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了10點上課——
「小孩子,該睡覺了,明天還要上學呢。」
「媽,妳不懂啦!明天上學改成10點,我的生理時鐘自動調整好了,現在睡覺自動延後兩個小時!
「那我八點上班,怎麼載你去上學?」
最近有人連署,把國高中生的上課時間改成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理由很簡單:避免慢性睡眠剝奪導致學生憂鬱、自傷自殺風險提升。
聽起來很貼心,但現實總是比想像複雜。老師要重新適應整個課綱被壓縮的環境。自由的確給了學生,但它的代價,或許是轉移到老師身上更重一些。
依據兒童福利聯盟的2023年調查,其中有一項關於睡眠:近八成的國高中生,每天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其中37%的學生僅睡了5至6小時,甚至有12.6%的學生睡眠的時間不到5小時,這些數據都顯示,台灣學生的睡眠狀況不足。
然而,延後上課時間雖能夠增加學生的睡眠時間,但沒想過學生因此變得更晚睡嗎?
另外,若課業負擔不減,學生的壓力仍然存在,部分學生還要面對家長的壓力。因此調整上課時間,並非解決學生健康問題的根本,應該從課業壓力和教育制度的改革著手,而不是鬧鐘的時間。
對家長來說,早上的安排也更添麻煩。尤其是國中生的小孩,有些家長仍希望親自送去上課,但本身還要上班,可能會陷入兩難。
一旦習慣作息,國中、高中、甚至大學也習慣,那之後出社會呢?或許答案不在拉長睡眠,也不在改變時間表,而在於學會「有捨才有得」。
因此一個折衷的方式,是恢復週六上課。既能讓學生在平日稍微晚起,又不讓老師的課綱被壓得喘不過氣,同時學生也能體會自由的背後,是伴隨責任。
減少上課時間,能睡得更飽,也有更多自由空間,誰不想呢?可自由的同時,也意味著挑戰。有句話叫「先苦後甜」,如果學生從未嘗過努力的挑戰,又怎能真正理解社會裡的成就呢?
學生的苦是能選擇的苦。你可以選擇努力讀書,也可以選擇放慢步調,哪怕辛苦,心裡還能掌控;然而社會的苦,它不給你選擇。等你長大了,獨立了,甚至家人都不在,你或許連想選擇的路都沒有。你必須面對的是承受自己。
高職時,有一位同學曾說:「工作比讀書好多了。」
我問:「為什麼啊?」
他說:「工作有錢賺,不一樣!」
確實如此,但那疊鈔票也需要代價,是你必須承擔的責任。讀書的苦,因為可選,是能帶著希望與夢想;出社會的苦,不可選,因為那是現實的令人沉重——無法迴避。
文章部分,引用來源:兒福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