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恆星」,文章連結點我)
為《我的個人品牌心得》系列第十三篇,續我開放投稿後,收到1375個故事,卻在第1376個崩潰了|擺渡人的船一直在漏水,建議合併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當投稿者寫下「我爸自殺了,可以寫成故事嗎?」,我關上電腦,在深夜裡問自己:我到底在做什麼?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麼有些醫生會得憐憫疲勞。當你聽過太多悲傷的故事,見過太多破碎的靈魂,你會開始麻木。更可怕的是,你會開始計算——這個故事的價值在哪裡?
這篇文章,是關於一個我們都不願承認,卻都在面對的真相。
數據告訴我們的殘酷真相
我統計過自己的後台數據,結果讓人深思:
情感類故事的互動率是一般內容的2-3倍。悲傷故事的完讀率平均達到85%。而正能量內容?通常不到50%。
這不是因為人們嗜血,而是因為痛苦是最真實的共鳴。當有人說出我們不敢說的痛,我們會感到被理解,不再孤單。
但這也造成了內容生態的偏斜——演算法學會了我們的偏好,創作者看見了流量密碼,於是這個世界看起來越來越悲傷。
當痛苦遇見希望:兩個改變我的故事
早前,我收到一個關於憂鬱症的投稿。發布後,文章獲得30萬閱讀。但真正改變我的,是三個月後收到的這封信:
「思齊,我是之前投稿憂鬱症的那個人。那篇文章改變了我的人生。不只是因為被看見,而是底下有個留言說『我也是,我們一起加油』。我們真的聯繫上了,現在成了互相支持的朋友。謝謝你創造了這個連結。」
另一個案例讓我看見責任的重量。一位投稿者在文章爆紅後被認出身份,她寫信給我:
「我以為說出來會好過一些,但當我媽知道後崩潰了。你說這是療癒,但我們都受傷了。」
我刪除了文章,退還了所有相關收入。那一刻我明白:不是所有傷口都適合在聚光燈下療癒。
創作者的黑暗面:那些我們不說的秘密
來,我坦白幾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