了! 先前和總經理每周的會議,原本都有業務主管在,有一次趁著業務主管外出,我們直接和總經理匯報,就比較肆無忌憚的提很多細節
Thumbnail
同事兩天前發了這個IG的連結給我~很明確地寫了離職前的幾個徵兆,在食品展後,幾個同事被公司的政策搞得很不滿,大家其實私下都有轉換跑道的念頭,所以有時候我們講話真的變得比較有勇氣了! 先前和總經理每周的會議,原本都有業務主管在,有一次趁著業務主管外出,我們直接和總經理匯報,就比較肆無忌憚的提很多細節
Thumbnail
上個禮拜,我們部門開了跨級溝通會。 跨級溝通會是非主管級員工和+2級主管直接溝通的場合, 所有+1級主管皆不可參加。 問題是會議前匿名蒐集的,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 用文字表達也能好好地斟酌用詞和潤飾口氣, 更重要的是匿名提問,保護所有勇敢提問的人,挺好的。 不過,這次我沒
Thumbnail
上個禮拜,我們部門開了跨級溝通會。 跨級溝通會是非主管級員工和+2級主管直接溝通的場合, 所有+1級主管皆不可參加。 問題是會議前匿名蒐集的,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 用文字表達也能好好地斟酌用詞和潤飾口氣, 更重要的是匿名提問,保護所有勇敢提問的人,挺好的。 不過,這次我沒
Thumbnail
討論了個體與企業間的矛盾,企業主注重整體投資報酬率與成長性,而員工則更在乎個人福利感受。探討了在不同立場下的觀點分歧,同時也提到了顧客與店家的衝突,以及個體差異和過度分析的問題。最後分享了韓劇中的哲理,提醒讀者要勇於做選擇,不必追求不存在的答案。整篇文章的思想深刻,能啟發讀者思考不同立場下的對立。
Thumbnail
討論了個體與企業間的矛盾,企業主注重整體投資報酬率與成長性,而員工則更在乎個人福利感受。探討了在不同立場下的觀點分歧,同時也提到了顧客與店家的衝突,以及個體差異和過度分析的問題。最後分享了韓劇中的哲理,提醒讀者要勇於做選擇,不必追求不存在的答案。整篇文章的思想深刻,能啟發讀者思考不同立場下的對立。
Thumbnail
會議,是許多中小企業最喜歡做的事情。 曾經看過一個團隊一周最少開7-10個會議,有時會更多,最後的結果大都議而不決,不斷地探討特殊個案的解方,或是調整企畫內容去符合某些小眾的需求。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在職場的日子上,我們有多少企劃、多少的專案提報,總是過不了上面主管、頂層老闆的首肯。
Thumbnail
會議,是許多中小企業最喜歡做的事情。 曾經看過一個團隊一周最少開7-10個會議,有時會更多,最後的結果大都議而不決,不斷地探討特殊個案的解方,或是調整企畫內容去符合某些小眾的需求。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在職場的日子上,我們有多少企劃、多少的專案提報,總是過不了上面主管、頂層老闆的首肯。
Thumbnail
在剛出社會不久,有一次在面對客戶高層的簡報會議,由於是自己所學領域,內容都相當熟悉,因此現場交流展示時也比較有自信,滔滔不絕地運用各種術語、縮寫講解方案,並搭配幾份複雜的圖表和數據,希望展示我們公司的實力以及我自己的專業度。 然而,在會議後...
Thumbnail
在剛出社會不久,有一次在面對客戶高層的簡報會議,由於是自己所學領域,內容都相當熟悉,因此現場交流展示時也比較有自信,滔滔不絕地運用各種術語、縮寫講解方案,並搭配幾份複雜的圖表和數據,希望展示我們公司的實力以及我自己的專業度。 然而,在會議後...
Thumbnail
在會議中遇到不當發言或失序的情況,是許多專業人士常常面臨的挑戰。這些情況可能來自於個人的情緒波動、溝通技巧不足或是對議題理解不夠深入等因素。如何應對這些情況,不僅考驗了會議主持人的處理能力,也影響了會議的進行和成果。
Thumbnail
在會議中遇到不當發言或失序的情況,是許多專業人士常常面臨的挑戰。這些情況可能來自於個人的情緒波動、溝通技巧不足或是對議題理解不夠深入等因素。如何應對這些情況,不僅考驗了會議主持人的處理能力,也影響了會議的進行和成果。
Thumbnail
吹個頭!!!最討厭這種了,到時差太多,董事又要叫我解釋!
Thumbnail
吹個頭!!!最討厭這種了,到時差太多,董事又要叫我解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