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跳脫內向 I人與外向 E人,揭開第三種人「O人」的面貌:對融入群體無感不是社交障礙--《非群是種天賦》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在這個世界上,社交與群體往往被視為人類的本能與幸福的來源。從學校課堂、辦公室到朋友圈聚會,社會時時提醒我們「融入」的重要性,甚至將「歸屬感」視為心理健康的關鍵。但《非群是種天賦》提出了一個顛覆既有框架的觀點:有一群人,他們的本質決定了他們天生就無法對任何群體產生歸屬感。

作者拉米・卡明斯基是執業超過四十年的精神科醫師,專業領域涵蓋情緒障礙、強迫症、焦慮症、成癮症,以及神經認知疾病。2023年,他創辦「他者性研究所」 (The Otherness Institute) ,開發O人自我檢測量表,用來辨識和衡量「他者性」(otherness)和「O人」(otroversion)特質的方法。

除了I人、E人,還有O人

作者開宗明義地指出,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榮格所提出的外向者(E人)與內向者(I人)之外,還存在著第三種人格特質——O人。這個詞彙來自西班牙文的 "otro"(他者)和 "vert"(方向),意指「看著不同方向的人」。他們並非孤僻,也不是社交障礙,更不是神經多樣性的一環;O人可以熱情、善於交談,甚至在人際互動上顯得相當成功,但內心深處卻始終無法認同任何群體身分。他們可以與人連結,但無法「歸屬」

《非群是種天賦》要帶給讀者的觀點:一旦理解並接受這種「非群」的天性,O人將獲得無比的自由。他們的價值不在於配合群體,而在於帶來獨立視角、突破既有思維,並以這份獨特性造就非凡的創造力與洞察力。

O人的定義與特徵

O人與 E 人、I 人的差異

卡爾.榮格曾經以「向外看」與「向內看」將人區分為外向與內向,這個框架至今仍是大眾心理學的重要基礎。然而作者指出:E 與 I 並不足以涵蓋所有人類的心理樣貌。O人不朝內,也不朝外,而是「始終向不同的方向看」。

  • I人(內向者):通常不擅長建立深層的一對一關係,因此會選擇進入群體,在眾多成員中尋求一種安全感與緩衝距離。群體的認同讓他們感到踏實,即使他們在互動中顯得靦腆與安靜。
  • E人(外向者):熱愛群體舞台,享受在人群中展現社交魅力,並從中獲得能量、認可與地位。對他們而言,群體是實現自我、滿足社交渴望的必要場域。
  • O人(異向者),意指看著不同方向的人,展現的是「無歸屬感」的人格特質,在講求群體歸屬的世界裡,O人注定是個永遠的局外人。但不同於人際障礙的是,O人充滿同理心、待人友善,表面上的行為和其他適應良好的人並無二致,卻難以真正融入社會群體。

作者這麼說「沒有所謂『有點像O人』這種事。這是非黑即白的狀態:你是O人、或你不是O人,也就是說你對於集體意識只有接受或不接受二選一。

(本書內附「O人自我檢測量表」,若總分達到或超過188分,你很可能就是O人。我測出的分數是197分)

下圖是用視覺化的圖像來呈現群體取向者(以C代表)與 異向者 O人之間的根本差異與觀看世界的不同方式。群體取向者面向圓心,即所有人意見的交點A;O人則剛好相反,即使身處群體之中,他們依然是面向圓外

群體取向者C中包括I人(歸屬於特定群體,只是他們互動時會比較靦腆安靜)與E人(享受群體接納所帶來的各種好處,也樂於在其中),群體取向的局外人(以CO代表)則常被群體排擠,但因為他們渴望受到接納,所以更容易待在他們進不去的社交圈周圍。 這三個類型的共同點是:無論是I人、E人,或群體取向的局外人,他們都在追求一種超越個體的共同身分。

