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評斷別人時,你定義的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
“When you judge another, you do not define them, you define yourself.”
——韋恩.戴爾 (Wayne Dyer)
在一段關係裡,我們很容易被「誰對誰錯」這件事困住。
爭論時,你急著證明自己的立場是正確的,他急著讓你承認自己的錯誤;
最後贏了道理,卻輸了感情。
在關係中,誰對誰錯從來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看見對方背後的心意,也同時不忽略自己的感受。
爭對錯,往往是心裡的防衛
很多時候,爭吵並不是真的在爭那件小事,而是在爭一種「價值感」。
「你為什麼總忘記關燈?」聽起來像是小抱怨,但其實背後可能是「你是不是根本不在意我提醒過的事情?」 「為什麼每次都要我先道歉?」表面上是輸贏之爭,但心底的聲音可能是「我是不是在你眼裡,其實沒那麼重要?」
我們之所以執著於「我是對的」,是因為在潛意識裡,等同於「我是值得的」。
因此,每一次爭對錯,都是一次心裡的防衛。
我們拼命守住自己的立場,是因為害怕如果不這麼做,就會失去被看重的機會。
可惜的是,這樣的防衛往往只會把兩個人推得更遠。
因為當我們忙著「保護自己是對的」,我們其實已經忽略了另一個人心裡真正的需要。

看見對方的心意和用心,比分對錯更重要
有時候,感情裡最讓人難受的,並不是爭執本身,而是「落差感」。
比如,你曾經說過自己最喜歡向日葵,因為它總是帶著陽光的氣息; 但他每次送你花,卻總是挑玫瑰。
於是,你心裡酸酸地想:「你根本沒有把我的話放在心上。」
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他之所以買玫瑰,或許只是因為在他的印象裡,玫瑰象徵浪漫,是他能想到最直接的愛意表達。
你們爭的不是花,而是「有沒有被看見」; 他想傳達的是「我愛你」,而你渴望的是「你懂我」。
看見對方的心意和用心,比分對錯更重要。
因為對錯不會讓愛更堅固,但願意理解彼此的用心,卻可以。
當你能從「你根本不懂我」轉變為「我知道你是用你的方式愛我」,那份落差就不再是傷害,而會成為重新靠近的契機。
善待彼此的心念,而不是攻擊
有一對結婚三十年的夫妻曾分享過一個小習慣:
每次吵架時,他們會提醒自己「停下來,問心念」。
所謂問心念,就是在爭執中先停頓,問自己:「我現在說這些話,是為了讓他受傷,還是為了讓他理解我?」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表達」,其實是在「攻擊」。
語氣裡的不耐煩、字句裡的尖銳,往往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因為害怕不被看見。
但這樣的攻擊會讓彼此的心越來越硬,真正的需求反而被掩蓋。
善待彼此,不是要求完美,而是選擇相信對方笨拙的背後其實有善意。
當你能這樣看待關係,你會發現愛的流動變得柔軟:不是比誰犧牲多,而是懂得在彼此的心中裡留一點空間。
從「對錯」到「同行」
長久的關係,從來不是靠誰贏了更多場爭執,而是靠彼此走過多少次理解與包容。
同行,意味著你們願意調整腳步,從爭奪對錯,轉向攜手前行。
同行,不代表所有分歧都會消失。
但它代表,即使有分歧,你依然願意選擇「我們一起走」。
你不再把「對錯」當作終點,而是把「理解」當作橋梁,把「善待」當作步伐。
當一段關係能夠進入這種狀態,你就會明白:愛不是一場比賽,它需要的不是輸贏,而是願意陪伴。
而這樣的陪伴,才是真正能走得長久的力量。

📝 重點整理|在關係中,重點不是誰對誰錯
- 爭對錯,其實是一種內心的防衛與不安
- 看見彼此的心意,比分辨輸贏更能拉近距離
- 善待彼此的心念,而不是用尖銳攻擊掩蓋需求
- 長久的關係重點是同行,而不是計較對錯
💌 小提醒
親愛的,社群世界常常讓我們看到許多「理想伴侶模範」:誰多體貼、誰更完美、誰把關係經營得毫無瑕疵。 可是在真實生活裡,關係本就會有摩擦,有吵鬧,有不完美。
不要讓這些「比較」,讓你焦躁,甚至用來要求自己或對方「應該更好」。
真正能讓愛穩定的,不是永遠沒有爭執,而是爭執之後,你還願意看見彼此的心,還願意拉住彼此的手。
在關係中,誰對誰錯從來不是重點。
重點是你們能不能在爭吵後,依然選擇同行。
歡迎加入我的Discord,有專屬的樹洞空間可以私訊找我聊聊,記得先領取身份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