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事情最容易消耗你的精力嗎?
明明一天還沒正式開始,就已經被例行公事耗費了心神。偏偏這時,職場上若再冒出個「耗能鬼」,你的血條就像被連擊般狂掉,瞬間見底。
「真的好累呀!真不想上班!」這個念頭,每天都在腦袋裡千迴百轉,卻始終下不了決心。
奇怪的是,小時候在作文裡寫下「我的夢想」時,總是充滿憧憬與無限想像,不知道為什麼長大後,真正的夢想卻變成了:辭職。
在《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書中提到:倦怠,是長時間處於疲憊、壓力、茫然不協調的狀態。
你也是這樣嗎?工作與個人生活早已失去界線,每天就只是為了生存,而勉力支撐,卻忘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
📌倦怠,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所謂的倦怠,就是長期過著筋疲力竭的生活。
曾幾何時,你變得不看簡訊也不想接電話,你開始瘋狂迷上網購,買一些自己根本用不到的東西。
你不僅有星期一症候群,還有週日恐慌症;你感覺肩膀卡卡,腰酸背痛,甚至碰到一點小事就變得暴躁易怒。
事實上,你只是在經歷典型的倦怠循環。
倦怠,就像溫水煮青蛙,是一種漸進式的過程。它不只是一種狀態,也可能同時以不同樣貌出現在你身上。
常見的倦怠類型包括:
▪️ 過勞型倦怠:當工作量長期超出負荷
▪️ 社交倦怠:無法堅守界線,不斷透支自己
▪️ 無聊型倦怠:感覺一切都變得空洞乏味
如果成就的代價是犧牲生活中的一切,那麼,這個代價就太高了!再多的成功,也抵不過失去的平靜。
📌照顧自己是你的任務
你曾經有過「休息的罪惡感」嗎?
休息的罪惡感,是指當自己面臨空閒時,所產生的不安、焦慮,甚至是愧疚感,這種感受來自於未能達到自己或他人的期待。
有些人總認為,不把自己逼到極限,就無法像別人那樣成功,於是他們告訴自己:「我還要更加努力,我不配休息!」。
然而,你如何看待休息,決定了你跟休息的關係。
如果你把休息視為是一種放縱,或是你「應該」去做的代辦事項,那麼,你可能永遠都無法達到真正的放鬆。
休息,是每個人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可以透過「三管齊下」的方式,來實踐個人照護。
①保養:整理空間,讓自己有更舒適的生活
②休息:進行舒緩,低耗能的興趣
③充電:讓生活充滿有意義的事物
請記得,倦怠,不是被判刑,而是一種提醒,一種當頭棒喝,提醒你該關注生活,因為有什麼東西需要改變了。

🌈結論與感想
身在高壓,又高度焦慮的時代,許多人都因此得了「不想上班的病」。
其實,我也患上了「不想工作症候群」。
因此,我在失去樂趣與熱忱,看不見願景與成長的時候,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工作17年的崗位。
究竟什麼時候該離職?該在看不到出路的時候離開嗎?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這麼說:別在一艘下沉的船上當完美的海盜。
你要明白的是,你無法靠個人的努力來彌補破損的制度,你的付出也無法糾正公司存在已久的問題。
如果你已經盡力改善,生活品質依然每況愈下,那麼,試著透過這四個步驟來幫助自己:接受,規劃,情報蒐集,行動。
無論你在哪個職場,你都值得從有毒的工作中,奪回你的人生,活出你想要的樣子。
#時報出版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