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設立界線:當情緒再次被觸發,我選擇了不同
一、突如其來的不舒服
在一段剛開始的互動中,我遇到了一個讓人覺得不被尊重的要求。那一瞬間,我心裡湧起熟悉的違和感——彷彿自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是一件等待被挑選、檢視的物品。
我直接表達了感受,也設下了界線。但對方沒有道歉,甚至態度依然不改。於是,我選擇不再見面。這不只是「不繼續」的決定,更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
二、為什麼還是會有情緒?
當下,我忍不住自問:
「我不是已經學了很多嗎?為什麼還會有情緒?」
「我不是已經練習用新的方式表達了嗎?為什麼還是會被觸動?」
後來我明白了——
情緒不是代表我失敗,而是我的大腦與身體,仍在適應新的習慣。新的反應模式需要反覆練習,才會慢慢內化成自然。舊有的觸發點依然會被喚醒,但不同的是,我已經能夠覺察到它,並且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三、情緒來時的提醒
我理解到:
情緒並不是敵人,而是大腦的保護機制。當某些語氣或情境讓我想起過去的傷,它只是提醒我「小心,這裡曾經痛過」。
但此刻的我,已經不再需要靠壓抑自己來換取安全。
我可以在情緒出現時,先呼吸、穩定,再選擇用新的方式回應。這股力量,是從我身上長出來的,而不是被對方的言語牽著走。
四、我實際使用的小工具
這段過程中,我也找到一些方法,幫助自己在被觸發時更快回到中心:
- 3-2-1 呼吸下場法
吸氣數 3、屏住 2、吐氣 1,重複三次,把注意力從情緒拉回身體。 - 一句話界線腳本
- 「我願意見面,但我不習慣先給更多私人照片,謝謝你理解。」
- 若對方不尊重:「我感覺不到被尊重,我選擇不繼續。」
- 情緒日記 — 兩行法
- 行 1:觸發了什麼?
- 行 2:我怎麼回應?下次我想怎麼做?
- 預演練習
在腦海中排練場景,先練習好自己要說的句子,能減少臨場壓力。 - 小獎勵強化
每次成功用新方式表達界線,給自己一個小小獎勵:一杯茶、一首喜歡的歌、一個小貼紙。這能幫助大腦記住「這樣做值得」。
五、界線的溫柔力量
設立界線,從來不是拒絕愛,而是守護自己。
真正重要的不是「會不會失去對方」,而是「在互動過程中,我有沒有失去自己」。
情緒還是會來,這很正常。但我已經能夠在覺察之後,用新的選擇回應,讓自己越來越穩定。
🌱 覺察小語
學會設立界線,不是冷漠,而是對自己的一種溫柔守護。
因為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控制對方,而在於選擇如何回應自己。
🌱 延伸觀看
在影片 《我不想再假裝了》 裡,我分享過自己如何一步步停止壓抑、勇敢說出真實感受。
如果你也正在學習設立界線,不妨點開來看看,相信會給你更多陪伴與共鳴。
https://youtu.be/-fO5hUapiNY?si=JePs-jvBrVv88m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