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高階主管在管理多年後,常常會出現一種「內心無聲的壓抑」。
明明有情緒、有感受,但卻選擇沉默。因為一旦表達,可能被認為「太軟弱」、或「不專業」。久而久之,他們開始習慣壓抑,表面看似冷靜強大,內心卻越來越孤獨。
問題是:一個連自己感受都不敢表達的人,如何能真正理解部屬的感受?為什麼管理者都成了「情緒啞巴」?
我有一位在外商企業的高管客戶,在策略會議中,對總部施壓的不合理要求感到不滿。但在團隊面前,他選擇壓下情緒,只是冷冷地下達指令。
部屬感受到的不是他的專業,而是一種距離感,甚至有人開始認為主管「不近人情」。
幾個月後,團隊出現明顯的冷漠氛圍:沒人再願意主動提出想法,也沒人想分享真實的困難。
後來,這位總監在一次團隊檢討時,第一次真誠地說出:「其實,我對這些決策也感到無力,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被架空。」
那一刻,團隊的氣氛突然鬆動,有人點頭,有人小心地笑了,會議從那天開始變得不一樣。
為什麼主管不敢表達感受?
- 成長背景影響:很多領導者在成長過程中,曾因表達情緒被批評或懲罰,所以學會隱藏。
- 角色壓力:高位者往往認為「主管不能示弱」,於是把自己困在完美專業的假象裡。
- 誤解專業:專業≠沒有情緒。真正的專業,是能夠管理與轉化情緒,而不是把它凍結。
領導者如何安全地表達感受?
✅ 認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否認
在壓力來臨時,先允許自己承認「我真的有不滿」或「我真的感到焦慮」。感受本身沒有對錯,它只是一種提醒。
✅ 學會分場域表達
在高風險會議上,你不需要赤裸裸地宣洩,但在信任的團隊小組或核心幕僚會議上,適度表達真實的心情,會讓團隊更能與你產生連結。
✅ 用「我感受」取代「你問題」
例如,別說「你們效率太低」,改成「我感受到專案進度的壓力,想和大家一起找方法」。這樣能避免責備,卻傳遞了真實。
✅ 建立安全感氛圍
當領導者自己敢表達感受,也會允許部屬這麼做。這樣的文化會讓團隊更有活力,更願意主動承擔。
真正的強大,是敢於脆弱
在職場裡,最強大的主管不是永遠不動聲色的那一個,而是懂得在人前展現專業,在必要時也能展現人性的那一個。
領導者的感受,並不是負擔,而是與團隊建立信任的橋樑。當你敢說出「真實」,部屬也才會跟你說「實話」。
別忘了:能與團隊分享感受的領導者,才是真正能帶人走得更遠的人。
📌 如果你是主管,遇到壓力時會選擇—
A. 壓下情緒,保持專業沉默
B. 在信任的團隊中適度分享感受
C. 不分場合直接表達真實情緒
👉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選擇,也讓更多領導人一起反思。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幫忙 按讚 + 分享,給身邊需要提醒的朋友。這是一條「先放過自己,再成就他人」的路,讓我們一起走。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