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力,其實不只是心理素質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被主管罵了、專案失敗了、或是在一次重大挫折後,久久無法振作?對許多人來說,當壓力長期積累,身心耗竭,光靠「咬牙撐下去」並不能真正帶來恢復。因此在這個瞬息萬變的職場裡,「復原力」(resilience) 常被視為一種能快速調適、重新站起來的能力。復原力幾乎是與專業技能同等重要的軟實力。
但,復原力可以如何培養呢?
西方心理學或許會告訴你:「正向思考」、「尋求支持」或「走出舒適圈」。這些方法當然有其道理,但中醫的智慧,能提供一個更為深層且根本的觀點:從「氣」與「心」著手。
在中醫的觀點裡,復原力不只是「心態調整」的問題,而是與 氣的充盈與心神的安定 息息相關。
換句話說,要讓自己能夠從挑戰與挫折中回彈,不僅要「補氣」,也要「補心」。
中醫視角下的「氣」與「心」
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當我們的氣足夠,身體充滿活力,面對挑戰時自然能迎刃而解;反之,當我們「氣虛」時,就像是手機電量不足,任何操作都會變得遲鈍。
所以為什麼你的復原力很差?因為「氣虛」了
職場上的「氣虛」,通常來自於兩種消耗:
- 過度勞動的消耗: 長時間的加班、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會直接消耗我們的元氣。這就像是連續跑了好幾場馬拉松,身體的燃料庫早已見底。或像沒電的電池,常常覺得疲倦、注意力渙散、做什麼都缺乏持續力。
- 情緒內耗的消耗: 職場上的人際關係、競爭、不公平待遇,都會產生無形的壓力。這些負面情緒不斷在心中盤旋,消耗的不僅是心神,更是寶貴的氣。就算身體還有力氣,卻總是焦躁不安、睡眠品質差,導致隔天更難集中。
這兩者合併,就容易出現我們熟悉的職場困境:
- 工作量稍一增加就覺得喘不過氣
- 常陷入「我不行」的念頭,動力下降
- 面對壓力,情緒容易波動,難以穩定
所以當你氣虛時,你不會有足夠的能量去面對下一次的挑戰,復原力自然低落。這時,即使你告訴自己要「正向」,身體也會誠實地回應你:「我動不了。」
職場復原力的中醫處方
要重建復原力,我們需要「補氣」,更要「養心」。
🔹 補氣:讓身體有源源不絕的續航力
- 動態補氣: 運動是最好的補氣方式。不用追求高強度的訓練,每天快走、慢跑或伸展15分鐘,都能幫助氣血運行,讓身體的能量重新流動。
- 靜態補氣: 充足的睡眠是恢復元氣的關鍵。試著建立固定的作息,並在睡前遠離電子產品,讓身心真正放鬆。午休時間的小憩,也是快速補氣的好方法。
- 飲食:黃耆雞湯、紅棗枸杞茶,適度補益脾胃
🔹 養心:修復你的精神能量,安定情緒,調和心神
- 給予心神休息的空間: 允許自己「暫停」。工作之外,找到一個能讓你完全沉浸、忘卻煩惱的興趣,如閱讀、聽音樂、畫畫或釣魚。這能幫助你的心神從緊繃的工作模式中解脫,得到休息。
- 練習「內觀」: 當負面情緒來襲時,承認情緒而非壓抑它。試著不批判、不逃避,而是靜靜地觀察它。就像看著雲朵飄過天空,讓情緒來去自如。這能幫助你從情緒的漩渦中抽離,避免過度內耗。
- 飲食:蓮子百合粥、桂圓紅棗茶,有助安神
🔹 職涯復原力小技巧
- 能量日記:每天記錄「什麼事情讓我充電?什麼事情讓我耗電?」
- 三五好友支持系統:不要獨自承擔壓力,找值得信任的人交流。
- 適度輸出與輸入:不只工作,培養能帶來成就感與喜悅的副活動。
補的不只是氣,也是心:從根本上提升你的職場韌性
職場復原力,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透過日常習慣培養出來的能力。
透過補氣,讓身體有力量去承擔;透過養心,讓心神有空間安定。 當「補氣」與「養心」雙管齊下時,你將會發現,自己不僅身體更有活力,心靈也變得更強韌。當身心逐漸找回平衡,職涯中的挑戰也不再只是消耗,而是推動我們前進的能量。
下一次當挫折來臨時,你將不再是電力耗盡的電池,而是一顆能快速充電、從容應對的強大心臟。
🌿 願你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快站起,並走得更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