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轉變
疾病改變的不只是老婆的身體,也徹底翻轉了我們的日常。家務全落在我肩上:洗衣、煮飯、打掃、接送就醫,最困難的,莫過於飲食。由於放射治療影響腸道,讓老婆的腸胃變得很脆弱,加上化療讓身體虛弱,醫師特別叮嚀老婆必須採取「低渣飲食」。這讓我這個平常少下廚的人大感頭痛,但為了讓她有足夠營養,又不至於加重腸胃負擔,我只好開始摸索,嘗試烹調「低渣食物」。
什麼是低渣飲食?
以前我哪知道什麼叫「低渣飲食」?後來才懂,原來就是要避開那些纖維多、不好消化的東西,要多吃軟軟爛爛、容易吸收的食物。「渣」指的是食物中不易消化、會增加腸道負擔的纖維或殘渣,在腸道裡留下的「垃圾」。「低渣」簡單來說,就是選擇質地柔軟、容易消化的食物。「低渣飲食」(Low-Residue Diet)是一種為了減少腸道負擔而設計的飲食方式,就是盡量避免高纖維的食材,例如粗糧、豆類、堅果、帶皮水果與蔬菜,而改以容易消化、細軟滑順的食物為主。這樣可以減少腸胃蠕動過度,降低放射治療後的腹瀉、腹脹不適。
圖1 低渣食物
低渣食物的例子:
· 澱粉類: 精製的白米、白麵條、白麵包。
- 蛋白質:豆腐、魚肉蒸蛋等或雞胸肉、豬里肌等瘦肉,盡量切小塊並燉煮軟爛
· 蔬菜: 去皮、去籽、煮得非常軟爛的蔬菜,如胡蘿蔔、冬瓜、南瓜、馬鈴薯。
· 水果: 去皮、去籽的成熟水果,如香蕉、木瓜、蘋果泥。
燜燒鍋的好處
對於很少下廚的我而言,這是全新的挑戰,因為自己偶而下廚時,只求食物煮熟填飽肚子就好了,突然要天天變出新花樣「低渣食物」;加上還要陪她去醫院,時間根本不夠用,壓力真的很大,覺得很挫折。突然想起了廚房裡的燜燒鍋, 嘗試用它來烹調「低渣食物」。
燜燒鍋是一種利用「悶燒」原理,更專業一點的說法,是利用「熱力學」中的「絕熱過程adiabatic process」來烹煮的廚具。只要先把食材放進內鍋加熱煮滾,再放入保溫外鍋密封,利用鍋體的保溫效果,讓食材在餘熱中慢慢熟透,過一段時間就有煮熟的飯或菜。

圖2 . 悶燒鍋構造
後來發現,只要增加燜燒時間,就可以將食物煮得又軟又爛,很適合用它來烹調「低渣食物」。用燜燒鍋烹煮食物不但能保留食材的營養與柔軟口感,特別適合照顧病人時使用,而且省時省力,對於心神不寧、心有旁騖的人,不用擔心瓦斯爐有沒有關火。結果沒想到,「燜燒鍋」真的幫了我大忙,是一大救星,所以特地買了三個燜燒鍋來回來使用,更節省了不少力氣與時間,更重要的是,它能讓食材變得非常軟爛,完全符合低渣飲食的需求。

圖3 .3個悶燒鍋
如何用燜燒鍋煮低渣食物
- 白粥:將白米洗淨,加多量水煮滾,放入燜燒鍋靜置數小時,即可得到綿滑順口的白粥。
- 燉雞湯:雞胸肉切小塊,先汆燙去油,再與薑片、紅棗一同煮滾,放入燜燒鍋悶燒四小時。湯頭清淡,肉質軟嫩。
- 蒸蛋羹:打蛋加水攪勻,倒入瓷碗中,外鍋加水煮沸,再放入燜燒鍋悶燒,口感細滑,容易吞嚥。
- 蔬菜泥:將胡蘿蔔、南瓜去皮切小塊,加水煮滾後放入燜燒鍋,燜熟後打成泥狀,既營養又不傷腸胃。

心得
剛開始學做低渣飲食,我感到手忙腳亂,總擔心煮出來的食物不合適。但有了燜燒鍋幫忙,不僅節省了時間,還能讓老婆隨時吃到熱騰騰又容易消化的餐點。
從白粥、雞肉湯,到蔬菜泥、蒸蛋,我逐漸摸索出一套燜燒鍋料理方式。這些看似簡單的料理,其實需要很多心思。因為我知道,這不只是「吃飽」,而是「吃得下」與「吃得好」。雖然這一路辛苦,每次看到她能把一碗粥慢慢吃完,精神漸漸好轉,我心裡就覺得,所有辛苦都值得。希望這些經驗也能給您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