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反省成為壓力:理解過度自我檢討的自己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可能只是同事簡短地回你一句「嗯」;

可能是在聚會中,你不小心說錯了一個詞;

或者只是發了一封信,卻忘記附上檔案。

別人可能轉眼就忘,但你卻整晚輾轉難眠。腦中不斷重播剛才的畫面,甚至開始放大檢討自己——「我怎麼又做錯事了?」「大家是不是又討厭我了?」一個小錯誤在腦海中被放大成彷彿無法挽回的災難。

如果你常有這種體驗,別急著責備自己。這不僅僅是「想太多」,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一種源自成長經驗的生存策略。


為什麼我們會「過度反省」?

「反省」本來應該是種美德,我們也常被教育要「三思而後行」。這種自我檢視能讓人更謹慎、更善於自我修正。

但有時候反省猶如「永遠打不完的怪獸遊戲」:錯誤總是被無止盡地放大,責任總是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

例如:

  • 談話中發現別人一個眼神不對,就覺得自己說錯話、做錯事。
  • 別人沉默不語,就開始擔心是不是自己惹人厭煩。
  • 自己犯了錯,卻自動將其影響放大十倍甚至數十倍。

比如說,當我們不小心錯過車次、班機,自然要承擔搭不上的後果,例如上班遲到、錯過工作機會等。這些雖然可能會影響你的「生計」,但僅此而已。然而,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斷地指責自己,甚至進一步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覺得自己「一點用也沒有」、連這件小事都做不好。他們彷彿將自己所有其他方面的能力都一併否定了,這在我看來,就是典型的「過度反省」。

這種敏感和焦慮,通常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習得」的結果。


小時候的「雷達模式」

這種行為模式,往往與我們的童年經驗密切相關。

有些孩子從小生活在高壓環境中:父母經常爭吵、家庭經濟緊張、家中氣氛劍拔弩張。孩子很快就學會「察言觀色」:觀察父母的情緒變化,盡量不引起麻煩。

在更嚴峻的情況下,父母甚至會將關係問題歸咎於孩子:「都是因為你,我們才會吵架。」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深信自己就是衝突的根源。於是他們開始不斷檢視自己的一舉一動,生怕成為壓垮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

raw-image


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腦彷彿安裝了一個「高敏感雷達」。這套雷達在當時是一種保護機制,幫助他們生存。然而,長大後,這種過度警覺反而成了負擔——即使只是小事,也常被「雷達」放大為嚴重威脅。


當大腦已經疲憊,反省變成反芻

反省本應是讓我們有機會調整自己的過程。但當你已經疲憊不堪、大腦能量不足時,過度反省更容易讓大腦過載——就像電腦運作緩慢時,你需要的是關機冷卻,而非啟動掃毒程式。後者只會增加系統負擔,甚至導致當機。

更困難的是,當你發現自己又陷入「過度反省」時,腦中還會浮現另一個聲音:「不是說好不要想太多嗎?怎麼又在想!」於是你開始再次責怪自己。

這就像跌倒後,還要責備自己「怎麼會跌倒」,結果傷得更重。

這種「二次傷害」常讓人更加沮喪。越想擺脫,反而陷得越深。


與其禁止,不如理解

很多人會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

但人腦有個特性:你越想禁止某個念頭,它反而越容易出現。

因此我很常提醒:不要急著喊停,先去理解

  • 我為什麼會如此害怕?
  • 這份焦慮是從哪裡來的?
  • 我現在感受到什麼情緒?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 當你能看見背後的脈絡時,會發現——這不僅是「想太多」,而是「我正在用某種方式保護自己」。這樣一來,責備逐漸轉化為理解,而理解才能帶來真正的選擇空間。

給自己的幾個小提醒

  1. 把錯誤放回原本大小:一個小錯誤不等於世界末日。在指責自己時,試著拿出筆紙,具體列出這個錯誤的真實影響,以理解它的實際嚴重程度。
  2. 讓大腦真正休息:滑手機、追劇並非真正放鬆,反而讓大腦持續處於忙碌狀態。散步、深呼吸、短暫放空,才能真正幫助大腦充電。
  3. 學習不把所有責任攬在身上:別人的表情、情緒並非全是你的責任。你只需負責自己能調整的部分。
  4. 看見、就是改變的起點:下次當你陷入「過度檢討」時,試著對自己說:「啊,我的雷達又開啟了。」僅僅是命名這個現象,就能幫你拉開一點距離,不再完全被它控制。

