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可能只是同事簡短地回你一句「嗯」;
可能是在聚會中,你不小心說錯了一個詞;
或者只是發了一封信,卻忘記附上檔案。
別人可能轉眼就忘,但你卻整晚輾轉難眠。腦中不斷重播剛才的畫面,甚至開始放大檢討自己——「我怎麼又做錯事了?」「大家是不是又討厭我了?」一個小錯誤在腦海中被放大成彷彿無法挽回的災難。
如果你常有這種體驗,別急著責備自己。這不僅僅是「想太多」,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一種源自成長經驗的生存策略。
為什麼我們會「過度反省」?
「反省」本來應該是種美德,我們也常被教育要「三思而後行」。這種自我檢視能讓人更謹慎、更善於自我修正。
但有時候反省猶如「永遠打不完的怪獸遊戲」:錯誤總是被無止盡地放大,責任總是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
例如:
- 談話中發現別人一個眼神不對,就覺得自己說錯話、做錯事。
- 別人沉默不語,就開始擔心是不是自己惹人厭煩。
- 自己犯了錯,卻自動將其影響放大十倍甚至數十倍。
比如說,當我們不小心錯過車次、班機,自然要承擔搭不上的後果,例如上班遲到、錯過工作機會等。這些雖然可能會影響你的「生計」,但僅此而已。然而,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斷地指責自己,甚至進一步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覺得自己「一點用也沒有」、連這件小事都做不好。他們彷彿將自己所有其他方面的能力都一併否定了,這在我看來,就是典型的「過度反省」。
這種敏感和焦慮,通常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習得」的結果。
小時候的「雷達模式」
這種行為模式,往往與我們的童年經驗密切相關。
有些孩子從小生活在高壓環境中:父母經常爭吵、家庭經濟緊張、家中氣氛劍拔弩張。孩子很快就學會「察言觀色」:觀察父母的情緒變化,盡量不引起麻煩。
在更嚴峻的情況下,父母甚至會將關係問題歸咎於孩子:「都是因為你,我們才會吵架。」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深信自己就是衝突的根源。於是他們開始不斷檢視自己的一舉一動,生怕成為壓垮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

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腦彷彿安裝了一個「高敏感雷達」。這套雷達在當時是一種保護機制,幫助他們生存。然而,長大後,這種過度警覺反而成了負擔——即使只是小事,也常被「雷達」放大為嚴重威脅。
當大腦已經疲憊,反省變成反芻
反省本應是讓我們有機會調整自己的過程。但當你已經疲憊不堪、大腦能量不足時,過度反省更容易讓大腦過載——就像電腦運作緩慢時,你需要的是關機冷卻,而非啟動掃毒程式。後者只會增加系統負擔,甚至導致當機。
更困難的是,當你發現自己又陷入「過度反省」時,腦中還會浮現另一個聲音:「不是說好不要想太多嗎?怎麼又在想!」於是你開始再次責怪自己。
這就像跌倒後,還要責備自己「怎麼會跌倒」,結果傷得更重。
這種「二次傷害」常讓人更加沮喪。越想擺脫,反而陷得越深。
與其禁止,不如理解
很多人會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
但人腦有個特性:你越想禁止某個念頭,它反而越容易出現。
因此我很常提醒:不要急著喊停,先去理解。
- 我為什麼會如此害怕?
- 這份焦慮是從哪裡來的?
- 我現在感受到什麼情緒?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 當你能看見背後的脈絡時,會發現——這不僅是「想太多」,而是「我正在用某種方式保護自己」。這樣一來,責備逐漸轉化為理解,而理解才能帶來真正的選擇空間。
給自己的幾個小提醒
- 把錯誤放回原本大小:一個小錯誤不等於世界末日。在指責自己時,試著拿出筆紙,具體列出這個錯誤的真實影響,以理解它的實際嚴重程度。
- 讓大腦真正休息:滑手機、追劇並非真正放鬆,反而讓大腦持續處於忙碌狀態。散步、深呼吸、短暫放空,才能真正幫助大腦充電。
- 學習不把所有責任攬在身上:別人的表情、情緒並非全是你的責任。你只需負責自己能調整的部分。
- 看見、就是改變的起點:下次當你陷入「過度檢討」時,試著對自己說:「啊,我的雷達又開啟了。」僅僅是命名這個現象,就能幫你拉開一點距離,不再完全被它控制。
結語:溫柔對待那個「太緊繃的自己」

過度自我反省,並非因為你軟弱,而是因為你在生命中學會了一種過於辛苦的生存方式。那是小時候的你,為了避免家庭衝突、為了不被責備,而練就的「謹小慎微」。
如今你已經長大,這套雷達不必時刻運作。你可以選擇逐漸放下,給自己更多喘息空間。
因此,下次當你又因小小錯誤而焦慮不已時,別急著責備自己「不要想太多」。
試著先安撫自己:「原來我是在保護自己。謝謝你的用心,現在我可以慢慢放下了。」
因為,理解總比苛責更能幫助我們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