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老闆對我很好,邊聽她說故事的時候讓我覺得有些特別的痕跡
她曾經就差那麼一步、一點點的分數當選 711 傑出店長,就敗在神秘客的關卡。
本人默默覺得這並不算是意外發生,在於 ... 我想假設今天店長的決定有些成分是為了讓他人覺得我是個好老闆這樣的名聲,那麼在留住這樣沒有向心力員工的時候,一來結果論其實已經有所得,二來就是用自己的能耐在扛住一個不是自己人生的一道課題。
也就是店長正在用追求人生目標的這件事,去讓一個人學會怎麼樣加入這個團體。我的意思是這樣子的:如果今天店長要是為了好名聲這樣的目標而延攬且不捨得這樣的員工,那麼這樣的決定就有很直接肉眼可見的所得;所以我看著店長放著過去很優渥的薪水不做,下來轉作加盟主的時候真心覺得。
有時候這種「降級」跟獲得的不成正比,恰恰是身上背負著其他人東西前行的典型特徵。

...
限制與否定
常態且時常否定與限制的評論行為,是很常見的過他人課題的指標。
以前看小 S 主持《康熙》的時候有段小插曲,她提到:有的父母認為說一看到狗狗就不能摸、不能碰,然後說「很髒、不要碰」的這件事,覺得不好;其實她講的是對的,即使她想表達的是:狗狗髒怎麼了,事實上人生很長很長的年份裡。
小時候沒碰過的狗對當事小孩來說,除了加深疑慮和碰觸的恐懼外沒有任何正面幫助。
而我們多半看到的是無知的長輩反而會以此,覺得自己憑空揣想出來的教育方式做的真好,讓自己的小孩免於一次的危險;而這些一次又一次的限制,除了繼續感動長輩自己外一無是處:老一輩該學會的尊重他人沒有學到、年輕一代的冒險與勇氣也沒有得到發展。
事實是每件事存在本身都具有意義,有壞的事情發生才能顯現出做好、做對的光彩。
十年後的現代學生
那天家教的時候覺得自己不大一樣了,與十年前的自己相比的話。
以前的我會覺得只是在學業上成功的話是有「公式」存在,然後我想讓很多人變成是這個樣子;不過一時間說不清楚這幾年我經歷了什麼,前些天給我一位高三的家教學生說: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他應該能發光的時刻,不是現在也沒關係。
在於說我即使把學生變成想要的樣子,利己的視角來看我此刻有所得將來就有所失去。
這種干涉他人應該長成的模樣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成人一種對無知者變相的索取,你讓他不一定的變成他最好的樣子,若要真是圖對方的感恩或許是辦的到的;而我相信多數人也都會有感覺,現代的學生的確有他們的時代要面臨的問題。
這些時代的問題則是他們要作答的東西,我們的時代也有處理不完的問題,這才是真的。
...
那麼關於你的組成呢
其實你從現在的 Threads 社群看到很多呼籲型的貼文也多半有自負傾向。
在男人的四種原型當中有提到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底部的二側代表著某種原型失衡的表現,比如當一個男人國王的能量過多、過少都會相對應造成一個人的不講理或膽卻無能,然而頂點意味著二者缺失的平衡並進一步形成的成長型樣貌。
就像很多呼籲不婚不生的議題,在過往是不加思索過度繁殖,只是將概念移動到另一端。
生育婚姻的議題應該會有個頂點的樣子,我去揭示這樣的思考是因為大半時候人們看事情的角度是當有人讓天平的一端過於傾斜,就要施加自己生命的力量讓天平傾斜回自己所屬的一端;但很有可能一件事情的做與不做、要與不要,最終目的都不是用來說服大眾。
說服別人的人生意義其實沒有用處,而辨識出自己的人生應該會由什麼成分參與,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