結語:溫柔對待那個「太緊繃的自己」

raw-image

過度自我反省,並非因為你軟弱,而是因為你在生命中學會了一種過於辛苦的生存方式。那是小時候的你,為了避免家庭衝突、為了不被責備,而練就的「謹小慎微」。

如今你已經長大,這套雷達不必時刻運作。你可以選擇逐漸放下,給自己更多喘息空間。

因此,下次當你又因小小錯誤而焦慮不已時,別急著責備自己「不要想太多」。

試著先安撫自己:「原來我是在保護自己。謝謝你的用心,現在我可以慢慢放下了。」

因為,理解總比苛責更能幫助我們向前邁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敘事剪影室
2會員
12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一起窺看那些被光影留住的生命片段, 透過敘事,輕輕整理與對話,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詮釋自己的故事。 身為助人工作者,我也是一個在生活、育兒裡,持續自我對話、讓故事流動的人, 願我們在彼此的剪影裡,看見勇氣與溫柔,陪伴彼此走向新的篇章。
敘事剪影室的其他內容
2025/09/09
好好表達每次的情緒,就不用等到爆炸才看見失控與委屈 我們的情緒,往往不是單純來自眼前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 那個爆炸的瞬間,常常牽動著過去許多沒有被回應的心情。 如果能在當下好好表達,也許就不必等到失控時才感受到委屈。 情緒不是單一事件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因為一句話或一個小動作而生
Thumbnail
2025/09/09
好好表達每次的情緒,就不用等到爆炸才看見失控與委屈 我們的情緒,往往不是單純來自眼前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 那個爆炸的瞬間,常常牽動著過去許多沒有被回應的心情。 如果能在當下好好表達,也許就不必等到失控時才感受到委屈。 情緒不是單一事件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因為一句話或一個小動作而生
Thumbnail
2025/09/02
近期影片引發爭議,聲稱配方奶「等於喝可樂」,導致醫師與營養師批評誤導,並加重母親罪惡感。事件凸顯「母乳神話」與情緒勒索式行銷,讓媽媽陷入兩難焦慮。國際上,WHO 早有守則規範,歐洲更禁止針對新生兒配方奶的電視廣告,核心在支持而非控制母親。
Thumbnail
2025/09/02
近期影片引發爭議,聲稱配方奶「等於喝可樂」,導致醫師與營養師批評誤導,並加重母親罪惡感。事件凸顯「母乳神話」與情緒勒索式行銷,讓媽媽陷入兩難焦慮。國際上,WHO 早有守則規範,歐洲更禁止針對新生兒配方奶的電視廣告,核心在支持而非控制母親。
Thumbnail
2025/08/13
做父母後,我更懂情緒的重量。身為心理師,我常被問:「感受情緒有什麼用?」 情緒雖不能解決問題,卻能在壓力中給我們喘息空間。 曾在大賣場看見媽媽壓抑情緒安撫女兒卻愈加焦躁,我想到,許多人從小沒被允許表達情緒,只能壓抑到爆發。 理解比壓制更重要;先安頓好自己,才能陪孩子走過情緒,看見真正的答案。
Thumbnail
2025/08/13
做父母後,我更懂情緒的重量。身為心理師,我常被問:「感受情緒有什麼用?」 情緒雖不能解決問題,卻能在壓力中給我們喘息空間。 曾在大賣場看見媽媽壓抑情緒安撫女兒卻愈加焦躁,我想到,許多人從小沒被允許表達情緒,只能壓抑到爆發。 理解比壓制更重要;先安頓好自己,才能陪孩子走過情緒,看見真正的答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面對錯誤的心理反應與成長經歷,尤其是如何擺脫對錯誤的恐懼,並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藉由個人經歷,說明認識與承認錯誤的過程,讓我們更能欣賞錯誤的意義與成長機會。本文鼓勵讀者重新定義錯誤,並以正面的心態迎接未來挑戰。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面對錯誤的心理反應與成長經歷,尤其是如何擺脫對錯誤的恐懼,並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藉由個人經歷,說明認識與承認錯誤的過程,讓我們更能欣賞錯誤的意義與成長機會。本文鼓勵讀者重新定義錯誤,並以正面的心態迎接未來挑戰。
Thumbnail
我經常對那些別人可能會一笑置之的細微錯誤有高度的警覺,所以我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過度敏感,可是每當我去放大檢視那些錯誤,我也經常可以看見更深入的潛在風險,不知道讓我躲過了多少意外損失。
Thumbnail
我經常對那些別人可能會一笑置之的細微錯誤有高度的警覺,所以我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過度敏感,可是每當我去放大檢視那些錯誤,我也經常可以看見更深入的潛在風險,不知道讓我躲過了多少意外損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肯定與自我成長的方式,如何面對自我懷疑和內疚的情緒,並提出言行合一、用心溝通、豁達自在等方法。通過感恩創造力和突破框框,讓自己越來越健康,並認識到照顧好自己就是對任何人最好的報答,以及信任並愛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肯定與自我成長的方式,如何面對自我懷疑和內疚的情緒,並提出言行合一、用心溝通、豁達自在等方法。通過感恩創造力和突破框框,讓自己越來越健康,並認識到照顧好自己就是對任何人最好的報答,以及信任並愛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3A省察卡 --忽略自己是假慈悲 我承認有焦急的部分 我因曾經的創傷失望 以致我對所有事情都抱著完美一次性完成 很怕別人會對我做得不好而有任何評價甚至是無視 習慣先開口承認自己什麼也是錯 時間久了忘記了人生其實只需要對自己交代 我承認有內疚的部分 我容
Thumbnail
3A省察卡 --忽略自己是假慈悲 我承認有焦急的部分 我因曾經的創傷失望 以致我對所有事情都抱著完美一次性完成 很怕別人會對我做得不好而有任何評價甚至是無視 習慣先開口承認自己什麼也是錯 時間久了忘記了人生其實只需要對自己交代 我承認有內疚的部分 我容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