相較之下,O人則永遠向外看,就算身處群體中也一樣。他們無法真正共享群體內部的經驗。他們是情感上的獨行俠:身處人群中反而最感孤獨。許多O人可以說是「人緣好的獨行俠」,與群體的視角愈來愈遠,跟其他O人之間也是一樣,好像彼此有一道無形又難以跨越的界線。

O人與一般人在社交動機與行為上的根本差異

O人與一般人在社交動機與行為上的根本差異

O人的核心特質

《非群是種天賦》彙整出 O人幾項鮮明的特點:

  • 缺乏群體驅動力:不喜歡群體活動,更傾向一對一的交流或獨自行動。
  • 旁觀者的位置:即使身處群體中,也永遠覺得自己是局外人。
  • 不從眾:遵循自己的步調,對流行與群體共識興趣缺缺。
  • 連結但不歸屬:能與個別個體建立深刻交流,但無法融入群體身分。

這些特質展現在行為上,像是:

  • 喜歡跟朋友一對一見面,而不是參加群體聚會。如果非得參加一大群人的活動,他們通常會站在角落、只跟一個人深入聊天,絕對不會看到他們到處應酬寒暄。
  • 很少會替自己舉辦生日派對,基本上對任何形式的團體慶祝活動都避之唯恐不及。
  • 無論是學校分組報告或工作專案,都寧願一個人完成(儘管這代表自己的工作量會比較大)。
  • 討厭安排好的活動,寧可自己一個人去陌生又偏僻的地方度假,也不願意跟團旅遊。
  • 偏好個人競技的運動(像是網球、高爾夫球、跑步、登山健行等),不喜歡需要團隊合作的比賽(例如足球、棒球等)。

揭開社會對「非群」的誤解

由於O人表面上與許多人相似,他們經常被誤認為其他類型的人,導致他們的內在體驗被忽略或曲解。本書花了相當篇幅來澄清這些常見的誤解,讓讀者能更精準地辨識與理解O人的特質。

誤解1:內向者(Introvert)

  • 核心差異:內向者的獨處是為了遠離他人,重新充電。O人的獨處則是為了與自己深刻連結。
  • 行為表現:內向者通常會退居幕後,避免成為焦點。O人則可能享受成為聚光燈下的角色,因為那讓他們與群體區隔開來,不必進行社交應酬。

誤解2:特立獨行者

  • 核心差異:特立獨行是哲學選擇,是為了表達自我或吸引目光。O人的個人主義是天生的特質。
  • 行為表現:O人不會為了叛逆而特立獨行,他們只是遵從自己內心的步調。他們不會在壓力下改變自己的認知或喜好。

誤解3:患有社交焦慮症

  • 核心差異:社交焦慮者渴望融入卻感到恐懼。O人則根本沒有「歸屬」的渴望。
  • 行為表現:對O人來說,無歸屬感是一種正常且健康的狀態,並非需要「矯正」的症狀。他們的目標不是學會如何融入,而是接受並欣賞自己。

誤解4:社會邊緣人

  • 核心差異:社會邊緣人是被群體排擠或驅逐,渴望被接納。O人則從一開始就不屬於任何群體,他們是被「接納」的局外人。
  • 行為表現:O人不會被霸凌或孤立,他們在社交上往往是受歡迎的,但內心的格格不入讓他們感到心累,寧可回到一對一的關係中。

誤解5:神經多樣族群

  • 核心差異:神經多樣族群的大腦運作方式與一般人不同。O人的大腦運作與群體取向者沒有根本差異,其無歸屬感純粹是內在的體驗。

O人的生活實況

1. 在日常社交中的樣貌

O人喜歡一對一的交流,討厭閒聊。他們會在派對角落與一人深入對話,而不是在人群中游走。他們避免大型慶祝活動,不愛群體旅遊,更偏好個人競技。即便在人擠人的場合,也容易感到不自在。

