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有一個科技公司的高管客戶Jack跟我說,他的部屬最近因為專案失利,情緒低落,甚至一度把責任推到自己身上。Jack心疼又焦慮,覺得團隊士氣崩盤都是因為他這個主管沒帶好。於是,他開始拼命安慰部屬、替他承擔責任,甚至在會議上替對方「遮掩錯誤」。
結果卻是:部屬並沒有因此更堅強,反而愈來愈依賴主管來背負情緒壓力;Jack自己則愈來愈疲憊,開始懷疑自己的領導能力。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職場現象:當領導者把團隊的情緒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時,看似關心,實則會拖垮彼此。管理的情緒重擔,該誰承擔?
在組織發展裡,我常提醒主管們一個觀念:
部屬的情緒,是部屬的責任;領導者的責任,是陪伴與引導,而不是代替承擔。
這並不是冷漠,更不是甩鍋,而是一種清楚的情緒界限。
因為當我們被內疚感綁住時,就沒有餘力真正去理解團隊,也無法冷靜表達自己的感受。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尊重他人課題,才有真正的自由。」
在職場上,情緒界限就是課題界限。
如何建立健康的「情緒界限」?
✅ 分清「責任」與「理解」
- 責任:成果、決策、制度,是主管該承擔的。
- 理解:部屬的情緒,可以接納,但最終需要由他自己調適。
✅ 練習一句話
- 當團隊情緒低落時,領導者可以先在心裡提醒自己:「這是他的情緒,他要學會消化。我能做的,是理解與支持,而不是代替。」
✅ 引導而非吸收
- 與其替部屬背負,不如幫助他釐清情緒背後的需求。
- 例如:「我理解你現在很挫折,你需要更多資源還是更多時間?」
✅展現真實的情緒
- 領導者並非鐵人,也有自己的壓力。
- 適度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情緒爆發),能讓團隊明白:主管也有人性,但同時能帶著大家一起走出困境。
真正的情感理解,從放下開始
領導,不是把所有情緒都扛在自己肩上;而是帶著團隊去面對,並讓每個人都學會承擔自己的感受。
當我們能放下「替別人情緒負責」的習慣,就能真正有餘力去理解團隊,甚至更勇敢地分享自己真實的心情。
這樣的領導,才有力量,也更有人味。
📌 那麼,換你思考:如果你是主管,遇到團隊低落時,你會選擇:
A. 自己扛下責任,努力安慰大家
B. 助團隊釐清情緒,並陪伴他們找到解法
C. 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建立彼此更真實的連結
👉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選擇,也讓更多領導人一起反思。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幫忙 按讚 + 分享,讓更多領導者一起學會「放過自己,也帶領團隊成長」。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