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拖延症:從心理、行為到中醫的「辨證論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被「拖延」困擾過:

  • 明明只要花 30 分鐘完成的報告,卻拖到最後一刻才動筆。
  • 手機滑了好幾輪,才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一大段。
  • 想運動、想讀書,卻總跟自己說:「再等一下。」
  • 我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明明知道會很趕,卻還是提不起勁。

那麼,拖延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該開始,卻依然一再延後?


拖延不是懶惰,而是一種情緒迴避

許多人會用「懶惰」來定義自己,甚至因此感到內疚和自我厭惡。但我想告訴你,拖延症的成因,遠比你想像的複雜。這不是你的意志力出了問題,而是你的心理正在發出求救訊號。

心理學研究指出:我們在面對不確定、焦慮、或感到壓力的任務時,大腦會傾向迴避,藉由做其他簡單的事情(例如滑手機、整理桌子)來獲得短暫的舒緩。

換句話說,拖延不是「不想做」,而是「現在面對這件事讓我太不舒服」。

因此,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策略,只是它帶來的是短期的安慰,卻換來長期的壓力。


行為科學怎麼看拖延?

從行為科學的角度,拖延行為通常與逃避負面情緒有關。拖延症的核心可以分成幾個面向:

  1. 立即獎賞偏差
    我們的大腦更容易選擇「當下有快樂」的事,而不是「延遲但有益」的行為。 滑手機比寫報告更輕鬆,所以我們就選擇了前者。
  2. 任務過大與模糊
    當任務看起來過於龐大,或者沒有明確的開始點時,大腦就會自動傾向逃避。
  3. 完美主義與焦慮
    有些人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害怕「做不好」。於是,他們寧願拖延,暫時不面對失敗的可能性;甚或是也有可能因為害怕「做太好」後,反而會被賦予更大的責任。

所以,為了逃避這些令人不舒服的感受,你的大腦會選擇一個「立即」能讓你感到愉悅的行為,這就像是給自己一個暫時的止痛劑,但任務的焦慮感,卻在你心中持續發酵。


中醫的「辨證論治」:找到你的拖延體質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強調不同體質、不同病因,需要不同的調整方法。其實,拖延症也有類似的「體質」與「根源」。

  • 「焦慮型」拖延
    這類人往往對自己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害怕犯錯。他們的拖延,並非因為懶惰,而是源於對失敗的恐懼。
  • 「叛逆型」拖延
    這類人討厭被控制,不喜歡被規定做事。拖延,成為潛意識裡對權威的一種反抗。
  • 「分心型」拖延
    這類人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專注力不足,就像成人 ADD 的特徵。他們的拖延,是因為大腦難以維持專注。

釐清自己的「拖延體質」,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當你不再用「懶惰」來批判自己,而是以理解與覺察去面對它時,你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法。


職涯諮詢師的建議:與拖延症溫柔和解

身為職涯諮詢師,我不會給你一套萬用的時間管理秘訣,而是會陪你探索內在,找到與自己和解的方法。

  1. 覺察與接納:練習去觀察自己拖延時的感受。是焦慮?是無助?還是憤怒?問問自己:「我為什麼拖延?是因為累了、焦慮,還是害怕做不好?」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比一味地責怪自己更有幫助。
  2. 拆解任務:將龐大的任務拆解成小到不能再小的步驟。例如:「寫一篇報告」變成「打開Word檔」;把「運動一小時」改成「先動五分鐘」,讓大腦更容易跨出第一步。當第一步變得毫不費力時,你就能更容易啟動。
  3. 找到你的「Why」:重新連結你做這件事的「為什麼」。這份工作、這個任務,對你來說真正的意義是什麼?當你的內在動機足夠強大,你就能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
  4. 十分鐘規則:告訴自己,「我先做十分鐘就好。」 多數時候,你會發現開始之後,其實能自然地繼續下去。
  5. 降低標準,先完成再調整: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完美,先完成「版本 1.0」,之後再慢慢修正。

拖延不是敵人,而是一種提醒:找到屬於你的「辨證方法」

拖延不是敵人,它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需要更多理解與調整。

有人需要面對焦慮、有人需要練習專注、有人需要理解自己對規則的反抗。就像中醫的「辨證論治」,我們必須先找到自己的「拖延體質」,才能對症下藥。

真正的療癒,不是逼自己改掉所有「壞習慣」,而是承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節奏與特質。