2. 在友情與伴侶關係中

對 O人而言,友情重質不重量。一兩個摯友,加上一段穩定伴侶關係,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的特質也使他們成為值得信任的朋友——沒有群體算計,對朋友的幫助真誠而無所求。

3. 在職場與職涯選擇中

職場對 O人來說是最大挑戰,因為組織文化往往要求參與與合作。但只要找到合適的環境,O人能發揮驚人的創造力。

選擇對的工作或職涯對任何人都十分重要,但對O人來說更是如此。原因是O人不會把生活劃分成好幾個部分,一部分給工作,一部分給休閒,一部分給家庭等。他們的內在世界(無論他們人在哪裡)是他們生活的核心。因此,想要在一個與他們內在不相容的職場環境中茁壯成長,毋寧是緣木求魚。

書中對於O人的工作與職涯提出幾項關鍵建議:

  • 適合需要非傳統思維的工作。
  • 避免過度干擾的辦公環境,保有獨立思考空間。
  • 在群體中若有明確角色,能展現領導與魅力。
  • 自行創業、顧問或自由業往往能成為理想選擇。
  • 保有固定節奏,避免過度差旅或社交性會議。

O人的價值:獨立思考與創造力

當 O人不再被迫追逐「群體身分」,他們便能徹底解放。只要給O人空間讓他們不受打擾地做自己,他們就會愈來愈自在。

  • 自由於群體期待:不需附和多數,不需因認同而犧牲自我。
  • 獨立的價值感:自我肯定來自自身,而非群體的評價。
  • 真誠的交流:與人連結基於個體,而非共享群體身分。
  • 突破性的貢獻:因為不受制於主流視角,O人往往帶來顛覆性創見。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藝術、科學、哲學等領域,經常能看到 O人身影。他們能容忍孤獨,甚至擁抱孤獨,把它化為創造的沃土。

接受 O人:從誤解到自我接納

作者強調: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矯正」O人,而是如何讓O人明白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並學會接納這份不同。

當 O人不再嘗試融入無法歸屬的群體,他們將真正釋放潛能。他們能在親密的一對一關係中獲得滿足,能在創造與思考中找到自我價值,更能在不被群體綁架的情境下,發展出獨特的自由與力量。

《非群是種天賦》不只是一本人格分類的書,對於三類讀者特別有價值:

  • O人本身:能透過閱讀理解自我,轉化長期的孤立感為自我肯定。
  • 身邊有 O人的人:能學會如何與他們建立更真誠、互相尊重的關係。
  • 對人類心理感興趣的讀者:能重新思考歸屬感、群體與個體之間的張力。

在一個崇尚「參與」與「合群」的社會中,本書提出了珍貴的觀點: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歸屬,脫離群體的生命同樣能夠豐富而滿足。作者讓這群長期覺得「自己有問題」的O人看見自己並不孤單,更不是缺陷,而是一種稀有的天賦。O人從不屬於任何群體,卻因此獲得了最純粹的自由。當群體以同質性換取安全,O人則以孤獨換取真實;當群體依賴彼此的肯定生存,O人則用獨立的眼光看見世界的另一面。

