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組織裡,很多主管常掉進一個隱性陷阱:
把團隊成員當成「要滿足自己需求」的延伸。
我們希望他們按照我們的想法執行,最好少犯錯、少有異議,乖乖走在自己幫他規劃的路上。但現實是——人不是工具,團隊成員和我們一樣,都是有獨立思考、價值觀和判斷力的個體。
為什麼我們總想「控制」團隊?
我有一個在外商公司任職的高管客戶Alex,他非常重視績效,常替團隊規劃細節、幫下屬做所有判斷,甚至直接替他們跟跨部門溝通。
一開始,團隊感覺「被照顧」;但時間久了,大家卻開始失去動力:
- 有人覺得自己只是在執行主管的想法,沒有發揮空間。
- 有人選擇沉默,因為反正表達意見也不會被採納。
- 最後,Alex 發現團隊依賴性越來越重,連小事都要回報,效率不升反降。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把團隊視為獨立個體」,而是「延伸的自己」。
別再當團隊裡的「老媽子」
真正成熟的領導,不是讓團隊滿足我們的焦慮與期待,而是:
- 理解與表達自己需求
領導者要先清楚:我的期待是什麼?是因為績效壓力,還是因為我害怕失控? - 理解並尊重團隊的需求
成員需要成長的空間,需要能犯錯的餘地,需要表達觀點的自由。 - 建立邊界
明確劃分:什麼是主管要承擔的責任(方向、資源),什麼是成員要承擔的責任(執行、創造)。
當我們把團隊視為獨立的個體,領導方式會從「控制」轉向「支持」。
把團隊當獨立個體,具體怎麼做?
✅ 給予選擇權
不是所有決策都要自己拍板,允許團隊在明確框架下做決定。
👉 例如:設定目標由主管決定,但執行方式讓團隊提案。
✅ 學會「尊重不認同」
當成員的做法與自己不同,不要急著否決。
👉 問自己:「這是原則問題,還是風格不同?」如果只是風格不同,放手讓對方嘗試。
✅ 成為後盾,而非操控者
支持團隊承擔風險,必要時替他們擋外部壓力。
👉 比如:當團隊的方案不被跨部門認同,領導者可以站在前線,協助溝通,而不是推翻團隊努力。
✅ 安撫自己的焦慮
很多時候,控制欲來自於「怕失敗被問責」。
👉 領導者要練習覺察,告訴自己:「團隊的成功不是因為我替他們做,而是因為我給了他們空間。」
優秀領導者,都懂得「放過自己」
最幸福的員工體驗,不是主管替他安排好一切,而是:
「即使我的選擇不被主管完全認同,他仍然尊重;即使我承擔風險失敗,他仍然在背後支持。」
這種安全感,會讓團隊敢於創新、敢於突破,最終也讓領導者獲得真正的影響力。
領導的價值,不是打造「聽話的團隊」,而是培養一群有判斷力、敢承擔、能獨立飛翔的人。
🤝 如果你是一位領導者,當團隊做的決定和你想的不一樣時,你會怎麼做?
A. 馬上介入,避免出錯
B. 先觀察結果,給團隊嘗試的機會
C. 尊重不同意見,但仍會調整方向
D. 看情況,壓力大時還是會控制
👉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選擇,也讓更多領導人一起反思。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幫忙 按讚 + 分享,給身邊需要提醒的朋友。這是一條「先放過自己,再成就他人」的路,讓我們一起走。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