當你開始理解自己的模式,並找到合適的方法時,你會發現——拖延不再只是阻礙,而是通往更好自我覺察與改變的起點。

👉 那麼你呢?你覺得自己是「焦慮型」、「叛逆型」還是「分心型」的拖延者呢?你最常「拖延」的事情是什麼?又是如何面對的?歡迎留言分享,或許我們能從彼此的故事裡,看見更多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在轉彎處相遇--職涯相癒室
0會員
10內容數
這裡是一個為在職涯中感到迷茫的你,所打造的溫柔據點。 中醫師出身、具CDA職涯諮詢師資格的我,結合身心整合的觀點、行為科學的視角與職場歷程的理解,陪你慢慢釐清困頓,也重新找回方向感。 無論你正站在轉職的懸崖邊、探索中的十字路口,或只是想為人生多一點可能—— 願我們能在這個彎處相遇,交換一點故事,也彼此照亮。
2025/08/21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看診時不只看病症,還要看病人的體質、生活習慣、情緒狀態。這種全盤式的觀看,讓我學會了,愛,不是一個單一的答案,而是一份動態的理解。 這份「愛的辨證論治」,適用於所有關係。 愛,也是一份「雙贏」的談判智慧;愛的表達,就是最有效也最溫暖的「正向強化」。
Thumbnail
2025/08/21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看診時不只看病症,還要看病人的體質、生活習慣、情緒狀態。這種全盤式的觀看,讓我學會了,愛,不是一個單一的答案,而是一份動態的理解。 這份「愛的辨證論治」,適用於所有關係。 愛,也是一份「雙贏」的談判智慧;愛的表達,就是最有效也最溫暖的「正向強化」。
Thumbnail
2025/08/20
愛,從來不是單一的形狀。 有時,它是一句輕聲的安慰,能在你最脆弱時給予力量; 有時,它是一份靜靜的守候,不言語卻能讓人安心。 在人生的彎路上,我們常常會發現,愛不只來自一個人,也不只存在於一種形式。它可能來自家人、伴侶、朋友,也可能是自己給自己的接納與溫柔。 愛,是支持的力量 在職涯轉折的
2025/08/20
愛,從來不是單一的形狀。 有時,它是一句輕聲的安慰,能在你最脆弱時給予力量; 有時,它是一份靜靜的守候,不言語卻能讓人安心。 在人生的彎路上,我們常常會發現,愛不只來自一個人,也不只存在於一種形式。它可能來自家人、伴侶、朋友,也可能是自己給自己的接納與溫柔。 愛,是支持的力量 在職涯轉折的
2025/08/11
本文探討談判的藝術,不只著重在贏的策略,更強調雙贏的智慧。作者從自身在公職、中醫和職涯諮詢等不同領域的經驗出發,分享如何透過理解對方的動機和需求,找到共同利益的交集點,達成雙贏的局面。文章也提供有效談判的三個關鍵:把焦點放在利益而非立場;找到雙贏的語言;留有彈性與轉圜。
Thumbnail
2025/08/11
本文探討談判的藝術,不只著重在贏的策略,更強調雙贏的智慧。作者從自身在公職、中醫和職涯諮詢等不同領域的經驗出發,分享如何透過理解對方的動機和需求,找到共同利益的交集點,達成雙贏的局面。文章也提供有效談判的三個關鍵:把焦點放在利益而非立場;找到雙贏的語言;留有彈性與轉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拖延症的根源及影響,並提出了幾點提高專注力的方法。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打破拖延的心理陷阱,改善工作效率和達到更好的生活。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拖延症的根源及影響,並提出了幾點提高專注力的方法。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打破拖延的心理陷阱,改善工作效率和達到更好的生活。
Thumbnail
造成這種拖延症的原因很複雜,可能和個性有關,如優柔寡斷、不敢冒險、總是不停地批判自己、強迫症、或是自制力薄弱等。但也有可能是時間管理上的問題,可心理學家認為會造成拖延症,涉及更多的是情緒管理等各種心理因素。
Thumbnail
造成這種拖延症的原因很複雜,可能和個性有關,如優柔寡斷、不敢冒險、總是不停地批判自己、強迫症、或是自制力薄弱等。但也有可能是時間管理上的問題,可心理學家認為會造成拖延症,涉及更多的是情緒管理等各種心理因素。
Thumbnail
利用正向情緒和積極行為來改善拖延習慣對心理狀態的影響。評論包括負向情緒與拖延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及適時中斷專注力以及內建行為更接近成功的方法。
Thumbnail
利用正向情緒和積極行為來改善拖延習慣對心理狀態的影響。評論包括負向情緒與拖延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及適時中斷專注力以及內建行為更接近成功的方法。
Thumbnail
劉愛雯管理沙拉吧: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發現自己患了嚴重的「拖延」毛病,尤其是在辦公室,它就像流行感冒傳播的速度一樣快。最初你可能對某位同事的拖拉非常不滿,然而在不久後的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竟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染上了---工作任務已經確定,卻遲遲不想進入狀態,非要等到火燒眉毛才不