《非群是種天賦》提醒我們,真正的多樣性,不只是群體之間的差異,而是承認有些人天生不屬於任何群體。對這樣的人而言,孤獨不是缺陷,而是一種禮物——一份看向不同方向的天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41.8K會員
219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08/29
企業與個人要如何建立影響力?在《超級影響者的密碼》中,丁菱娟以三十多年實戰經驗,揭示公關的核心不是曝光,而是「信任的設計」。從公關的角色、三大能力、四大一致性原則,到企業與個人品牌經營、危機管理,提出完整方法論。她強調,真正的影響力不是說得最響亮,而是讓人願意相信。是品牌與個人都必須修煉的關鍵功課。
Thumbnail
2025/08/29
企業與個人要如何建立影響力?在《超級影響者的密碼》中,丁菱娟以三十多年實戰經驗,揭示公關的核心不是曝光,而是「信任的設計」。從公關的角色、三大能力、四大一致性原則,到企業與個人品牌經營、危機管理,提出完整方法論。她強調,真正的影響力不是說得最響亮,而是讓人願意相信。是品牌與個人都必須修煉的關鍵功課。
Thumbnail
2025/08/11
你是否感到「心累窮忙」,每天為工作疲於奔命,卻找不到真正的意義?《工作的真義》提醒我們,世界正從物質時代走向心靈時代,工作不再只是謀生手段,而是探求並實現存在意義的方式。 透過 8 個實用練習,挖掘自己的純粹意願,打造自己的天職。透過小行動測試、引發共鳴,逐步將今天的理想化為明天的現實,現在就開始。
Thumbnail
2025/08/11
你是否感到「心累窮忙」,每天為工作疲於奔命,卻找不到真正的意義?《工作的真義》提醒我們,世界正從物質時代走向心靈時代,工作不再只是謀生手段,而是探求並實現存在意義的方式。 透過 8 個實用練習,挖掘自己的純粹意願,打造自己的天職。透過小行動測試、引發共鳴,逐步將今天的理想化為明天的現實,現在就開始。
Thumbnail
2025/07/17
創作者是依靠才華,還是運氣?《生存所需的行政事務》透過漫畫形式,闡述坂口恭平如何透過虛構事務員吉姆,學會實踐夢想。核心在於「行政事務」即「整理『數量』的技術」,聚焦「時間管理」與「金錢管理」。書中強調將夢想「可視化」為具體計畫,並鼓勵多元收入。這本書不僅是自由工作指南,更是實踐理想人生的務實工具書。
Thumbnail
2025/07/17
創作者是依靠才華,還是運氣?《生存所需的行政事務》透過漫畫形式,闡述坂口恭平如何透過虛構事務員吉姆,學會實踐夢想。核心在於「行政事務」即「整理『數量』的技術」,聚焦「時間管理」與「金錢管理」。書中強調將夢想「可視化」為具體計畫,並鼓勵多元收入。這本書不僅是自由工作指南,更是實踐理想人生的務實工具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嘗試發現或承認內在有個六親不認的自我認同,或許這可以帶來一些新的視角。 這會讓你有一個超越各種關係的狀態產生,尤其如果這輩子都沒有這樣感受過的話。 或許會突然感覺到孤單,但也可能是另一種全然的自由。 只是想像,應該沒有任何損失,倒是可能有巨大的收穫。 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些關係
Thumbnail
嘗試發現或承認內在有個六親不認的自我認同,或許這可以帶來一些新的視角。 這會讓你有一個超越各種關係的狀態產生,尤其如果這輩子都沒有這樣感受過的話。 或許會突然感覺到孤單,但也可能是另一種全然的自由。 只是想像,應該沒有任何損失,倒是可能有巨大的收穫。 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些關係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外傾型的人渴求關係、擅於同理與認同他人,在乎社交性、現實感、客觀性,有放諸四海都成立的觀點。相反的內傾型的人也可能開始學習成為E人,尤其對於自我認同、自我認識不足的人,會更渴望自己能被喜歡、需要群體的接納。
Thumbnail
外傾型的人渴求關係、擅於同理與認同他人,在乎社交性、現實感、客觀性,有放諸四海都成立的觀點。相反的內傾型的人也可能開始學習成為E人,尤其對於自我認同、自我認識不足的人,會更渴望自己能被喜歡、需要群體的接納。
Thumbnail
當我們懂得接受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我們懂得尊重和理解彼此差異 當我們相信自己的獨特並打破傳統標籤的限制 我們一定也會遇見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
Thumbnail
當我們懂得接受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我們懂得尊重和理解彼此差異 當我們相信自己的獨特並打破傳統標籤的限制 我們一定也會遇見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