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點:一盞美光燈的餘光
在訪談伊始,游舒帆談到一個記憶,語氣裡有著歲月打磨後的溫柔。
那是他剛當主管時,前輩曾給過的忠告:「不要嫉妒別人比你更好。就算有一天你超越我,我也會替你高興。」
這句話,他記了一輩子。他慢慢地說:「當你能真心欣賞別人的成功,並且享受那個人站上舞台時的光芒,你就會明白,人生其實不只是你手上那一盞聚光燈,而是身邊每一個人燈火交織的溫度。」
畫面浮現出來:年輕的他,坐在辦公桌前,有些青澀,卻因為這句話,心中豁然開朗。多年後,他轉身投入教育,看著一批批學生脫穎而出,那份喜悅,正是源自這份「欣賞」的心。
二、商業思維,人生飛輪
談到人生和事業,他舉起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的「成長飛輪」。
「剛開始很費力,但只要堅持,飛輪就會越轉越快。」
他把道理拆開,舉例到人脈、品牌、客戶服務——這些是不會在十年內改變的核心。
聲音裡帶著堅定:「去專注那些『不會變』的事情吧,因為那才是你未來最大的穩定力量。」
主持人聽著,點頭如搗蒜。鏡頭裡,三人神情專注,像是正在描繪一張「長線人生藍圖」。
三、選擇:高風險,還是低風險?
游舒帆的語氣裡有一種看透風浪的坦然。他說:「年輕時,可以承擔更大的風險,因為還有時間彌補。但隨著年紀增長,資產和時間的結構不同,選擇也不同。」
那一刻,他不像是在談冰冷的投資策略,而是在提醒聽眾:
「你要的報酬是什麼?如果是高報酬,就要接受高風險;如果只是穩定,或許紮實走在當下已足夠。」
這句話,像是對每一個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的聽眾拋出的一面鏡子。
四、最值得投資的能力:解決問題
「AI 會改變很多技能的門檻,但有一件事永遠不能被取代——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語速放慢,聲音裡有種斬釘截鐵的力量。
「很多人連定義問題都定義錯。薪水太低就想換工作,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到底多少錢才足夠?錢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主持人眼裡閃過共鳴,場景像是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追問「為什麼」。
游舒帆補充:「真正的問題被定義清楚,你才不會陷在跑步機上,永遠追逐錯的東西。」
五、需求的五個層次
他談到「需求」,像是拆解一個人的靈魂。
- 實質需求——業績、數字、具體成果。
- 心理需求——尊重、被理解。
- 聲譽需求——想被看見、想被稱讚。
- 政治需求——組織關係中的微妙棋局。
- 非工作需求——生活中的小心願,比如準時接孩子下課。
他笑著回憶年輕時,為了讓主管能準時去接小孩,主動替對方留在會議裡做紀錄。那是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舉動,卻讓彼此的信任感深厚起來。
這裡的場景極富畫面感:一個會議室裡,主管匆匆離席,他則靜靜留下來,翻開筆記本,繼續把每一個重點寫下。那一刻,他不只是員工,更是讓別人安心的夥伴。
六、人際關係:利他的槓桿
「利他」是他強調的關鍵字。
「我常常去幫別的部門釐清問題,雖然與我無關,但只要時間允許,我就去。」
這樣的態度讓他成為別人口中的「可靠夥伴」。
他說:「我花一分力氣去想別人,旁邊一百個人各回我一分,我就多了九十九分。這才是人生真正的槓桿。」
場景感躍然紙上:他走進陌生部門的會議室,白板上寫滿了未解的流程,他提起筆,耐心畫出箭頭,把複雜化為簡單。會議結束時,眾人投來的笑容,就是最真實的回報。
七、習慣的複利:寫作
「學習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輸出。」
游舒帆談起寫作,語氣裡帶著熱情。
「當你把知識寫下來,讓小白也能懂,那才是真的懂。」
他回憶起寫《商業思維》一書時,編輯一句句問:「這是什麼意思?」
他笑說:「我的任務就是讓她看懂。」
鏡頭裡,他眼神堅定,像是再次提醒每一個年輕人:
「從100字開始寫吧,別怕羞恥。輸出是最強大的學習法。」
八、判斷輕重緩急:問自己「不做會怎樣?」
他舉例公司準備新品發表的故事。三天前臨時被叫回來要辦記者會,他立刻拆解任務:哪些是「一定要」的,哪些是「之後能補」的。
「關鍵就是問:不做會怎樣?」
這句話簡單,卻像一道光。
因為他知道,很多時候我們是被情緒誤導,而不是被事情本身誤導。
九、親子與管理:理解勝於責備
節目的後段,他提到自己與女兒的相處。
火鍋桌上,小孩不懂事地把醬油倒回瓶子,他沒有斥責,而是耐心引導:「你覺得這樣做,會不會讓下一個人不想用?」
在他眼裡,孩子的「不當行為」從來不是惡劣,而是「不懂」。
他用同樣的心態看待職場:員工的延遲、情緒,往往不是「爛咖」,而是資訊不足、資源不足,或是能力還不到位。
理解,永遠比批評更有力量。
十、最珍貴的一盞燈
最後,他回想起年輕時主管的提醒。
「不用嫉妒別人比你強,願意欣賞,願意享受別人的光。」
鏡頭收斂在錄音室裡,他微微一笑。那是一種看過風浪後的篤定,也是他人生哲學的總結。
精選金句
- 「管理不是控制,而是理解。」
- 「真正的問題,要先被定義清楚,否則永遠在跑步機上。」
- 「利他是一種槓桿,你出一分,會換來九十九分。」
- 「問自己:不做會怎樣?才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
- 「孩子沒有惡劣,只有不懂;員工也是如此。」
- 「人生不是只靠一盞聚光燈,而是彼此燈火交織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