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或多或少都曾被「拖延」困擾過:
- 明明只要花 30 分鐘完成的報告,卻拖到最後一刻才動筆。
- 手機滑了好幾輪,才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一大段。
- 想運動、想讀書,卻總跟自己說:「再等一下。」
- 我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明明知道會很趕,卻還是提不起勁。
那麼,拖延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該開始,卻依然一再延後?
拖延不是懶惰,而是一種情緒迴避
許多人會用「懶惰」來定義自己,甚至因此感到內疚和自我厭惡。但我想告訴你,拖延症的成因,遠比你想像的複雜。這不是你的意志力出了問題,而是你的心理正在發出求救訊號。
心理學研究指出:我們在面對不確定、焦慮、或感到壓力的任務時,大腦會傾向迴避,藉由做其他簡單的事情(例如滑手機、整理桌子)來獲得短暫的舒緩。
換句話說,拖延不是「不想做」,而是「現在面對這件事讓我太不舒服」。
因此,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策略,只是它帶來的是短期的安慰,卻換來長期的壓力。
行為科學怎麼看拖延?
從行為科學的角度,拖延行為通常與逃避負面情緒有關。拖延症的核心可以分成幾個面向:
- 立即獎賞偏差
我們的大腦更容易選擇「當下有快樂」的事,而不是「延遲但有益」的行為。 滑手機比寫報告更輕鬆,所以我們就選擇了前者。 - 任務過大與模糊
當任務看起來過於龐大,或者沒有明確的開始點時,大腦就會自動傾向逃避。 - 完美主義與焦慮
有些人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害怕「做不好」。於是,他們寧願拖延,暫時不面對失敗的可能性;甚或是也有可能因為害怕「做太好」後,反而會被賦予更大的責任。
所以,為了逃避這些令人不舒服的感受,你的大腦會選擇一個「立即」能讓你感到愉悅的行為,這就像是給自己一個暫時的止痛劑,但任務的焦慮感,卻在你心中持續發酵。
中醫的「辨證論治」:找到你的拖延體質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強調不同體質、不同病因,需要不同的調整方法。其實,拖延症也有類似的「體質」與「根源」。
- 「焦慮型」拖延
這類人往往對自己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害怕犯錯。他們的拖延,並非因為懶惰,而是源於對失敗的恐懼。 - 「叛逆型」拖延
這類人討厭被控制,不喜歡被規定做事。拖延,成為潛意識裡對權威的一種反抗。 - 「分心型」拖延
這類人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專注力不足,就像成人 ADD 的特徵。他們的拖延,是因為大腦難以維持專注。
釐清自己的「拖延體質」,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當你不再用「懶惰」來批判自己,而是以理解與覺察去面對它時,你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法。
職涯諮詢師的建議:與拖延症溫柔和解
身為職涯諮詢師,我不會給你一套萬用的時間管理秘訣,而是會陪你探索內在,找到與自己和解的方法。
- 覺察與接納:練習去觀察自己拖延時的感受。是焦慮?是無助?還是憤怒?問問自己:「我為什麼拖延?是因為累了、焦慮,還是害怕做不好?」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比一味地責怪自己更有幫助。
- 拆解任務:將龐大的任務拆解成小到不能再小的步驟。例如:「寫一篇報告」變成「打開Word檔」;把「運動一小時」改成「先動五分鐘」,讓大腦更容易跨出第一步。當第一步變得毫不費力時,你就能更容易啟動。
- 找到你的「Why」:重新連結你做這件事的「為什麼」。這份工作、這個任務,對你來說真正的意義是什麼?當你的內在動機足夠強大,你就能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
- 十分鐘規則:告訴自己,「我先做十分鐘就好。」 多數時候,你會發現開始之後,其實能自然地繼續下去。
- 降低標準,先完成再調整: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完美,先完成「版本 1.0」,之後再慢慢修正。
拖延不是敵人,而是一種提醒:找到屬於你的「辨證方法」
拖延不是敵人,它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需要更多理解與調整。
有人需要面對焦慮、有人需要練習專注、有人需要理解自己對規則的反抗。就像中醫的「辨證論治」,我們必須先找到自己的「拖延體質」,才能對症下藥。
真正的療癒,不是逼自己改掉所有「壞習慣」,而是承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節奏與特質。
當你開始理解自己的模式,並找到合適的方法時,你會發現——拖延不再只是阻礙,而是通往更好自我覺察與改變的起點。
👉 那麼你呢?你覺得自己是「焦慮型」、「叛逆型」還是「分心型」的拖延者呢?你最常「拖延」的事情是什麼?又是如何面對的?歡迎留言分享,或許我們能從彼此的故事裡,看見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