Thumbnail
劉愛雯管理沙拉吧: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發現自己患了嚴重的「拖延」毛病,尤其是在辦公室,它就像流行感冒傳播的速度一樣快。最初你可能對某位同事的拖拉非常不滿,然而在不久後的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竟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染上了---工作任務已經確定,卻遲遲不想進入狀態,非要等到火燒眉毛才不
Thumbnail
拖延症的成因與解決辦法,從小時候開始形成,如何改變拖延的習慣,如何制定計劃和目標來克服拖延症。
Thumbnail
拖延症的成因與解決辦法,從小時候開始形成,如何改變拖延的習慣,如何制定計劃和目標來克服拖延症。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罹患憂鬱症時,到底要不要就醫呢?會不會再努力一點,憂鬱症就會自己好轉了呢?」在這篇文文章裡,讓我們談談臨床上憂鬱症的「治療拖延現象」,希望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憂鬱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避免自己養成難治型憂鬱症的體質喔。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罹患憂鬱症時,到底要不要就醫呢?會不會再努力一點,憂鬱症就會自己好轉了呢?」在這篇文文章裡,讓我們談談臨床上憂鬱症的「治療拖延現象」,希望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憂鬱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避免自己養成難治型憂鬱症的體質喔。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睡前拖延症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之一,它指的是在睡前一直拖延做某些事情,例如拖延上床入睡、熄燈後還一直使用手機或電腦等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我們的睡眠品質,還可能導致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因此,克服睡前拖延症是重要的,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改善這個問題。
Thumbnail
睡前拖延症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之一,它指的是在睡前一直拖延做某些事情,例如拖延上床入睡、熄燈後還一直使用手機或電腦等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我們的睡眠品質,還可能導致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因此,克服睡前拖延症是重要的,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改善這個問題。
Thumbnail
身為曾經患有拖延症,遇到讓自己不知所措、不想面對,或還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式,就會想用先放放來面對的前拖延症(如今也不敢說已經完全好了)患者,我感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這句話和我的經驗是完全不符的。甚至反過來,事情通常都是在放著放著的過程中逐漸爛掉的……
Thumbnail
身為曾經患有拖延症,遇到讓自己不知所措、不想面對,或還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式,就會想用先放放來面對的前拖延症(如今也不敢說已經完全好了)患者,我感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這句話和我的經驗是完全不符的。甚至反過來,事情通常都是在放著放著的過程中逐漸爛掉的……
Thumbnail
有些人會私訊我:「老師,我的行動力好弱,總是拖延沒有辦法做到想做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回想一下,如果你肚子餓了想要吃飯,一般狀況下,你會沒有「動力」去吃飯嗎? 如果天氣冷了,你會沒有「動力」去穿多一點、開暖氣、躲被窩嗎? 那為什麼行動上總會拖延呢?一起點進來看看原因在哪裡吧!
Thumbnail
有些人會私訊我:「老師,我的行動力好弱,總是拖延沒有辦法做到想做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回想一下,如果你肚子餓了想要吃飯,一般狀況下,你會沒有「動力」去吃飯嗎? 如果天氣冷了,你會沒有「動力」去穿多一點、開暖氣、躲被窩嗎? 那為什麼行動上總會拖延呢?一起點進來看看原因在哪裡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