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係中,誰對從來不是重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你評斷別人時,你定義的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
“When you judge another, you do not define them, you define yourself.”
——韋恩.戴爾 (Wayne Dyer)

在一段關係裡,我們很容易被「誰對誰錯」這件事困住。
爭論時,你急著證明自己的立場是正確的,他急著讓你承認自己的錯誤;
最後贏了道理,卻輸了感情。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感情不是一場辯論比賽,而是兩個人一起經營的生命風景。
在關係中,誰對誰錯從來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看見對方背後的心意,也同時不忽略自己的感受。


爭對錯,往往是心裡的防衛

很多時候,爭吵並不是真的在爭那件小事,而是在爭一種「價值感」。

「你為什麼總忘記關燈?」聽起來像是小抱怨,但其實背後可能是「你是不是根本不在意我提醒過的事情?」 「為什麼每次都要我先道歉?」表面上是輸贏之爭,但心底的聲音可能是「我是不是在你眼裡,其實沒那麼重要?」

我們之所以執著於「我是對的」,是因為在潛意識裡,等同於「我是值得的」。
因此,每一次爭對錯,都是一次心裡的防衛。
我們拼命守住自己的立場,是因為害怕如果不這麼做,就會失去被看重的機會。

可惜的是,這樣的防衛往往只會把兩個人推得更遠。
因為當我們忙著「保護自己是對的」,我們其實已經忽略了另一個人心裡真正的需要。

raw-image

看見對方的心意和用心,比分對錯更重要

有時候,感情裡最讓人難受的,並不是爭執本身,而是「落差感」。
比如,你曾經說過自己最喜歡向日葵,因為它總是帶著陽光的氣息; 但他每次送你花,卻總是挑玫瑰。
於是,你心裡酸酸地想:「你根本沒有把我的話放在心上。」

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他之所以買玫瑰,或許只是因為在他的印象裡,玫瑰象徵浪漫,是他能想到最直接的愛意表達。
你們爭的不是花,而是「有沒有被看見」; 他想傳達的是「我愛你」,而你渴望的是「你懂我」。

看見對方的心意和用心,比分對錯更重要。

因為對錯不會讓愛更堅固,但願意理解彼此的用心,卻可以。
當你能從「你根本不懂我」轉變為「我知道你是用你的方式愛我」,那份落差就不再是傷害,而會成為重新靠近的契機。


善待彼此的心念,而不是攻擊

有一對結婚三十年的夫妻曾分享過一個小習慣:

每次吵架時,他們會提醒自己「停下來,問心念」。
所謂問心念,就是在爭執中先停頓,問自己:「我現在說這些話,是為了讓他受傷,還是為了讓他理解我?」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表達」,其實是在「攻擊」。
語氣裡的不耐煩、字句裡的尖銳,往往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因為害怕不被看見。
但這樣的攻擊會讓彼此的心越來越硬,真正的需求反而被掩蓋。

善待彼此,不是要求完美,而是選擇相信對方笨拙的背後其實有善意。
當你能這樣看待關係,你會發現愛的流動變得柔軟:不是比誰犧牲多,而是懂得在彼此的心中裡留一點空間。


從「對錯」到「同行」

長久的關係,從來不是靠誰贏了更多場爭執,而是靠彼此走過多少次理解與包容。
同行,意味著你們願意調整腳步,從爭奪對錯,轉向攜手前行。

同行,不代表所有分歧都會消失。
但它代表,即使有分歧,你依然願意選擇「我們一起走」。
你不再把「對錯」當作終點,而是把「理解」當作橋梁,把「善待」當作步伐。

當一段關係能夠進入這種狀態,你就會明白:愛不是一場比賽,它需要的不是輸贏,而是願意陪伴。

而這樣的陪伴,才是真正能走得長久的力量。

raw-image

📝 重點整理|在關係中,重點不是誰對誰錯

  • 爭對錯,其實是一種內心的防衛與不安
  • 看見彼此的心意,比分辨輸贏更能拉近距離
  • 善待彼此的心念,而不是用尖銳攻擊掩蓋需求
  • 長久的關係重點是同行,而不是計較對錯

💌 小提醒

親愛的,社群世界常常讓我們看到許多「理想伴侶模範」:誰多體貼、誰更完美、誰把關係經營得毫無瑕疵。 可是在真實生活裡,關係本就會有摩擦,有吵鬧,有不完美。

不要讓這些「比較」,讓你焦躁,甚至用來要求自己或對方「應該更好」。
真正能讓愛穩定的,不是永遠沒有爭執,而是爭執之後,你還願意看見彼此的心,還願意拉住彼此的手。

在關係中,誰對誰錯從來不是重點。
重點是你們能不能在爭吵後,依然選擇同行。


歡迎加入我的Discord,有專屬的樹洞空間可以私訊找我聊聊,記得先領取身份組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誠熙聊療
29會員
71內容數
這裡不是教你成為「更好的人」,而是陪你學會:「如何溫柔地擁抱當下的自己」,不再與自己為敵,而是攜手走過每一段起伏,你不需要完美,你只需要記得:「在這裡,你已經夠好了,也一直值得被愛著」--- 分享 情緒療癒 ✧ 與自己和解 ✧ 溫暖陪伴
誠熙聊療的其他內容
2025/08/15
「只要不停下來,走得再慢都沒關係。」——孔子 我們活在一個推崇「快」的時代。 消息要即時回覆,工作要迅速交件,學習要短時間速成,連興趣都要講求「快速見效」。 於是,我們養成了一種錯覺:只要快,才是有效率的;只要快,才能搶在別人前面。
Thumbnail
2025/08/15
「只要不停下來,走得再慢都沒關係。」——孔子 我們活在一個推崇「快」的時代。 消息要即時回覆,工作要迅速交件,學習要短時間速成,連興趣都要講求「快速見效」。 於是,我們養成了一種錯覺:只要快,才是有效率的;只要快,才能搶在別人前面。
Thumbnail
2025/08/14
「大自然不急躁,卻能完成一切。」—老子 你有沒有發現,這個時代對「快」的迷戀,幾乎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外送要「十分鐘必達」,影片要「三秒抓住人」,訊息要「即刻回覆」,甚至連放鬆的方式都要「高效率」,幾分鐘就看十部短影音、五分鐘完成一場線上冥想。
Thumbnail
2025/08/14
「大自然不急躁,卻能完成一切。」—老子 你有沒有發現,這個時代對「快」的迷戀,幾乎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外送要「十分鐘必達」,影片要「三秒抓住人」,訊息要「即刻回覆」,甚至連放鬆的方式都要「高效率」,幾分鐘就看十部短影音、五分鐘完成一場線上冥想。
Thumbnail
2025/08/13
「我們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 "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艾德蒙·希拉里 (Sir Edmund Hillary)(首位登上聖母峰的登山者之一) 生活很像一場攀岩。
Thumbnail
2025/08/13
「我們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 "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艾德蒙·希拉里 (Sir Edmund Hillary)(首位登上聖母峰的登山者之一) 生活很像一場攀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是誰,問的是「你」,而不是拿那個「誰」來搪塞我。
Thumbnail
你是誰,問的是「你」,而不是拿那個「誰」來搪塞我。
Thumbnail
如果什麼事情都要找出一個意義,會不會太執著,或者像我說的這樣、什麼都不上心,也是一種執著?
Thumbnail
如果什麼事情都要找出一個意義,會不會太執著,或者像我說的這樣、什麼都不上心,也是一種執著?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溝通向來是機會,既給了別人,同時也給了自己。
Thumbnail
溝通向來是機會,既給了別人,同時也給了自己。
Thumbnail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Thumbnail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