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常常選擇「不說」?
高階主管常有一種默契:壓下情緒、隱忍不表達,認為這樣才算專業、才不會破壞團隊和諧。
但事實是——越壓抑,越容易在關鍵時刻失控。很多時候,誤會並不是因為對方不懂事,而是因為我們「沒有清楚說出真正的感受與需求」。為什麼我們不敢在職場中表達真實感受?
有一位副總客戶告訴我:
他明明很在意團隊的提案老是拖延,但在會議上卻總是說「沒關係,下次注意就好」。久而久之,團隊真的以為「沒關係」,直到某天他忍不住情緒爆發,拍桌大罵。
結果,不僅提案效率沒有改善,團隊還覺得他情緒化、不穩定。
他很苦惱地問我:「我明明一直在忍讓,為什麼大家卻不懂我?」
這正是多數領導者的盲點:不說,並不代表別人能懂;忍耐,並不會換來體諒。
背後原因
- 習慣用責任感掩蓋感受:主管常用「我要顧全大局」來壓抑自己。
- 怕衝突:說出真實需求,好像會破壞關係,甚至讓下屬或同事覺得自己「情緒化」。
- 錯把指令當表達:很多人只會用「你應該…」的方式,而不是「我感覺…」的方式。
如何表達真實感受而不失威信?
- 用「我感覺」取代「你應該」
- 錯誤說法:「你應該更積極一點。」
- 正確說法:「當我看到進度延遲時,我其實有點焦慮,因為這會影響到整體專案的節奏。」
- 描述需求,而不是責怪
- 「我需要更清楚的時間表,這樣我可以更好地支持你。」
- 這比「你為什麼總是拖?」更容易讓人接收。
- 把真實感受說得具體而溫和
- 「我其實很希望在會議上能聽到更多不同角度的意見,這會讓我覺得我們在一起成長。」
- 感受具體化,才能讓對方明白背後真正的期待。
- 允許脆弱,但不失格局
- 身為領導,不是什麼都要強大到不需要。適度表達焦慮、困惑,會讓團隊覺得你更真實、更有人味。
真實的領導力,始於真實的你
壓抑感受,只會讓職場關係越走越遠;真誠表達,才有機會拉近彼此。
別忘了,領導力的核心,不只是「把事情做好」,更是「把關係帶好」。
真正的成熟,不是把感受壓到看不見,而是能帶著情緒去表達,並且讓對方聽懂你的需求。
當你敢於這麼做,關係就不再是靠「猜測」與「壓抑」維繫,而是靠真誠與理解累積。這種領導力,才是真正能讓團隊走得更穩、更久的力量。
🤝 如果你在職場中要表達感受,你會傾向哪種方式?
A. 習慣隱忍,最後一次爆發
B. 用指令式語言:「你應該…」
C. 嘗試用「我感覺…我需要…」去表達
👉 歡迎留言你的選擇,也許能幫助更多人找到答案。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幫忙 按讚 + 分享,讓更多人學會「管理情緒,也管理團隊」。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