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這樣的,最近受朋友之邀,去參加了一場聚會。
我的朋友正在面臨「職涯轉型」期,認為現在所處的職位無法發揮所長,所以還在積極準備轉職。
然而,聚會中當其他人聽聞他的「轉職計劃」,紛紛表示:「我覺得你現在的工作蠻好的呀,有閒有錢。」
「其實後來工作換來換去,發現也就那樣。」
20歲的後半段,個人的選擇開始天差地別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自己從海外商學院畢業時,80%的同學的選擇,都是去了「管顧業」和「投資銀行業」。
「管顧業」和「投行」作為少數「畢業起薪高」的產業,是頂尖商學院畢業生的不二選擇。
在那個階段,每個人似乎都是「同一個模子出來」的,每個人都有著相似的志向,我們似乎都可以想像到彼此未來的發展。
然而,畢業2-3年後,事態開始往「出其不意」的方向發展。
- 有的人選擇去到國際非營利組織,實踐自己真正的抱負。
- 有的人選擇去到更有前景的「初創公司」,磨礪自己在一線市場的經驗。
- 有的人選擇投身「玄學」事業,開始自由接單。
- 而我則是離開「新加坡管顧業」,開始寫作,之後開啟「一人創業」。
- 但也有人選擇堅定不移的留在「管顧業」或「投行」。
每個人的選擇,背後都隱藏著自己當前「最重視的事物」,也就是「底層價值觀」。
漸漸的你會發現,所重視的事物不同了,曾經能互相鼓勵、為同一目標一起奮鬥的同學,也無法再給你一樣的支持了。
面對「價值觀的改變」,有的人選擇維繫友誼抱團取暖,有的人選擇退出先做孤狼
我發現,大部分人在察覺「自己與過去的熟人有了不同志向」之後,會有不同的2種選擇。
一種是為了維繫友誼,繼續與過去的舊相識保持「一樣頻率」的來往。但也因為舊相識不理解他們的「新志向」,他們只能自己在私下做努力。
他們認為「友誼來之不易」,且不願意改變熟悉的「生活圈層」,所以儘管志向早已不同,依然選擇留下。

另一種則是先選擇「遠離過去的社交圈」一陣子,將自己的所有「精氣神」集中在達成新的目標上。
他們知道要攻下自己的目標所需要的「心力」有多大,因此不會把「有限的心力」再分散至「暫時對達成目標沒有直接助益」的地方。
精力極其有限的我,每次都先選擇做了「孤狼」
追蹤我比較久的讀者,可能知道每次我在「人生重大轉折」的關鍵,我都選擇了「後者」,也就是「遠離過去的社交圈」一陣子。
包括:決定二戰申請「海外商學院」,以及離職後「投入寫作」。
這也是促成我寫出了那篇《從世界上消失幾個月,再像重生一樣歸來》那邊爆文的原因。
越長大,越會發現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過去,你之所以會和「某個群體」交會,是因為正好在那個階段,你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彼此的交流能產生最大的共鳴。
然而,成長就是「越來越找到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無可避免地會發現「你與周遭人」之間的差異。
有些人傾向滿足於現狀;有些人熱衷於不斷挑戰;有些人習慣動嘴不動手...
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大家「階段性目標」不同,以及對「理想生活的想像」不一致。
但最可惜的是,你明知道自己的目標,卻被情誼拖累了腳步,而離不開原有的圈層,導致自己永遠抵達不了渴望的地方。
大部分人低估了「晉級下一個台階」所需要的心力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一個很喜歡「折騰」的人,
很勇於挑戰自己,總覺得繼續堅持不懈,會有更多「美好的事物」等待著我解鎖的人,那麼「心力」是你最重要的東西,也是你最應該保護的東西。
當你想要晉級到下一個台階,你需要克服的不只是「對未知的恐懼」,還有「嘗試新動作」和「建立新習慣」所需要的心力。
心力分散了,也就難以突破了。
就像火車啟動前,需要突破「摩擦力」一樣。缺乏足夠的動能,那就根本跑不起來。
如果說停留在「原有的圈子」,生活就像開啟「自動駕駛」模式,你不需要花一點心力;
那麼「晉級到下一個台階」,生活就像調節成「手動駕駛」模式,你需要調動起自己所有感官和注意力,才能順利行駛。
不要害怕周遭的人不理解,為自己而活。
如果你很在乎友誼,
贈你一句我很喜歡的話,「各自努力,頂峰相見」。
Hi 我是Eve,
一個喜歡用「實事求是」的方式達成「夢想」的人生玩家。(前新加坡管顧公司商業分析師,現一人創業家)
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加入我的人生實驗營:https://eve-life-strategy.kit.com/strategic_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