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後的大事,就是和學校老師的「班親會」了。
女兒從小在學校就不需要我操心,
加上之前都要照顧弟弟,
所以一直沒有參加。
兒子小一之後,
我因為參加兒子的班親會,
也就順道去女兒的班上看看。
女兒說她很喜歡,
好像只要去參加,
就是有用心參與她的學習歷程,
原來孩子會因此感覺被愛被在乎,
還好現在開始參加也還來得及。
高年級的老師、家長聚在一起,
不免俗的就是討論手機、平板3c的使用情形,
老師推薦了品皓心理師寫的《過曝時代》,
我想到之前看過,
卻沒時間寫下一些心得,
趁著重溫一遍的機會,記錄下來。
_
#過曝時代 讀後心得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生活的速度越來越快。
我們用1.5倍速甚至2倍速,
觀看YT、聽Podcast ,而且感覺自然,
彷彿主持人的語速本該如此。
而出生就是這樣高倍速的環境長大的孩子們,
他們感知時間的刻度與容量也跟著被壓縮,
各種人際訊息在社群以碎片化的方式,
滲透生活中的各個面向,
這讓我們失去心理餘裕。
書中提到一些可以增強孩子們甚至是大人也可以用上的心理疫苗,
我選了3個跟大家分享。
1️⃣斷捨離社群時間:
管制上網時間,
讓孩子在有限度的時間內使用,
這是最簡單也最難堅持的原則。
手機的使用填滿了我們生活中的零碎時間,
所以給出一個完整的空間與時間,
甚至培養一個能夠引發心流的興趣,
會是協助孩子滋養內心餘裕的方式。
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認知能力,
養成深度專注的原則,
就是能夠擁有一段完整不被打擾的時間和空間,讓注意力放在一個目標上。
2️⃣增加對評價的免疫力:
「別人怎麼看你,跟你是什麼樣的人,是兩回事。」
事實上,大家只在意自己,
注意力也幾乎都放在自己身上。
女兒最近跟我分享:媽媽,你不要在意別人眼光,
因為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她在人際關係上比我更游刃有餘,
心理韌性也強過當年小學的我許多,
真的非常欣慰。
3️⃣形塑自我認同:
最終能夠和別人評價抗衡的心理力量,
仍然是來自於你對自己的看法,
就是「自我認同」。
我們在生活中創造經驗、累積經驗、整合經驗,成為「自我認同」。
所以經驗很重要,
而怎麼看待這些經驗更重要。
書中提到的這個例子我覺得很棒:
當孩子考試考差了,這是一個經驗,
但是他怎麼看待這個經驗,
則是教養或環境決定結果。
身為家長可以跟他說:「這次考試不理想,你是怎麼準備的呢?你準備的方法可能要改進喔!」
孩子從你的反應中學到,
看待這個經驗的角度就會變成:
1)許多事情的表現跟你怎麼準備有關,
而不只是聰不聰明的問題
2)事情失敗了,那就再換個方法試試看!
而不會覺得自己考差了,
就只是一個很糟糕很沒有用的人。
💡寫在最後
以前那個年代的我們,
情緒課題一向都不是主流,
可是隨著時代的演進,
請別把孩子的人際關係視為小事,
因為「關係」一向都是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發展大事。
單純的陪伴,便能為孩子帶來療癒,
而陪伴的核心無他,專注當下就夠了。
《過曝時代》
作者:陳品皓
出版社:親子天下
#莉娜讀書筆記 #親子天下 #陳品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